-
〓 穿越时空的乐器
夜雨读闲书,非常意外地看到中国古代曾有一种乐器叫兴隆笙。它和海南的兴隆这个地名没有半点半系,是元朝中统1260至1263年间由中亚的“回回国”进献的一种乐器。《礼乐志》称其“制以楠木,形如夹屏”,缕金雕镂枇杷、宝相、竹木等物,“上竖紫竹管九十……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设机,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风......
-
〓 大家手笔: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
数百年以来,中国古典文献特别是中国哲学被译成西方语言,一开始就被套上基督教的神学框架,这种“基督化”的烙印至今随处可见。汉英词典中对于中国哲学词汇有不少译法欠妥,却长期被奉为规范,误导后学。要克服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不准确理解甚至是曲解,就必须准确翻译中国哲学词汇,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英籍奥裔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语言......
-
〓 评判民国学术的维度与态度
如何评判民国学术,已成为近期思想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对应的是,一些论著、通俗读物、影视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民国热”从学术圈走向社会大众。熟悉现当代中国学术史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老话题,如何评判民国、民国学术有过不少争论,却鲜有理性的剖析与总结。笔者以为,思想文化界只有清楚了解有关民国......
-
〓 金台论道:看视频能代替读书吗
近年来,以《罗辑思维》《晓说》等为代表的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在我国互联网上大量涌现,其中不少是读书类节目,有的节目把几本书的主要内容浓缩一下,由主讲人口述精华,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对已经习惯用看视频打发业余时光的网民而言,这样的知识性脱口秀寓教于乐,比看书轻松,比看影视剧有益,因此在网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很受追捧。但“......
-
〓 代表委员手记·何星亮:民族复兴必先有文化自信
作者:何星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年......
-
〓 记者手记:国学不是商家的“跑马场”
在调查走访中,两类国学班给记者的直观印象是:贵!火!高昂的价格伴随火热的追捧,细细想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是这么简单的经济规律。就民办私塾而言,有文化传统的殷实家庭自然乐意掏腰包,其他的家庭也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得不进行教育投资。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孩子铺就一条好路子的心态却不想被......
-
〓 文学时空:纪念路遥的最佳方式
时间像一个小偷,偷去的何止是荣枯?还偷去了令世人仰慕的一位作家——11月17日,路遥的忌日又到了。 但偷不掉的是情感。整整21年了,他还在人们的生活中。他前倾着硬朗的身体,迈着坚定的步伐,心灵那样的本真,思想那样的鲜活,精神那样的独立。 路遥还活着,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活着。他凝结在一朵朵飘飞的雪花里......
-
〓 金台论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偏废科学精神
高中生不知道屠呦呦是谁,但对当红明星如数家珍。据媒体报道,这令人惊讶的一幕就发生在某中学的一堂公开课上。全班50多名学生,仅有6名学生知道屠呦呦。与此同时,“国学进课堂”等活动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中小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弟子规》《笠翁对韵》甚至《论语》。一些地区还规定,中小学生如果掌握非遗项目,比如京剧、泥塑、剪......
-
〓 青年梦,未来的梦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春的梦想与激情,充满神州大地。在这个美好时节,我们向全国的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青年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青年工作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青春的季节,也是做梦的季节,而青春的中国,也正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的梦,就是中国未来的梦。青年人为梦想而努力,中国梦的实......
-
〓 一位科学家给博士研究生的回信:我们为何做科研
编者按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张双南教授7月15日接到一位博士研究生的邮件。信中,这位博士倾诉了他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困惑:我们为什么做科研?做科研的收入,能不能足以养家糊口?结合自己工作几十年的感悟,张教授认真地给这位博士生写了回信。征得张教授的同意,我们把两封信刊登出来。正如张教授所说:“这些困惑很有代表性,发到这......
-
〓 塾师诗联趣话
传说郑板桥任知县时,当地一塾师前来申诉,说教书一年,才得到8吊钱酬金,还被东家辞退了。郑板桥为试试这位先生的学识,指着灯笼出了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亮东南西北”。先生稍一思索说:“一学年,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见该先生文思敏捷,就将其留在县衙做了个小吏。 某塾师遇到一个刻......
-
〓 中华文化探宝:甲骨文的发现与学者之功
商王武丁时期牛胛骨刻文 一个多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石破天惊,改写了中国历史,革新了现代学术,也为汉字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国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话谱系中常与女娲炼石补天、盘古开天辟地比肩并论。相对于远古传说而言,甲骨文的发现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在关心这个故事的人之间......
-
〓 域外记趣:俄罗斯人品茶拾趣
俄罗斯绘画作品《茶炊旁对饮》 一般人认为,俄罗斯人全都“嗜酒如命”,其实,这种说法严重失真。如果说俄罗斯人“嗜茶如命”,这倒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在俄罗斯,不论男女老幼,也不分晨昼晚夜,茶乃“紧随之物”。据学者考证,在全世界,人均用茶量之多,一日内喝茶密度之大,当首推俄罗斯和英国。 以寒冷著称的俄罗斯还能产......
-
〓 王离湘:弘扬中国书法的“五化”探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汉字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从这个角度来说,弘扬中国书法就是弘扬中华文化。这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针对当前中国书法面临的实用性减弱、功利性张扬、浮躁风气弥漫、现代科......
-
〓 文化评析:“写书”永远比“卖书”重要
如果我们的作家动辄“与市场接轨”,轻易认同“卖书比写书更重要”,怎么指望他们沉潜静思、面壁独处,写出具有独特思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 作家王安忆近日出席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以“当文学遇到书”为题,畅谈她对当下文学出版业受资本和网络世界主导的看法。乍听之下,她的一些看法似乎显得“观念滞后”;但潜心思之,或许这......
-
〓 网络时代会冲击传统年俗吗
同样面对老人倒地,有人痛心于道德失守,有人焦虑于法律失助;同样面对一项公共政策,有人双手赞成,有人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产生碰撞交锋。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透。即日起,本版推出“微议录”,围绕一些......
-
〓 见仁见智:莫让书简成为“文化化石”
朋友,如果我问,现在你还在动笔写信吗(或者在网络上写信)?你还有过以一种忐忑的心情,在期待一封家书或来自友人的信件的经历吗?我想,以肯定的口气回答我的,恐怕十人中间不会超出一个。这种现实在传递着一个令人尴尬甚至痛心的文化现象:曾经鲜活的“书简文化”正离我们渐行渐远,大有演化成为“文化化石”之势! 在中华民......
-
〓 观察者说:降一降“虚火”
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走过10多年历程。不断的关注与投入,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迅速划出一条由冷转热的轨迹。但这种热闹之中也不乏“虚火”。可以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步时间虽晚,却提前迎来了自己的“浮躁期”。如何在热闹之中多一份冷静......
-
〓 拥有“五个心”—摘自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在13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编者按 本期《校园·毕业季》我们推出《拥有“五心”》一文,摘自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在该校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郭校长是一所工科院校校长,他亲笔书就的这篇毕业致词,却让我们看到工科院校的人文力量。责任心、自信心、好奇心、恒心、爱心在一张一弛的议论中,是那么触动人心。 同学们,毕业典礼是你们在......
-
〓 戏曲百般样文化一脉传
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的中国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宝。舞台是戏曲的永恒载体,观众是戏曲的第一裁判。戏曲讲究情节,人物与性格的完整性,来龙去脉,因果照应必须交代清楚,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体现出一种极富规范的艺术性。舞台是有限的,但戏曲表达的主题、情节、人物都是无限的,以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