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干部谈读书:书香代表城市的朝气
一个有底蕴的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阅读社会;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散发着书香的城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不应该忘记阅读,一个城市也同样如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能以身作则,带动大家都来读书,则是最大的文化功业。湖北随州是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既有炎帝神农的千古传说,又有穿越历史......
-
〓 凭栏处:暑假生活,多点“无用之用”
这是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暑期计划表:从早8点半到晚9点,从周一到周日,除了吃饭睡觉,都辗转于各种培训班,有语文、数学、英语,也有轮滑、游泳、篮球……丰富多彩,“日理万机”,学校生活与之相比,简直太轻松了。暑假怎么过?在很多家长看来,查漏补缺、“弯道超车”,比傻玩两个月好得多。别人都在学,自己不努力,等到9月一开学,恐怕哭......
-
〓 再论六国
古人论六国破灭,有苏老泉的“赂秦说”与苏轼的“不知天下之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此为赂秦说;“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此为不知天......
-
〓 知行合一——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在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在同学们关于母校的记忆中,“知行”校训一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今年9月10日,我们将迎来学校120周年华诞,作为交通大学的一员,北京交通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知行”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追求,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人文特征。今天,在离别之际,我想围绕着“知行”校训,谈谈我对校训的一些理解,......
-
〓 名家看两会·牟钟鉴:中华文化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了百余年西方文化冲击后,迎来了复苏的春天,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扬弃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升华,如凤凰涅槃,浴火再生,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更新与昌盛,必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
-
〓 “中国梦”的哲学解读
为深入研究“中国梦”的内在精神,把握“中国梦”的时代精髓,2013年底,由北京市哲学会举办的“‘中国梦’的哲学解读”学术前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做出哲学解读。 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从“一个学者的中国梦”说起,指出要着眼于“中国梦”的文化根基,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把握......
-
〓 两个世纪的80后和90后
每年的五四青年节都是社会关注青年发展,探讨青年问题,为中国青年的未来思考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重温五四精神有着重要含义。 五四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回溯五四,我们可以看到十九世纪的80后和90后中国人,承担起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既开启民智,以科学民主为根基,为民族的发展确立现代文化的精神根源;......
-
〓 曹文轩: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
3月27日,本刊刊发了《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上半部分,今天刊发下半部分,以飨读者。——编者四 预设与落空 课堂其实在演绎老师的智慧。 一份条理分明的教案,每个环节、每项内容都是预设好的。当执教者面临一群从来没见过的孩子的时候,冒险就开始了。这些孩子不是讲课者所在学校与之朝夕相处的孩子,他们的品性、......
-
〓 文物保护关键在“护”
近期,又一则长城被毁新闻见诸媒体。据报道,甘肃明长城遗址遭农田“啃噬”。这段位于景泰县城东七八公里外的明长城修建于公元1599年,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始,就遭到严重破坏,成为断断续续、高低不一的“土垄子”,有些地段甚至成为附近农场住户围起的羊圈、堆草的院墙。2006年5月,该段长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
〓 光明论坛·校训文化专家谈·徐梓:校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学校的特定性格和气质。一则个性鲜明、恰切允当、具有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校训,一方面在于它生动地传达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另一方面则在于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养料。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
-
〓 品智生活·汉字:石不能言最可人
石字的象形比较直观,一看便知是悬崖下的石块,形象好记。为使音节读来上口,汉字有个习惯,通常在单字后边缀一个头字,来表示同一事物。在国人词典里,石头这玩意儿,百变其身,万般形色。可钻木取火,能针砭入药,可垒墙造屋,能混凝铺路,可填充配料,能堵塞沟壑,可打磨器物,能攻击对手,可提炼精华,能收藏观赏,可绕颈垂胸,能环......
-
〓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回望乡愁的目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楹联大赛、灯谜大赛,一次次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汉字之趣、中华文化之美。弘扬中华文化,离不开中华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本根;审视中华文化,同样离不开中华诗词,它是中国文化的标本、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
-
〓 金台论道:作文为啥不写真话
最近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某部委主办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征文的评选。在连续几天看了580篇中学作文后,我的心情是既惊喜又沮丧,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错,遣词造句颇具章法,各种修辞手段也大都运用得体,有些段落写得灵气十足;沮丧的是孩子们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很难透过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总体而言,这批作文有个......
-
〓 见仁见智:也说阅读的艺术趣味
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卖得最好的书通常是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54.2%......
-
〓 文化评析:期待慢阅读、深阅读回归
除了浮光掠影的娱乐消遣,我们更需要通过书籍涤荡灵魂、品味情感、拓展思想维度;除了纷繁的快餐读物,我们还需要历经时光淬砺的经典著作、闪现睿智火花的时代精品。 4月19日,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南开幕。这次博览会有15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在博览会上亮相的30多万种图书,汇聚成琳琅满目、墨香四溢的......
-
〓 光明时评:大学自主招生不能“比新比怪”
大学自主招生考题一方面要有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让考生发挥想象力,形式上的矫枉过正、内容上的舍本逐末,只会使自主招生变成一场求新求怪的游戏。 “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大象把蚂蚁踩到骨折,怎么办?”“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这些搞怪的脑筋急转弯式“神题”,皆出自一所国家重点大学4月13日的自主......
-
〓 名家读经典:《礼记》是我的案头常用书
新春到,又是一个读书年。不少朋友希望我推荐几种儒家经典,作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指导孩子知书达理的借鉴。我建议大家不妨读读《礼记》。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这两......
-
〓 “工程为文物让路”何时不再成新闻
据媒体报道,京沪高铁在修建过程中,为避让明皇陵,多花了2.3亿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桥梁,多挖了285米隧道。这组数据的披露,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热点。 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明皇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沪高铁项目更改设计方案为其让路,只是在......
-
〓 文艺观察·重视古籍研究与应用:古籍保护,藏不妨用
漫画 徐鹏飞现实中一些管理者因为不够专业,对“保护”的理解不到位,或将古籍保护和公众服务对立起来,或损坏了古籍,最终违背古籍保护和使用的初衷“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行8年来取得不少成果,尤其是图书馆和古籍保存单位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一些保护措施逐渐落实。当然,保护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为......
-
〓 魏咏柏:古人善读书
纵观古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善于读书。现今通讯发达,信息灵便,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读书空间,古人却没有这样的便利,因此好的读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思、问、习”。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陶渊明“不求甚解”。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