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于此,毛泽东同志反观前史,一语道明:“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惩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
-
〓 《十六国春秋》中的文学史料
一中国中古史上的所谓“十六国”,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性政权,也有原先西晋的守边官吏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称霸于一方者。先是八王之乱把西晋政权完全搞糟了,原先已经逐步入迁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先是被纷争的诸王所借用,后来他们乘乱占领地盘,此起彼伏,战乱频仍,各个割据政权之间互相恶战,又与在南方立足的东晋政权对......
-
〓 书法学科提升为何而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艺术门类划分为七个一级学科,书法学则由原先隶属于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提升至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这样的调整变化引发学界的广泛讨论,焦点集中在书法能不能成为一级学科,其学科的支撑与学理依据是什么,提升的意义何在,可以预期的影响又如......
-
〓 给《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找茬”
甲骨文中的“册” 甲骨文中的动物字形甲骨文中旧释为“典”的字西周金文中的“典”字 何尊铭文所见“宅兹中国”春节期间,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在央视开播,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希望通过全新演绎,展开古今对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先王之政典”——《尚书》。无独有偶,本学期我在学校开......
-
〓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百家争鸣,海纳百川西周时期,人们突破原始的天道观,提出......
-
〓 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
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即春秋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汳水。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乃是自荥阳引黄河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
-
〓 热点观察: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了什么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最为深沉的民族底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十四五”规划和......
-
〓 焦循学术的开拓与创新
编者按 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一代通儒”的焦循承“《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之家风,治学严谨,著述宏富,一生研究涉及经、史、历算、音韵、训诂、诗词、戏曲、医学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期内容聚焦焦循,展现其精审宏富的著述世界。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
-
〓 出土简帛记述的秦汉时代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编者按 《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竹木简牍和缣帛是中国古人在纸张普及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载体。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藉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墨子·兼爱》说,虽然我们与古代的先圣六王并非“并世同时”之人,既不能亲耳听见他们的声音,也不能亲眼看见他们的容貌,但却能够获知他......
-
〓 元好问《雁丘词》是写情之作吗
金代文宗元好问,号遗山,他的《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一向被认为是歌颂爱情的杰作: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
-
〓 唐诗与宋词中的不同春景
春天是一个渐进的季节过程。按照农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暮春。初春,又称孟春、早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它意味着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仲春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此时雨水较多,繁花凋落,绿叶成荫。自《诗经》开始,每当......
-
〓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业界新视角】 ●文明诞生“三要素”并非普适绝对标准 ●古代的中华文明要素分为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环境生态等不同方面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 ●距今5300年至5000年前后,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诞生 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学核心学术任务之......
-
〓 C刊的“秘密”
最近教育部发文强调“破五唯”,其中一条便是破“唯论文”,论文发表不得与奖励挂钩,职称晋升、评奖评优也不得再“以刊代文”,即不得以刊物级别来衡量文章水平。过去一些人通过交高额版面费在低水平SCI、SSCI“灌水”以谋求高额奖励,今后便很难行得通了。近来,关于C刊的新闻备受关注:2021年4月26日开始,CSSCI(202......
-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实际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精髓的精神标识,因为语言是人类有意义生活的载体,而文字则......
-
〓 路名规划的数字赋能与文化内驱
“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也许,你也曾为这样雷同的地名而苦恼。路名雷同、高度相似等问题不仅对居民和游客出行造成不便,也会引发城市交通管理、文化建设、卫星定位和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延伸性问题。 在城市发展智慧化时代,语言文字问题已超越语言本身,兼具城市规划的政策性、数据管理的技术性和文化传承的人文性等......
-
〓 春山如笑人欣欣——美术经典中的春天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的人们书写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浩荡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关于春天的故事被记录在诗文、音乐和图画里。风动春朝之佳时,早莺、新燕之装点,让人心旷神怡。图画里春天的美,最直观也最动人,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既创作了经典的《早春图》,也在画论中记录......
-
〓 如飞如翰,如江如汉——金文揭示的西周王朝经营南国史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7]簋器形 [图7]簋铭文拓本 伯[图1]鼎器形 伯[图1]鼎铭文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编者按 金文又称青铜器铭文,是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金文内容丰富,反映了商周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场景,是研究中国古文字、先秦语言......
-
〓 苏轼《和陶贫士》“织乌”考辨
苏轼晚年遍和陶诗,创作出了众多既仿佛渊明风神,又带有东坡气质的名篇。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重阳节前夕,他在惠州贬所作《和陶贫士》七首,其中第一首是:“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依。以我旦暮心,惜此须臾晖。青天无今古,谁知织乌∕鸟飞。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俗子不自悼,顾忧斯人饥。堂堂谁有此,千驷良可悲。”此诗开宗明义......
-
〓 说说传世文献的作者概念
在早期中国的语境下,作者权与公共话语有关,成为作品归属的条件和目的。“述而不作”的圣人成为天人之间的中介,将作者概念从先验∕客观的僵局中解放出来。早期实际文本的作者作为记录员、撰者,而非文本创作者存在—— 【“文明传统与经典生成”专题】 现代汉语中的“作者”一词是由动词“作”和代词“者”构成的复合词,“者”是前面的......
-
〓 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江南”是一个多变的名词,具体而言有地理的江南、政区的江南、经济的江南与文化的江南。作为文化的江南,其突出表现便是山、水、诗(文学)、书(书籍),对于山、水、诗诸方面,前贤时彦关注较多。“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最重要的国家符号之一。发掘“江南书籍世界”的意义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凝聚具有重要价值。从“何处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