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选》不录《兰亭集序》原因再探
《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当时文人集体编选,选录从周秦以迄齐梁130多位作家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影响深远。萧统在《文选序》中申明了自己的择录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符合这一标准的是萧统所说的“清英”,故未能进入《文选》的优秀作品就常常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正如明张燮《梁昭明太子集序》指......
-
〓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百家争鸣,海纳百川西周时期,人们突破原始的天道观,提出......
-
〓 乘槎诗词中的科技与艺术
“乘槎天河”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既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又是我们祖先最早的科幻作品。随着“神舟”“嫦娥”“玉兔”“鹊桥”“天宫”等航天工程取得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中国航天将华夏先民遨游九天的愿景变为现实,也使现代科技烙上丰富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乘槎天河:艺术的想象 槎,木筏或竹筏,同“桴”。乘槎、......
-
〓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与“儒术”
汉武帝一生,本以武功名世,然《汉书·武帝纪》赞语所及,竟全系武帝之文治成绩。细察班固所总结武帝朝之文治成果,其主要内容实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按此八字实为近人易白沙所总结(参见王文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语主再考辨》),非时人之语,因而今人对此总结是否准确亦有争议。一些观点认为,武帝用人不拘一格,并未独尊......
-
〓 《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新解——西夏军籍文书的启发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叙事诗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替年迈父亲从军,女扮男装,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回朝后不愿为官,请求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生动故事。诗歌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语言生动,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木兰辞》作为优秀古典诗歌作品,历代专家做过很多注释和研究,在当代早已被选入中......
-
〓 汉语哲学的任务
一 汉语哲学在21世纪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表明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者有两个标志性的特征,即哲学的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双重要求。 首先,哲学就如科学一样以人类一般理性为根据,其对象亦具有一般的性质。因此,哲学是普遍的思想,并非特定语言的特权。汉语不仅能够用以从事哲学活动,而且反过来,哲学思想的普遍性也始终需要得到......
-
〓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要在海外实现广泛传播和接受,需要通过在各种媒介形式领域的再创作和再解释,经过本土化改编,成为落地国大众文化二次创作的作品。█我们应重新认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佳作,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素材,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
-
〓 秦汉琵琶唐盛行
我国的传统乐器,从上古的骨哨、骨笛、埙、鞉、鼓、椌、楬、箎,陶、鼓等,到中古的钟、罄、琴、瑟、笙、竽、箫、筝、箜篌、二胡、阮等,从各民族的特色乐器,到各地的民间乐器,林林总总,数以千计。按乐器特点,可分为击打、吹管、拉索、弹拨四大类。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功能特色。譬如弹拨乐器琵琶,既能表现《十面埋伏》武之激烈,又能......
-
〓 今古之间:明代洛阳士人对文化传统的接续与建构
宋人邵雍有诗云:“洛阳自为都,二千有余年。举步图籍中,开目今古间。”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层累积淀了厚重灿烂的文化传统,诸如天下之中、河图洛书、会社遗绪、伊洛渊源,等等。对于区域社会发展而言,文化传统既是形塑地方文化特点、影响该区域民众尤其是士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可资发掘利用、增进区域认同的重要资源,某种意......
-
〓 守正创新中的“老戏新演”
戏曲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现存348个戏曲剧种之一的京剧,是一个晚近的剧种,从京剧起源的标志性事件乾隆晚年的徽班进京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但京剧的表演、服装、伴奏乃至舞台组织形式等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 传承发展京剧,必然绕不开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对前人留下的经典剧目......
-
〓 孔鲋的文化立场
孔子八世孙孔鲋是秦代文化闻人。实现统一之后的秦帝国任用了一些儒生多方面参与文化咨询,而孔鲋没有进入这一群体。在陈涉发起反秦暴动,六国复国浪潮涌起之后,孔鲋任职张楚政权。孔鲋持与秦王朝不合作的立场,据说他有“吾为无用之学”,“秦非吾友”的表态。孔鲋通过切身体会,应当认识到秦文化的实用风格怎样阻碍了社会才力的发挥,延滞了学......
-
〓 《秋窗风雨夕》对《春江花月夜》格调继承之分析
《红楼梦》第一位读者兼批评者脂砚斋言:“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依循脂砚斋提示,考察《红楼梦》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运用诗词歌赋服务小说创作的同时,的确客观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古典诗歌,传承了中国诗学。正如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疏证小引》中所言 ,在曹雪芹为小说中人物代笔创作的诗歌、情节设置、形象塑......
-
〓 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北源为新安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上游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称富春江。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
-
〓 南阳汉画像石的双重审美
南阳汉画像石在世俗性与浪漫性两方面互补融合,与其他地域的画像石相区分。若以审美视角切入,则可以尝试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南阳汉画像石的世俗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南阳汉画像石是对汉代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出浓郁的烟火气与世俗性。南阳汉画像石中存在诸如农耕图、市井图、庖厨图、宴饮图、乐舞图之类偏向......
-
〓 推动儒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思考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发展,无疑需要关注以上两个方面。从逻辑上看,创新和传承总是相互关联:任何文化创新都不能从无开始,而需要以既成学术文化发展的成果作为其出发点。在此意义上,文化创新与以往的学术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文化创新又不同于重复,它......
-
〓 礼图文献研究的当代价值
礼图为注释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支,与文字之注疏相辅相成,故明代王应电曰:“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涣然冰释。当前,礼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礼图是解读礼学之要籍,对礼图的研究显现......
-
〓 《老子》“利器”新识
《老子》中的“利器”,分别为“国之利器”和“民多利器”。因事关“国”“民”,意义重大,加之历来说者纷纭,有必要重新审视。三十六章(“国之利器”)“利器”指在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特别是不为私欲为的“无为”前提下,“无以为”,“无不为”。“无以为”强调“不该做什么”(现实情形),侧重“有所不为”;“无不为”强调“该做什......
-
〓 “冰箱”词义里的时代变化
杨绛先生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其中一段文字这样写道:“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有不少学生对这段话不理解,提出疑问:文中的“我”要老王送冰干什么?家里不是有冰箱吗?可......
-
〓 《牡丹亭》蓝本论争中的一些问题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戏曲《牡丹亭》,除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提及渊源关系不很明显的本事外,问世之后长达320多年的时间内,无人指出其来源。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孙楷第、谭正璧、姜志雄、徐朔方等前辈学者的接续努力,80年代以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是《牡丹亭》的蓝本遂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刘辉先生曾提出异议,......
-
〓 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