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界聚焦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如开展“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讨论、相继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对“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展开了探索与研究。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本文拟对此作以考古学阐释。......
-
〓 开拓语言规划新职能——中国语言生活研究二十年
编者按 自2001年第一届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科研逐步建成对现实语言生活多视角、大规模、成系统、持续性的观察、研究和发布体系与机制,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年来的语言文字科研工作,是有厚度的,它植根汉语母语教育、外语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推动语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是有温......
-
〓 走近民众的《花部农谭》
清嘉庆年间,扬州通儒焦循创作《花部农谭》,其“自序”短小精悍,却可独立成篇,篇中充满对民间地方戏的褒扬,而隐含其后的是作者“礼乐自任”的士大夫精神和对民众坚定的教化态度。《花部农谭》创作于被称为“花雅之争”的清代戏曲发展变革时期。“花部”名称最早出现在李斗《扬州画舫录》中:“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
-
〓 李白乐府诗的继承与创新
乐府诗是李白诗里尤为重要的一类,在《李太白集》中,乐府编为4卷,计149首,其中多数为拟古乐府。李白乐府,名篇极多,如《蜀道难》《远别离》《梁甫吟》《将进酒》《战城南》《行路难》《关山月》《长相思》《襄阳曲》《丁都护歌》《静夜思》《玉壶吟》等,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乐府诗至李白,无论是题材、境界、风格、语言,都有......
-
〓 监察官选任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传承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这是新中国首部专门规制监察官选任、保障并监督监察官依法履职和正确行使国家监察权的专门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正式从法律层面建立监察官选任和监管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
-
〓 关于《鸱鸮》作者问题的一条材料考辨
《诗经·豳风·鸱鸮》本周公旦所作,为《诗经》中少数有确定作者的篇目之一,见于《尚书·金縢》。《金縢》述武王卒后,管蔡流言,周公平乱,而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毛诗序》据此言:“《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关于《金縢》所载,古人争议者,在《鸱鸮》诗的具体......
-
〓 孟子论为政者的仁爱与责任
人们通常理解的性善论,是说每个人都有善性,或者说人具有成为好人的潜质。这种从道德范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不能算错,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就《孟子》文本来说,善的最终考量标准要落到为政者是否尽到了“民之父母”的责任之上。为民父母,要有“不忍人之心”。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立即会激起“怵惕恻隐之......
-
〓 论《诗经》“经”的意义
一 我们把“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称为现代诗经学或现代诗学。它的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对于其中篇章和其他的爱情、婚姻、家庭、劳作、军事题材的诗有什么区别,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普遍说明不够不透甚或阙如。《诗经》既然叫“经”,则我们对它有更多的文化期待,亦属顺理成章,可现代诗学并不能满足我......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
在中国古代,城市因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历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夜大雨至二十三日”,使“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又记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常积水为灾,仅《宋史·五行志》中便有数......
-
〓 酒名考古的现场与想象
一中国产酒的历史悠远久长,因酒而生而长的文化同样丰润华彩,但作为商品的酒名(下称酒名),却是中古近古的事(虽然当今的酒名多如牛毛无法统计)。中国第一部大型类书唐人欧阳询所编撰的《艺文类聚》七十二“食物部·酒”里,详尽记有酒的历史、酒的别名、酒事、酒诗等,但没有酒名。唐之前(或者说中国古今诗人)写酒诗最多的可能应数陶潜,......
-
〓 甲骨文的世界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甲骨文等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2020年11月由中央宣传部、......
-
〓 宗白华:写出活泼的人民性的作品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宗白华诞辰125周年】 读宗白华美学著作时,生命诗学和科学精神迎面而来、沁人心脾。前者从“流云”小诗走向“体验”美学、“散步”哲学,诗文分属不同文体但精神漫游者的底子较为恒定,都是镌刻在宗白华心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蕴于“心源”隐微处的,是其祖籍地江苏常熟、出生地安徽安庆的江南文化气脉,......
-
〓 刘勰的公文辨体观
刘勰《文心雕龙》对公文文体颇为重视。出于指导写作的目的,刘勰重视辨体。随着公文文体理论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文体分类过多过细,文体功能交叉、互渗、衍生、转移、缩小,导致了一体多用或多体一用的现象。刘勰以文体诞生之初的基本传统功能为主,提倡“宗经”,对后世出现的文体功能的扩大、缩小或转移,不予评价或加以批判,以批......
-
〓 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
-
〓 符号与意义指向: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中的秩序与规范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情,以此保存并传承族群的集体记忆,促进族群成员形成对族群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从而实现社会秩序有效整合。从口传文学这一语言符号体系着手,对其中暗含的规则意识进行解......
-
〓 古琴与陶渊明的风度
关于陶渊明与古琴的关系,“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宋书·陶潜传》,萧统《陶渊明传》《南史·陶潜传》《晋书·陶潜传》记载基本一致)的旧说,广为人知。后人或以为这是陶渊明名士风度的表现,包含着“大音希声”的哲学思想。苏轼在《渊明无弦琴》中提出异议:“旧说渊明不知音,蓄无弦琴以寄意,曰......
-
〓 规范汉字是时代的选择
【规范汉字大家谈】 编者按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作为中国文化传承标志的汉字,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然而,随着手书体被数字化,汉字字体更加多元,一些所谓的“艺术字体”,粗俗草率地对汉字进行夸张变形,以博人眼球。这不仅背离了汉字的书写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更对广大群众形成了不良示范。日前,国......
-
〓 沈从文:人物由内而外散发着生机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 今年是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文学、文化实践的基本理解,需要从孤立的、稳固的、规定性比较强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特别是在他与置身其中的20世纪中国的持续性动态关系中,展开讨论。事实上,沈从文的自我、文学、后半生践行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也正是和时......
-
〓 大唐气象与文化自信
辛丑牛年河南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该节目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令亿万观众神往。大唐气象,说到底是由文化自信铸就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
-
〓 小中见大——宋代扇面绘画小议
我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载,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来看,其前身应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形似单扇门的半规形扇子,名为“户扇”,当时人们拿它遮面窥视,又被称为“便面”。现存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竹制便面扇,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起出的篾......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