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满江红》与“南渡范式”
世传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忠愤激烈,慷慨悲怆,语强敌则以匈奴,指时事则道靖康,言寇仇以贺兰,斥顽凶为胡虏,古今交融,语重义刚,振金声于曩昔,起顽懦于当代,深刻而持久地激扬着华夏民族奋发抗争的斗志。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余嘉锡先生以文本晚出质疑《满江红·写怀》为岳飞所作以来,围绕该词作者的争议迄未休止,但无论是肯......
-
〓 考古发掘与金文考释探索“曾随之谜”
提到曾国,最著名的发现就是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总重超过2.5吨。令人疑惑的是,创造出辉煌灿烂礼乐文明的曾国,却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对于曾国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界进行了长期探索。 北宋金石学著作中就有对曾国青铜器的记录,但并无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相当数量的曾国青铜器被发现,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铜器铭......
-
〓 世界教育之窗:透视美国“语文”课本
教科书不是一般读物,尤其是文科性质的教科书带有很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属性,起到对公民从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文化认同的作用,这也是个体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一分子的重要途径。2019年秋季,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使用。同年秋季,高中阶段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
-
〓 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原国学大学科群
【依托学科 推动“两创”·国学学科化建设】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篇时代大文章。各地情况不同,所以文章的“写法”也各有不同。从几个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来看,有的主要采用“书院+基金会”的模式,有的则以“研究基地+古籍整理”为基本方式,有的拟将省内几家相关机构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河南省这几年的做法可用一句......
-
〓 《清明》的作者是杜牧吗
《清明》是否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歧见纷纭。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声称,《清明》“应该是南宋后出现于民间,到《千家诗》方附会给杜牧”(《唐诗求是》)。2020年4月,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陈尚君重申旧说——“此诗写于宋代”(《〈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南方人物周刊》第9期),理由有二:一是......
-
〓 翰墨丹青,说不尽的风采神韵
中国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整部中国美术史,一大半记载的是绘画与书法。历来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大都会翰墨丹青之事。社会上对书画作品的临仿、品评鉴赏、珍藏把玩、传诵流布,都使得书画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与书画创作同时发展的是书画理论,书画理论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区别于其他......
-
〓 黄帝的史迹、形象及其演化
【中华文明探源】如何看待黄帝与蚩尤的关系 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也由此,将世人的目光再次引向上古史,引向中华民族的开篇时代。实际上,黄帝与蚩尤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民族统一象征的伦理政治问题。......
-
〓 王岳川:大美书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四大古老文明中唯独中华民族的汉字传到了21世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今天全世界掌握汉字汉语的有17亿人,占整个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华文化传承不断......
-
〓 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演进中,孕育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汉字文化独树一帜。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和使用传播,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文字是......
-
〓 聚焦“人”的历史:疾病医疗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谈及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人们总希望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寻各种对现实有所借鉴和启益的内容。不过,我们需要明了这种历史的借鉴和启迪很大程度上并非具体对策或者行动方案,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指望相对笼统的相关研究能给现实中建立在专业之学基础上的工作对策提供直接指导,有时难免不切实际。事实上,历史学自有其特点与优势,......
-
〓 吴克岐《犬窝词矩》的词调观
近代出现了不少词调研究专家,吴克岐即是被我们忽视的重要词家之一,其《犬窝词矩》对词调多有探究,在词调研究史上应当占据一席之地。吴克岐,字轩丞,号忏玉生等,盱眙(今属江苏)人,生于1870年。吴克岐以红学名世,撰有《犬窝谭红》《读红小识》《忏玉楼丛书》等红学相关论著。红学之外,吴氏于词学亦用力甚勤,尤其以词调研究和女性词......
-
〓 出土文献与考古学
史前时代没有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因此史前考古学与出土文献可以说关系不大。但是,历史考古学(即进入有同时代文字记录的历史时代的考古学)则与出土文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讲,不仅是因为出土文献就其所具有的历史文献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与狭义史学主要依靠历史文献作研究有较多的共性,而狭义史学与考古学共同构成历史科学研究的双......
-
〓 甲马飞腾压陇东——金文所见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
图一 陇东是指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关中平原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甘肃平凉、庆阳,宁夏固原以及陕西宝鸡、咸阳部分县市等地,其间主要河流是泾河及其支流,以及渭河支流千水。周人经略西北,核心就在于经营陇东。出土金文和传世文献多见周人与陇东戎族的战争,据此我们可以窥见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 先周时代,周人先祖就曾活动于陇东,......
-
〓 知己知彼,关爱特需老人——如何与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有效沟通
近期热映的电影《妈妈!》生动讲述了世间最平凡而伟大的母爱,也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这一群体拉到了社会关注的镜头前。阿尔茨海默症也称智退症、失智症,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今年9月21日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的主题为“知己知彼,早防早智,携手向未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在患病前期、早期......
-
〓 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
【热点观察】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则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非遗与旅游又如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
〓 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源远流长,涵盖了诸多不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造就了惊世绝伦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文明形态。“山水”并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自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 ......
-
〓 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不到数十年间,学风突变,出现了“对理学,特别是对其代表人物朱熹的激烈批评和彻......
-
〓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今年10月,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
-
〓 何以典范:唐朝盛世文化下的书法艺术
唐朝的书法艺术成就几乎可与魏晋时期相媲美,且与魏晋主要依托“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局面不同,唐朝涌现出数量众多的书法大家和风格各异的书法佳作,创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景象。为什么唐朝的书法会取得如此的成就?可从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人文精神和文化景观等方面窥探一二,而文化又是最基础的因素。......
-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
儒家哲学的精神是儒家哲学“精微的内在动力”。这种精微的内在动力,常常表现于一些具有驱动性、范导性的观念上。这些观念包括以和为贵、刚健有为、天人合一、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仁义中和、以民为本、以生命为中心等。那么,儒家哲学中是否存在着能够统领、范导上述诸观念的更基本的观念?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这个更基本的观念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