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古籍整理工作的成果与新特点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整理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想导向正确、规划指导性强,在古籍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的顶层框架下,历经几代学人和出版人努力,继承和发展校勘、注释、汇编等传统古籍整理方式,完成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七全一海”、《古本戏曲丛刊》十集、《中华再造善本》正续编......
-
〓 岑参诗歌与凉州馆驿
丝绸之路驿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见证。在唐代,丝路驿站既是军事防御、信息传递、物资往来的重要支撑,也是文人赴幕出使不可绕过的场所,文人对丝路驿站的题咏难以胜计,并借由驿路传诵流播。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堪称西域舆地实录,对西域驿站和馆舍着力写实刻画的,岑参也是第一人。从出土文献可知,岑参与西域馆驿关系密切。吐鲁......
-
〓 沈约的文学主张与齐梁诗风新变
沈约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一代辞宗”(《南史·任昉传》)。他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写作,在新体诗的形成与齐梁诗风的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沈约的文学主张 沈约的文学主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现论之如下。 其一,文章“三易”说。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有“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
-
〓 月下何来山水翠——刘禹锡《望洞庭》献疑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习。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那么,此诗“可传颂处”......
-
〓 早于孔子出现的儒者
儒者群体的诞生,甚至儒的概念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儒家学派的起源由来已久,并非等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振臂一呼就能够立马产生出来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者,但绝不是第一个儒者,孔子还不能是商周中国之儒的全部,或者,我们不能在孔子与早期儒者之间直接画等号。儒者队伍的形成,应该在孔子之前就已......
-
〓 三节合一话清明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哀伤与欢乐双重情感,这就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融合而成的岁时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以“农事生产”“祭祖怀远”“游春祈福”为核心节俗,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感恩”“传承”“立德”的主题,反映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
-
〓 吴敬梓的“声教”思想与《儒林外史》中的情感场域
从本世纪初才引发广泛关注的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来看,在吴敬梓的《诗》教观中,有着很明显的推重“声教”之思想倾向。 古人认为,《诗经》在流传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合乐的历史阶段,其中,《礼记》与《吕氏春秋》《诗大序》等还把《诗》之合乐提升到了“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高度。吴敬梓不仅引《诗大序》肯定了这种观念,他甚至在......
-
〓 “晋唐笔法”的审美趣味
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中国书法技法由三个部分构成:笔法、结体和章法。笔法是最基础的部分,往往会影响结体和章法,因此,从古至今,笔法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书法史的高峰在晋唐,此时名家辈出,人们把这个时期的经典笔法称为“晋唐笔法”。 宋以来的书法对晋唐古法更多是一种模仿性的传承,......
-
〓 书面语与口语的源与流——文与言判 雅俗殊形
语言因交际需要而产生,它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身体器官的进化、神经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中,面对不同的交际内容、目的、对象、场合、方式,语言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特点的表达形式。言在文先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语言起源于“以声音为......
-
〓 三星堆新出青铜顶尊人像告诉我们什么?
5月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三星堆全球文化推介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举行。在推介会上,一件青铜顶尊人像显露真容,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该青铜顶尊人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3号器物坑,通体高1.15米,表现的是一人跪坐,作“拱手”状,脑袋上顶着一件青铜尊,青铜尊已经残破。鉴于一些媒......
-
〓 庄子“三言”新说
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的基本言说方式。《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一般说来,寓言,指虚拟人、物的言语;十九,指这类文字所占比重。重言,指年长者的言语。卮言的解释较多:有司马彪的“支离”说;郭象的“宥卮”说,成玄英的“无心”说,罗勉道的“卮酒交欢”说等。在当代学者中,以李炳海先......
-
〓 读史札记:历史文化视域下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既出于现实需要,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据和基础。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大致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长三角地区是江南的核心区域。江南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过程。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包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岭南以北的广阔地域。长江下游南部地区虽然也属江南范......
-
〓 界画,于界线内超越限定
编者按 界画是以建筑为主要描绘对象,以界尺为工具绘制的图画,在中国传统画史中又称为“屋木”或“楼观”,既是指一种绘画的题材,同时也是指一种绘画的技法。它最初运用于建筑图稿,后经众多画家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其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特殊的画科。由于时代背景、创作目的的不同和审美追求的差异,界画在表现形式......
-
〓 论清代乾嘉时期的笔记著述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第一个高峰期宋代到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千年间存世笔记超过6800种,而清代笔记独占七成(据廖可斌先生统计,清代笔记现存5000余种),足见其分量。随着笔记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笔记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代文史和学术,或者重估古代各时段笔记的独特价值,就成为学者们日......
-
〓 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什么样?
【考古中国】 1.北京中轴线的理念从哪里来?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以长达7.8公里的南北向带状空间组合体,作为统领全城建筑和控制社会秩序的主线,凝聚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营造技术的集大成者,明清北京城具备了此前数千年中国营造城市的所有理念。其总体上方正规矩、重城相套、中轴对称,采用四合院式建......
-
〓 “按鉴演义”取材对象的一个新发现
明代万历以降直至清初,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大量以“按鉴”为标榜的历史演义。起初,学界认为这里的“鉴”是指《资治通鉴》。可是,许多标榜“按鉴”的历史演义所表现的历史年代根本不在《资治通鉴》的载史范围。于是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鉴”除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之外,还包括它们的前编与后续之作。然而,这些“通鉴”类史书文古......
-
〓 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字的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古文字的起源可以从个体符号来源和文字系统形成两个方面说。晚商殷墟甲骨文被看作成熟的文字系统,代表殷商时期......
-
〓 三星堆青铜面具表现的是外星人么?——关于三星堆的那些“猜想”
考古学是最受公众误解的人文学科,可能没有“之一”。考古学界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公众考古”愈益受到重视,媒体对考古发掘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媒体介入考古发掘,自然可以推动考古学的普及,拉近学界与公众的距离。但如果专业的科普没跟上,则很容易被各种随意的猜想捷足先登,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最近三星堆很火,但公众对三星堆......
-
〓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之间有何异同。虽然两者画的都是风景,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暂时不谈两者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不同,只从思想表现上说,西方风景画主要表现实景,悬挂起来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国山水画则被赋予了更多思想,不能简单地作为装饰品来理解。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
〓 清人论清诗绝句与重构清诗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郭绍虞、钱仲联、严迪昌等学者筚路蓝缕的研究,清诗已被公认为有别于唐音、宋调,“自领一队”。陈衍、汪辟疆、钱仲联、严迪昌、朱则杰等人以诗话、点将录、选本、清诗史著述、专题论文等多种方式,从不同层面建构清诗史,编定清代诗人的谱系序列,绘制清代诗史的宏大图景,为新时代清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