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以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为例 后理论时代,中西诗学复调对话,杂语共生。我们要在排除“影响的焦虑”的同时,警惕“强制阐释”和“汉学主义”的滋生。当前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文学的“汉学研究”必须走向“中国文学研究”,这同样也应引起中国本土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论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
-
〓 欲向锋前陈锦绣,先从纸上灿珠玑——诗中的刻书工形象
中华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书籍。在古代,刊刻书籍离不开刻书工。刻书工在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是传承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因为刻书工在当时社会地位低微,技艺常常被轻视(一度被称为“雕虫小技”)。在文献上留下姓名的刻书工不多,记载他们生平事迹的文献更少,现在能看到的有关刻书工题材的诗更是少之又少,弥足珍贵。“办笔如椽补龙衮”的......
-
〓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的统一
【特别关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在思考辛亥革命问题时,章开沅先生提出的“三个一百年”的大视野和新思考可资借鉴,“三个一百年,即百年历史背景,百年的历史本身,都需要通盘研究,同时还要进行未来百年的展望”,这提示我们要以过去、当下、未来的长时段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辛亥革命。过去,我们所关注的多是辛亥革命本身与......
-
〓 天人相分与相合:解读柳宗元思想的一个视角
如果按照传统天人关系的区分的话,柳宗元属于“天人相分”阵营的思想家,但其“相分”却有不彻底性。概而言之,其天人关系论是批判天人感应之“相分”与强调人与自然交融之“相合”的统一,而这也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天人不相预”:天人相分与对感应论的批判 经过汉儒的神学化改造之后,儒学中天人感应的观念愈发......
-
〓 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
古代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苏轼的《赤壁赋》给予高度评价,如李民宬盛赞:“陶渊明《归去来辞》,千古绝唱。”徐居正则说:“赤壁一赋,万古风流。”两文被奉为圭臬,文人争相效仿,成为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朝鲜朝末期重臣、著名文学家李裕元对汉文学发展作总结时说:“凡仿古者,或于《归去来辞》《赤壁赋》等篇,不换几......
-
〓 诗学与心学的交会——论明代阳明学人的诗风
作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群体,阳明学人在诗学领域亦有成就。尤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阳明学人而言,诗学与心学之交会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也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并以不同的风格面相显现出来。性灵持守与旷达之度王阳明以“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为论学宗旨,强调“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传习录》下),这确实在一......
-
〓 贾谊赋作性质再平议
贾谊赋作的性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威的文学史著述均予以明确的界定。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称:“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唯一优秀作家”,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称:“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同样袁行霈主编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亦称《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
-
〓 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百年中国考古学具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可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归纳为以下内容。 第一,中国考古学有着鲜明的历史学目标。中国考古学自始至终承担着强烈的历史学使命,这与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定位,或者同时作为历史学、人类......
-
〓 敬天法祖信仰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
每每看到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但正相反,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数千年而至今充满活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古代中国人的深层信仰当然不是宗教,不是国产的道教,更不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信仰是“敬天法祖”,这种信仰使得中国人能将自身置于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适当位置,永存诚敬之心,常有家国情怀,时......
-
〓 京剧的形成与北京历史文化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而清代后期京剧的形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京剧吸收、汇聚、熔铸了众多地方戏曲乃至其他各类艺术的精华,拥有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国戏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拉开了近代戏曲之序幕。以往京剧研究和戏曲史著作对四大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的关系挖掘得非常充分,这固然在于四大徽班进京后的影响和作......
-
〓 由祭祀到礼制: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玉器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一脉相袭的礼文化传......
-
〓 从正体与俗体演变看繁简字
汉字由殷墟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3400多年历史。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分化为正体和俗体。 裘锡圭先生说:“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
-
〓 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吸收了东传的佛教等外来文化后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敦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研究敦煌文化,不仅要聚焦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位,还要关注敦煌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河西史地、五凉文化。一 ......
-
〓 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货运动是历史学、经济学、广告学、新闻传媒与文学等众多学科聚焦的对象,既有从宏观视角对国货运动展开整体研究,以不同区域为考察点探析其流变,又有透过广告、女性化妆品、国货商标等细微处剖析国货运动推进过程的特点及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本文则以消费行为为视角,从催生国货运动的历史因素、改变市民消......
-
〓 见证时代 回归学术——简说皮锡瑞的经学史
谈及中国经学史的书写,许多学者可能会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人──皮锡瑞。尽管中国经部文献异常丰富,但说到经学通史,却一直没有严格的系统著作。因此周予同看见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1927年)出版,顿感沮丧万分,埋怨中国学者不争气,特别批判皮锡瑞《经学历史》、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二书:“他们的作品竟这样地简略,如一篇论文......
-
〓 宋词中的冬至节俗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至日、长至、日短至、南至、冬节、拜冬、亚岁等。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和北斗星,形成了早期的时间观念,建构了最早的时间体系,商朝末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点基本确定。到周代,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年起点,《太平御览·时序部》记......
-
〓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这......
-
〓 陈寅恪的古典今典说
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是陈寅恪文史考据的重要方法。在读诗解诗的学术实践中,陈寅恪拈出古典、今典这样一对范畴,便于更好地把握诗歌作品中的古事今情,更准确地释义混合古今的文学境界。陈寅恪的古典今典学说,对当下的学界、学术与学人,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义宁陈氏在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时期进入同光胜流行列。陈宝箴18......
-
〓 热点观察: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这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走向世界。无论是在国际性会议、赛会活动举办进程中,还是在中国文艺作品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都在不断彰显。不断......
-
〓 梁令娴与《艺蘅馆词选》
近代是词学史上的极盛时期,词选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这些选本反映了时人的审美旨趣,引领着时代的词学宗尚,与近代词学的发展互促互进,正如龙榆生云:“风气转移,乃在一、二选本之力。”(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因此,各种词选在近代词学史演进中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其中,梁令娴编选的《艺蘅馆词选》是近代词学史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