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辽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两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半数。从唐代史家撰成《南史》《北史》的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到元代史家撰......
-
〓 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
词学史研究,除了把握词学观念、理论与方法等的时间发展脉络,还应注意词学批评与词学流派的地域分异,前者是词学史研究的时间视角,后者是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立体的、完全意义上的词学史研究应该是时、空结合,虽然二者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以偏废。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几本词学史著作缺乏空间视角,今后的词学史著作应该有所改进。......
-
〓 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治水五行篇》的大意讲一年的最后一日为冬至。冬至又是一年之始。最先的七十二日正当木的时令,这个季......
-
〓 开山过海非常业——隐元禅师与中日文化交流
一201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在福建省工作时,就知道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高度概括了黄檗文化的具体内涵,着重评价了隐元禅师在......
-
〓 “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如何认识和把握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这是推进墨学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所不得不要去厘清的基础问题。近代以来的治墨学者,在实现墨学研究由“绝”转“显”、由“衰”转“兴”的同时,对墨学基本精神究竟为何,形成了一些或褒或贬的体认和见解。一般地说,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将“非攻”“天志”等其余诸论视作“兼爱......
-
〓 明清诗歌中的“凉州”意象
凉州,古称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也是汉唐时期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其在政治、军事及商贸上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历代王朝苦心经营的战略要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进击河西大败匈奴,自此“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书·张骞......
-
〓 魏晋木槿花书写与生命意识
历史上许多花成为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魏晋时期人们对木槿花的描写很多,目前学界对其中意义关注不够。木槿是原产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一种落叶灌木,花朵硕大,花冠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多种,颜色艳丽多样,有淡粉、淡紫、纯白、紫红等,树冠分支较多,绽放时一树繁花,十分美丽,是我国夏秋之交的重要观花树种。魏晋时期传世咏花文赋共有......
-
〓 “冰墩墩”“雪容融”译名:汉语拼音的“融”创新
“冰墩墩”和“雪容融”两个可爱的吉祥物以满满的“未来感”和“中国风”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奥运会吉祥物担负着体现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运办会理念、宣传主办城市历史文化、营造盛会气氛的重要使命,其命名既要带有举办国特色、富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也要考虑国际影响力和传播性。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
-
〓 清人视域中的“阙里”形象
阙里,又称阙党,旧指孔子所居之地。围绕阙里之由来、方位及其古今演变,历代多有讨论。黄立振辨析各说后指出,古阙里应在周鲁城北城墙圭门附近,而今孔子故宅前的阙里乃属后起,两者名同实异。(《阙里考略》)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解释其义有三:孔子故里,借指曲阜孔庙,借指儒学。《辞海》谓阙里“旧亦曾用作曲阜的别称”。在历史发......
-
〓 自由与力量:叶秀山先生的书法美学
在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中,书法美学的研究始终是书法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运用历史哲学交叉融合、中外文化横向比较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繁杂的语录体书法理论,深入探索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各自的审美哲学思想基础,从而总结出了独具新意、别出心裁的中国传统书法理论发展体系,是当代以哲学研究书法的重要......
-
〓 明清时期“华北核心区”历史演变与社会经济变迁
区域史研究是近年历史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领域之一,通过对众多区域细致精微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明清江南与华南的研究无疑都是典范,完全可以这么说,明清社会经济史之所以能够成为近年历史学研究中最为引入注目的领域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区域社会经济史尤其是江南及华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其他诸如......
-
〓 以数字映射古代文学经典
大数据及其相应技术已经对社会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一技术对古代文学经典文本进行深度而高效的分析,可使文学研究进入更宏观的视野,提高研究结论的精准性、稳定性及可验证性,促生新的研究理念、方法与范式。信息革命以来,古籍文献数据化积累和知识库建设卓有成效。浩如烟海的古籍,可以组成大小不等的任意文本集合,具......
-
〓 礼乐相须与文化精神
“礼乐相须”出自宋代郑樵《通志》:“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志·乐略·乐府总序》)今天我们谈两个字:“礼”和“乐”,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建构中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今天我们主要也是从精神层面来讲这两个字的。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记·乐记》曰:“大礼与天地同节。”谓礼之极致与天地有相同的节序......
-
〓 恨不移封向酒泉——《罗婉顺墓志》撰者李琎生平考
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其发掘的唐代元大谦妻罗婉顺的墓志一方。《罗婉顺墓志》由汝阳郡王李琎撰写,颜真卿书丹,为研究颜真卿早期书法艺术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除颜真卿外,墓志撰写者李琎也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旧唐书》,李琎为宁王李宪长子。李宪,原名成器,是睿宗李旦的嫡长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玄宗追谥其为“让皇......
-
〓 汉语规范化的一次成功实践——《语法修辞讲话》的观点、特色与价值
1951年6月6日到12月15日,《人民日报》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翌年出版单行本,此后有多个版本面世。《讲话》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由专家实施的汉语规范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在普及语言知识、指导语言运用、提高语言能力、促进汉语规范化、推动语文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 以“德”为首——朱熹诗学的创作主体论
朱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追本溯源、格物穷理,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诗学领域,主要体现为对诗歌的本质、终极价值、终极影响因素、终极审美理想的探索与认定。就影响因素而言,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对诗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德业情操尤其是对天命民彝、君臣父子大伦大法的态......
-
〓 《了凡四训》的善书特色与时代价值
《了凡四训》文字出自明代“通儒”、王阳明再传弟子袁了凡之手,由后人辑录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与“谦德之效”四篇哲文。清代以降,该书逐渐成为与“善书三圣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并驾齐驱的一部善书经典。所谓善书,又称劝善书,是传统社会中宣扬伦理道德、劝人断恶修善的......
-
〓 从“诗成而缀题”到“先立题后赋诗”
我们现在的诗歌都是有题目的,最初的诗歌却并非如此。从命题角度考察,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先有诗后立题到先有题再作诗的两个阶段。“先有诗而后标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回到《诗经》的历史现场,撇开文本内容不论,单是题目就很复杂。顾炎武在《日知录》“诗题”条中说......
-
〓 新中国连环画: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主要是以精美的图画、连贯的情节、简洁的文字讲述故事,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引人入胜。连环画曾经陪伴并滋养了几代人的少年时光和成长岁月,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和无法忘却的生命记忆。连环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的敦煌壁画、汉代的画像石,甚至更早以前。有别于清末民初渐渐普及的“连环图画”,......
-
〓 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本文所谓“边缘”,是指人类文化适应上存在边缘效应的地方。边缘效应的说法来自生态学,如森林的边缘存在更多样的生态空间,能够给予物种更多样的适应选择。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发展的转型期,如农业起源阶段。进一步拓展这一视角,用以考察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相关问题,可以丰富我们考察这些问题的维度。过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