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日两国的韩国佛教研究
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传入高句丽,不久又扩展到新罗、百济诸国,再经新罗、高丽、朝鲜等朝的弘扬,佛教成为韩国的传统宗教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对朝鲜半岛的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成为中、日、韩、越等国组成的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的一员,在世界佛教中也具有地位。本文介绍本世纪以来中国和日本学术界对韩国佛......
-
〓 “清代汉学家第一”阎若璩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6),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阎若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是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着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
-
〓 朱熹释屈原之“忠”
作为古代承担着文化使命的儒士,一直以“志于道”为终极追求,以“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道义担当为己任。这种担当不独体现在天下无道时的振臂一呼,更是随时随地体现在一切行为与话语之中,尤其体现在借对前代典籍的注释来表达个人思想的特殊话语中。朱熹在《楚辞集注序》中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
-
〓 李广非良将论
内容提要:李广作为司马迁心目中的良将,其将才和为人被司马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世很多人便也附会司马迁之说,认为李广的将才比肩张良、韩信。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李广既无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将之才,更无韩信“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大将之才。治军疏怠、行军无方、轻进求战足以看出他无大将之才;坑杀降卒、擅杀他将、......
-
〓 人工智能拓宽话语研究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以话语为呈现方式的海量信息全部依靠人工分析是不现实的,要实现大规模文本数据的自动语义处理,就必须搞清楚话语的语义特征、表征规律等。人工智能拓宽了话语语言学研究的路径和领域。随着机器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对语言的处理不再停留在词、句层面,而是有能......
-
〓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
一、神会和中国禅宗在中国禅宗史上,神会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经过慧可、僧璨两代相传,至道信、弘忍时正式形成禅宗——“东山法门”。但此后成为禅宗主流的是由弘忍弟子慧能创立并由其弟子发扬光大的南宗,而曾经在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以弘忍另一弟子神秀及其弟子普寂为代表的北宗却逐渐衰微。禅宗的这一重大变......
-
〓 基督教神学与哲学研究百年之路
基督教神学与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基督教研究中地位较为突出、影响较为广远、学术成果亦较为丰富。在中国学术界基督教神学和哲学一般被归入基督教思想或思想史的研究范围。虽然从西方学术界和基督教界的学科归类上来看,基督教神学、基督教哲学和基督教思想本有不同的界定,但因三者之间内在的关联和互渗,这种界定在中国学术界仅有相对意......
-
〓 日本中国学会报论文目录(1949—2008)
第1集1949年仓石武四郎新文学运动及其工具问题わたなべたかし 战国时代“客”的生态–《战国时期儒家的生活结构》第3章本田济春秋会盟考今井宇三郎伊川易传自序考荒木见悟朱子的实践论山田胜美关于《论语》释文一条佚文的发现藤堂明保中古汉语在音韵上的对立第2集1950年加藤常贤吴许吕姜姓氏考池田末利释死竹内照夫绅士......
-
〓 《文心雕龙·明诗》辨疑
内容摘要:《明诗》是刘彦和《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文类论”)的第一篇。从文论角度看,《明诗》中的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二是怎样理解“感物吟志”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没有突破先秦两汉“言志—政教”的诗论范式。然而,当他把目光转向诗歌创作领域......
-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四)
十、上海40、静安寺位于上海南京西路1686号。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古刹。1983年,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传说静安寺建于247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但经历代史家考证,此说并不可靠。初建时名“沪渎重玄寺”,建寺者为高僧康僧会。唐代更名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名静安寺(清代乾隆《上海县志......
-
〓 宋代宰相制度、职权述略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秦汉以来的三公制、隋唐以来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制。宋代,则处于三省制的衰变阶段。这一阶段的宰相制度,在不断地探索一种比较合理的运作方式,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中的良性作用。与唐代相比,宰相职权也得以强化。总之,宋代宰相制度承袭与创新相结合,其机构设置、职......
-
〓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中国学者陈众议的采访时断言,他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孤独,而且他计划今后每年一部的新作也将有同样的主题。在同朋友门多萨的对话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指出,孤独是一种“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他自己则正是“专门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家。从他的著作来看,这一声明并非虚言。他的作品确实从各个角度描绘了......
-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五十四)
2015·7—2015·121、「台湾白色恐怖口述历史访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时间:2015年7月18日(周六)地点: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馆北栋8楼802室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主办单位:台湾口述历史学会联 络 人:Tel: 02-2652-5350连结网址:http://www.t......
-
〓 中国园林的消夏之境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苏轼这首《洞仙歌》,讲述的是五代时期后蜀君王孟昶与爱妃花蕊夫人,在宫苑里消夏避暑的故事。花蕊夫人住在临水的殿阁中,凉风从水上吹来,掀开绣帘,屋内顿时芳香满溢。月光趁机自帘间透入,仿佛也被花蕊夫人......
-
〓 张世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类型学差异略论
在中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民族往往迅速崛起,建立庞大的国家,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但又迅速由盛转衰,仿佛昙花一现般归于沉寂。所谓“胡无百年之运”固属无稽,但游牧民族骤兴骤亡现象确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置身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学者回顾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亦觉不易,对游牧社会缺乏感性认知,在理解上更隔膜一重。游牧社会和农耕......
-
〓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对人性的残害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清朝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对功名追逐的社会现实。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幽默诙谐的文笔,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从而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展现和批判了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严重畸形化和病态化。本文试从封建文人和普通百姓两方......
-
〓 石钟山散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八
苏轼的《石钟山记》语言优美形象,叙事简洁条贯,议论要而不烦,是传诵不衰的文学名篇。从思想价值来看,作者不信成说而坚持实际勘察,这种求实求真的独立思考精神也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但如就石钟山的得名之因这个具体的考察结论而言,并没有超出他批评的郦道元和李渤的“声说”。其说之弊及其产生原因,下面就实际考察并结合有关史料加以考......
-
〓 《孟子》疑难句读辨析一例
一杨树达先生的名著《古书句读释例》最后列有12条“数读皆可通”的例句,都是千古以来未曾解决的难题。其中一条见于《孟子·尽心下》,其文为:晋人有冯妇者善博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上文从“卒为善士”到“有众逐虎”,历来有两种句读。自汉儒赵岐以来的传统句读为:“卒......
-
〓 吉祥的图腾与地狱的信使——谈中国、希腊神话中蛇意象的不同
【内容摘要】无论是恢弘壮丽的中国古典神话还是神秘浪漫的希腊神话,都有很多关于蛇的神话故事。而蛇意象在两种不同特质的神话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意义。中国神话中的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图腾崇拜,而希腊的蛇在《圣经》的文化底色中,依旧禁锢于耶和华对于它们原始的诅咒,永远摆脱不了诱惑和邪恶的本性,是祸乱之始、灾难之源。由此......
-
〓 六家七宗与般若性空论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六家七宗的社会背景、理论学说和代表人物,进一步论证本无宗的代表人物为竺法汰而非道安,指出僧肇的中道说为“合两边”而非“离两边”,亦未究竟,道安的“性空宗”则在当时最接近般若空义。关键词:佛教;六家七宗;般若;空一、六家七宗兴起的社会思想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汉王朝的崩溃,农......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