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历史分期新论
【摘要】五形态说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作为大陆史学指导思想长达60多年,至今其问题逐渐显现:一是分期标准的简单化、公式化和绝对化;二是集中于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对历史缺乏深入具体的分析和全面系统的概括,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范式与现代社会观念相差较远,不符合......
-
〓 《文心雕龙·诠赋》辨疑
内容提要:《诠赋》是刘彦和《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文类论”)的第三篇。从文论的角度看,《诠赋》中的疑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体”“用”之辨,二是“物以情观”的理论意义,三是“风归丽则”的理论内涵。本文认为,彦和的“赋”观是“赋体”兼“赋用”。所谓“物以情观”,是指“以情观物”。“物以情观”把“感物”和“吟志”联接起来。......
-
〓 国学漫谈: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越文化作为一支典型的地域文化,包括先越文化、越国文化及越地文化三个阶段。先越文化阶段包括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其后则有马桥文化和考古学意义上的越国文化,相当于历史上的越国时期;秦汉之后,越地经历了急剧的文化转型,进入了越地文化阶段。《国语·越语上》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
-
〓 六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
六十年来,海峡两岸由于思想政治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两岸的唐代文学研究也形成了各自的优长和存在着不同的缺憾。但中国毕竟只有一个唐朝,也只有一个唐代文学,何况又来自同一个学术传统,因此又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比较一下两岸六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历程中的共通、不足和各自的优长,并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对两岸的古典文学研究......
-
〓 屈原之时
屈原对生命的有限性有着清醒的认识,《离骚》中多次用到带“恐”字的句子,抒发时间的紧迫感,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岁月匆匆,屈原渴望尽早建功立业,这既是一种自我鞭策和激励,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王逸说:“言我念年......
-
〓 面向世界的儒学:第二次启蒙
近代西方第一次启蒙运动摆脱了神学,解放了自我,抬高了理性,因而促进了科学与民主,推动了世界现代化事业。同时,信仰和道德被贬抑,资本释放了贪欲,自我成为新的上帝,理性成为双刃剑,人沦落为金钱、权力、野心的奴隶。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而利益集团仍然迷恋弱肉强食和斗争哲学,世界很不太平,面临诸多危险。因此有识......
-
〓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路
内容摘要:在日益成为哲学界“显学”的西方诠释学的冲击下,国内哲学界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而是清理本有的学术资源,进而确立合理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讲,治中国哲学史可采用两种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所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种是“......
-
〓 牟宗三关于“生命问题”的思想浅探
【内容摘要】牟宗三一生发愤从事文化生命之疏通,以开民族生命之途径,促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的合一。其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生命主要是由道德理性的逻辑构成。中国哲学首要关注的是对生命的安顿,而西方则是自然,主张继承中国文化生命的传统的同时,吸收西方的文化生命中的有益元素,特别是科学与民主。同时,牟宗三把个人生命的感......
-
〓 论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内容提要:北宋初期临济宗人和云门宗人等,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点破为原则,绕路说禅,使得禅风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临济宗人大慧宗杲主张从公案中提出某些语句作为题目来参究,以扫荡一切思量、知解,力求获得真正的禅悟。他所创立的禅法被称为“看话禅”。曹洞宗人宏智正觉认为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五)
2015·9——2015·1、东洋史研究第74卷第2号时间:2015年9月出版单位:京都:东洋史研究会内容简介:【论说】北周侍卫考——游牧官制との关系をめぐって(会田大辅)河西と代北——九世纪前半の唐北边藩鎭と游牧兵(村井恭子)直睿思殿と承受官——北宋末の宦官官职(藤本猛)首都の地位を夺われた南京——『洪武京城图志』研......
-
〓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知识普及中,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从历史教材到大多数戊戌维新的研究成果、工具书,都有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即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维新派即康、梁一派。和维新派一样,立宪派在近代史读物和人们的常识中,亦专指梁启超一派,包括张謇、郑孝......
-
〓 学者论坛:论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与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等。它与西方理论美学以美论美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实践品格,聚焦为既热烈执着又高远超逸的审美启蒙意......
-
〓 不输于前,几绝于后——从唐太宗论书法说开去
常翻阅二十四史的人必有这样的印象,即每卷末或列传终篇后,往往有一节评论或云小结。如《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后汉书》的“论曰”,《三国志》的“评曰”以及后来官修诸史大多有这样的平章文字。这儿说一件例外。《晋书》的卷末或传后是“史臣曰”,可《王羲之传》后却是“制曰”。古代唯有皇帝的御笔才能称“......
-
〓 《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
秦汉时的安陆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县,其辖区十倍于今安陆市。《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称:“汉之安陆,包括:汉川、孝感、黄陂、汉阳、安陆、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东汉孝子黄香是古安陆县人,人们对此没有任何异议,更没有人要改变“黄香安陆人的历史结论”。但今安陆与古安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
-
〓 《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
内容摘要:《画皮》从清代妻妾对比意味,到二十世纪善恶斗争主题,再到08年陈嘉上浪漫传奇式演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传播流程,其主题意义也相应发生着转换。那么对电影改编中所发生的主旨转移,应从文学传播角度做动态理解,以避免从本质主义思路对现代电影强加某种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使命。关键词:《画皮》;本质主义;意义转换作者简介:段......
-
〓 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
导论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运用诗歌来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
-
〓 试论成都老茶馆的“龙门阵”叙事结构
摘要:茶馆各处皆有,唯成都老茶馆别有风情;叙事随处可闻,唯“龙门阵”独具特色。本文试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成都老茶馆中龙门阵的叙事结构。关键词:成都;茶馆;叙事;龙门阵中国的“国饮”——茶与咖啡、可可“三足鼎立”,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林语堂在他的《吾国吾民》中,谈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时,有一节专门写到国人与茶的关系,他说......
-
〓 历史透视:国外近代地图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一国地图绘制的精细和地图学的发达,是国家进步和民族自信的表现。国民不知边界四维则不知开拓进取,政府不明“版籍”“图册”则不明守土保民之责任所在。一国“版籍”“图册”的丰富和完备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其粗疏和散失则标志着国之衰亡。而追求天文地理的精细图示,可以促进一国实学的发展,培养国民科学、严谨、务实的学风。一......
-
〓 国学漫谈:“袭常”的世界意义
有效地寻找渗透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国古代文化因子,是我们文化强国战役的重大任务,而这一重大文化因子就是“袭常”美德。 “袭常”就是因循常则而行动,因循行为的起码条件是以外在他者为第一思考的对象,具备对外在他者的敬畏心理,从而尊重他者,其源泉在“常”。“常”的内涵有两点:一、“常”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常则,不是人认......
-
〓 文化聚焦:传统文化应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资源
唐蕊获得《中国成语大会》冠军 近年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资源进行选秀类综艺节目开发创作,在众多大型选秀类综艺节目中形成了新的时尚,为我们的电视荧屏抹上了一道亮丽的流行色。从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到《成语英雄》,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围绕汉字制作的节目正在成系列地推进。在这样的推进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