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
-
〓 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
东亚各国部分汉籍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复旦大学葛兆光和南京大学张伯伟等先生的倡导下,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热潮,这就是葛先生所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与张先生所提倡的“异域之眼”。葛先生重史学,张先生重文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的视角由西方转向东亚,研究资料则是域外汉籍,研究对象依然还是中国本身。这是新世纪的......
-
〓 传统中国教育与权威人格
一、东西科学思考模式之不同日本东京大学的中山茂教授比较中日和西方科学传统,认为东、西科学思考的模式有一个不同:东方人重数据的收集,喜欢就文字作思考;而希腊及罗马帝国以降的西方科学研究,则以辩论为其特色。这两种作学问的风格决定了东西方科学研究的方向。 这个说法有令人欣赏的特点。当然说中国的学术传统缺乏逞口舌之雄辩,不重演......
-
〓 顾农:“断章取义”诸法
“断章取义”一语现在大约多少有些贬义,指不顾原作的全文而只引用或攻击其中某一点那样一种不讲道理、不够意思的办法;但是这话本来并无贬义,相反,说的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办法或技巧。一 正面意义的“断章取义”之法源于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那时的诸侯或他们手下的外交官(其时谓之“行人”)在折冲樽俎之际,碰到不便直接明言......
-
〓 得失之间——过度求稳导向下的宋朝施政及其成败
北宋《文会图》局部 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与各项大一统制度,成为后世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统治范式。自西汉至唐朝的千余年间,历代王朝无不希望长治久安,明智的当政者都力图在制定方针政策与制度设计上讲求成效,但因存在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等因素,其施政导向又不尽相同,或积极主动,或患得患失,或刚柔相济,或倚重猛政,从而有成有......
-
〓 研究心得:石刻文献整理方法刍议
石刻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代学人对之进行搜集整理,用力颇多,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著作就有百种之多。笔者曾经参与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广西石刻文献总集整理”和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已结项并出版。回首这几年整理石刻文献的艰辛历程,觉得有必要......
-
〓 《西游记》寓言的解读
内容提要:神话小说以寓言为自己的生命力,而非所谓奇思妙想可以取代。《封神演义》不可谓不奇妙,但远不如《西游记》深入人心,其理不言而喻。精神与肉欲的协调似乎是人类长久热门的话题,《西游记》把如此沉重的话题变得如此诙谐有趣,并由此演绎出心性修持的寓言,没有理由不认真看待。在分析小说寓言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历史老人的教诲,自作......
-
〓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内容提要: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提倡佛学应务救世的实际作用,以及唯识学的复兴和发展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佛学的主要特点。最后部分,作者结合近代佛学得以振兴的原因......
-
〓 陈来:荀学与大陆儒学的复兴
1978年在北大上研究生的第一天,我到张岱年先生家,请教读书法,张先生说,先看《荀子》。为什么呢?因为《荀子》在难易之间,一开始太难的不容易看,太简单的,比如看《论语》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要培养、训练自己,最好是从《荀子》入手。那时候《荀子新注》还没有出来,我就去琉璃厂,十块钱买了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线装书,已经没有函......
-
〓 一家之言:“礼仪之邦”抑或“礼义之邦”考论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仅绵延流长,而且博大深厚,从而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论其底蕴,礼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涵,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或表征。钱穆先生认为,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柳诒徵先生在《国史要义》中也强......
-
〓 浅论花鸟画的起源及其审美特征
摘要:花鸟由最初的图腾崇拜,至抒写性灵,在本质上是表现自然万物在一定的机缘中,在艺术家“万趣融入神思”之后,以“意”为本体,表现自然机趣的千变万化与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观念关系。花鸟画的主题,即依托自然物象的千变万化,将审美主体的思想感情亦即“意”或“心”,寄托于对自然界的花草鸟虫的审美再造。中国艺术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
-
〓 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十五)
2014·4——2014·6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2分出版时间:2014年6月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容简介:马王堆《辟兵图》研究(黄儒宣) 武功、武学、武艺、武侠:明代士人的习武风尚与异类交游(王鸿泰) 长江图上的线索: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的历史变迁(陈熙远) 2、《人社东华》电子......
-
〓 朱杰人:传统书院的当代复兴
书院,是中国特有的教育与文化现象。考察世界各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从未有如中国书院式的机构与制度(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等也有书院,但都是源自中国)。书院在其消失之前,本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世人皆知,毫无特别值得人们将其突出关注的普通之物,所以,它的存在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虽有学者的研究,也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叙述而已。清末,书......
-
〓 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一个国家或民族往往都存在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内在于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习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最久远的思想文化是儒家学说,但不......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六
南朝乐府·吴声歌子夜歌(之十一)高山种芙蓉,复径黄檗坞。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国学《子夜歌》语言上的特点有二:一是明白清丽,二是自然率真,这在当时早就被公认的。如,当时的《大子夜歌》中就这样称赞《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其一);“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
〓 关于《大学》《中庸》
时至今日,要弘扬传统文化,与其去重复一些古老的套话已陈之刍狗,不如像朱熹那样深入挖掘传统典籍中可以为今天所用的思想资源,做出新的阐述和发挥。照着讲一通适用于教学与普及,顺流而下接着往今天来讲的理论创新则可能更有益于学术和社会。 一《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不详,宋代理学家程、朱给予高度重视,指定为曾子(孔......
-
〓 “风月”原本“两无功”——代“风月”考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版明崇祯年间出版的《西厢记秘密版》(张深之校注) 一“风月”一词,在鲁迅的《准风月谈》看来,“谈风月也终于谈出了乱子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则与男女情事有关。“风月”出于何处,出于何时,寻源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的《辞源》说“风月”典出《红楼梦》第五回“痴男怨女,......
-
〓 朱熹与金门书院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简称“浯”,自五代时起即被划为泉州属地,辖于同安县。金门历史上曾有四大书院,先后为建于南宋的燕南书院、元代的金山书院和浯洲书院、清代的浯江书院。其中,至少有两座书院与朱熹有着直接的联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又号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现......
-
〓 中国传统家训的公益教化
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强调仁与爱的统一。仁爱的根本要求是爱人、助人、利人。这一传统在家训文化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和发挥。 首先......
-
〓 一部古史探新知——清华简《系年》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有重视历史记载与总结历史经验的文化传统。但在早期图书分类中,史类文献并不独立,而是放在了经书位置上,关注的重点多是经验教训,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资治戒乱,对历史事实本身反而多有忽略,甚至一到历史事实,则很多记载彼此矛盾,以致真相扑朔迷离。由于自然淘汰、秦火焚烧、战乱散亡等原因,先秦古书到了汉代,世人所能看到的也就所剩......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