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古史辨派所掀起的疑古思潮,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徐旭生先生指出:“近三十余年(大约自1917年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时起至1949年全国解放时止)疑古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可是他的大本营却在《古史辨》及其周围。”自1923年顾颉刚先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古史层......
-
〓 深度关度:摆正“教学中心地位”高校必须彻底去行政化
CFP 编者按 教学是高校的正业和本业,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但它又那么沉重,因为现实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教学压根儿就没在高校占据中心位置,而且越是重点大学,教学就越靠边儿站。本文作者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创收轻教学、重外延建设轻内涵发展”等问题中抽离出来,从学术与行政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考察和探......
-
〓 元人小令鉴赏之一
总论一、元人小令的体制、兴起和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果说汉代是赋、唐代是诗、宋代是词的话,那么元代则是曲。当然,元曲也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实际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部分,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但就像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一样,在元曲大家族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则是小令。所谓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令曲......
-
〓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海上丝路”的提法出现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从此之后,有关“海上丝路”的使用和研究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
-
〓 看汉学家解诗
有时候看汉学家解诗,会让人产生莫可名状的喜感。莫砺锋先生曾撰专文,指出美国宇文所安关于唐诗研究中存在令人难以接受的“读法”,包括对字句的误读、对诗意的曲解等。如卢照邻《早度分水岭》“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宇文氏把“新沐者必弹冠”即入仕做官,理解成了“去官”之意,意思全反了;又如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
-
〓 优美门风:家训文本与精神传承
“门风优美”的中古世家 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内容多与文学有关。这看上去似乎只是文士雅集,实则不然。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是谢安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在谢安看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境深远,才应是从政者追求的“雅”......
-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文化问题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心头。这根源于在经济全球化这个舞台,随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日益成为民族走向世界的突出标志。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如何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又如何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接受他者文化?如何在文化的交互激荡中既守护住自己的传统又拥有创造的活力?这些问题归结......
-
〓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
内容提要:本文由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而引发出对禅宗南宗顿悟法门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如禅宗顿悟法门与经典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在五家禅分门以前,禅宗大师们都是很重视以经典来证释顿悟法门的,虽不必说“藉教悟宗”,但“藉教明宗”是不辩的事实。又如,自宗密以后,一般都比较注意马祖道一洪州宗与神会荷泽宗之间的差异,然......
-
〓 赋《诗》:“德”与“礼”的双重言说
翻阅有关春秋时代的典籍,各类文本中被反复征引的典籍中,频率最高的是《诗经》。 对春秋时代社会经验的记录,最重要的典籍是《左传》和《国语》。从史料看,春秋之时除周王朝外,鲁国和晋国是当时的文化大国。我们不妨以有关晋国的记载为例,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下《诗经》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左传》所载晋国的公卿大夫中在......
-
〓 荆培运:《孙子兵法》的再利用
历史上,《孙子兵法》作为“东方兵学圣典”,曾培育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如韩信、曹操、杜预、李靖、岳飞、刘基等,都是孙子的忠实信徒和得意门生。也有一些人,本来很会打仗,却从没读过《孙子兵法》甚至没有读过书,等读过了,反而不会打了。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孙子兵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部“把话说绝了”的战略学著作,不是战术......
-
〓 牟宗三西方哲学“三系论”
内容提要:一般来讲,西方哲学史大致可以分为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对垒与双线并行发展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基本面貌。然而,牟宗三在这“一般”之中发现了“特别”。他不赞成这种“两系统说”,而以莱布尼兹为核心提出了“三系论”。以此“三系论”为根据,牟宗三进一步分析了西方哲学的特征、精彩及不足。对牟宗三的......
-
〓 论良知的呈现
内容提要:“良知”是否是“呈现”曾是 20 世纪初叶发生在熊十力与冯友兰间的一桩“公案”。虽然二人对此有不同理解,但均未对自己所持观点展开论述。不过,作为熊十力弟子的牟宗三却把这一“公案”“牢记在心”,“从未忘也”。经过三十年的对比深思,牟宗三终于证成了“良知是呈现”这一命题。牟宗三的论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良知”可......
-
〓 国学博士论坛:董仲舒之“数”
王传林,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3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董仲舒数哲学的基本建构与价值向度——基于数字诠释学的一个可能视角》。 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奇伟 通讯评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魏彦红 “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
〓 汉赋研究基本课题的回顾与前瞻
内容提要:汉赋研究有十个基本课题,本文对它们的研究历史和现代进展状况逐一进行分析与评介,并提出个人观点。近年的汉赋研究呈现出求深、求细、求新的特色,龚克昌师《全汉赋评注》、费振刚等《全汉赋校注》的出版也使新世纪的汉赋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关键词:汉赋研究;基本课题;评介;展望汉......
-
〓 热点研究:中华文化的“传统”与“自信”
无论是否按照“轴心文明”的观点看,古典的华夏文明都是一种自足的文明形态。在现代世界,今日的中华文明仍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仅从主流的哲学形上思维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明显特征: 其一,与基督教的一神论文化传统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元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找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在人的世界里寻找解决人......
-
〓 从生殖崇拜看《野有死麇》本义
摘要:《野有死麇》以歌谣的方式记录了先秦社会崇拜生殖神的文化背景,及在此掩饰下男女野合以求子嗣的活动。歌词描绘极似民间残留“棒槌会”的过程,考证“白茅、怀春”等关键词,知诗为反映生殖崇拜的民间歌谣无疑。关键词:《野有死麇》;白茅;怀春;生殖民俗《野有死麇》的题旨,历来有很多中说法,主要有三个体系:一是以礼教传统释义,如......
-
〓 国学漫谈:容庚与青铜器辨伪
容庚先生(1894—1983年)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26年被聘为古物陈列所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清廷所藏青铜器。其辨伪实践即始于此。1941年《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标志着其辨伪思想的成熟并形成系统建构。他的辨伪成果代表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青铜器辨伪的最高水平。容庚擅长于文献考据,重资料的排比......
-
〓 黑水城契约:我国古代契约的重要组成
我国契约传统源远流长。从进入阶级社会之初到民国时期,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的契约不计其数,绝大部分毁于社会动荡、人口迁徙和自然灾害,有专家曾估计,保留下来的只有十万件左右。但从近年对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宁波文书、福建文书以及太行山文书的发现整理情况来看,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这些契约文书的产生时间以明清和民国居......
-
〓 “传爰书”赘语——读《张汤传》后
司马迁将张汤置于《酷吏列传》,似乎有些欠妥。试比较一下唐代的来俊臣、周兴辈及其后至近现代的同类,终觉有“隔”,非可以同一类而语也。班固的《汉书》就给张汤立了专传,未列入《酷吏传》中,应属“班马异同”之“异”了[1]。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照一下《史》《汉》中的张汤传文字,看如何?我这里要说的是张汤幼时的一桩趣事(......
-
〓 孟凡港:流散日本的中国古代石刻
石刻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献形式,因其突出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而受到中外文物收藏者与文博机构的珍视。正因此故,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古代石刻同其他文物一同流出国境。正如罗振玉所言:“尝闻我关津税吏言:古物之由中州运往商埠者,岁价恒数百万,而金石刻为大端。”(罗振玉《海外贞珉录·序》)其中,日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