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岳川:《大学》的精神生态价值
王岳川王维诗二首 王岳川书修齐治平 王岳川书 在中国历史上,对儒家思想有三种不同态度:一是仰视——对其加以神秘化神学化,将儒家抬到近似“神”的地位;二是俯视——对其贬抑打压,将儒家看成“吃人”文化而大加挞伐;三是平视——运用理性对儒家的当代价值加以正确地阐释。如今年五四,习近平到北京大学同大学生对话时说:“古人说......
-
〓 严复“伦理本位”的自由观
摘要:一些学者认为严复虽然是译介西方自由主义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的理解还不到位。然而,从严复抓住“个人与群”的关键问题,并道出“两害相权,己轻群重”的至理名言来看,他不仅从文化层面深刻理解了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而且对它在中国社会传播的问题与危害有了警觉与担忧。无论是引进还是批判西方自由主义,严复皆......
-
〓 从周礼到汉礼
——以《白虎通义》为中心看儒学意识形态的因与果
学界一般认为,《白虎通义》一书是统一今文经学的成果,也是汉代具有宪章性质的文献。其实,《白虎通》不仅重新树立和整合了西周以降混乱的政治秩序,更为以后近两千年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明确了合法的意识形态阐释,确保了传统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因而是中国思想史和制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一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西周中期以后,随着西周......
-
〓 鲁王与朱舜水敕书真迹在日发现
2013年9月2日下午,由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日本三地学者组成的“德川博物馆儒学关系史料调查团”,于地处茨城县水户市的德川博物馆内,发现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写给朱舜水的敕书真迹。此幅敕书的原文虽已附载于1982年朱谦之编校的《朱舜水集》之《安南供役纪事》后,但对其真实性,学术界历来有所怀疑。 清顺治二年(1......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
-
〓 国学漫谈:朱子礼学对佛道的批判
青少年时期的朱熹在学习儒学经典之外,对佛、道两家的学说(尤其是佛学)也涉猎较广。他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朱子语类》卷一百四)朱熹三十一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其思想也完全转向了儒学。不过,朱熹曾“出入于释、老”的这段经历,使得他的学术思想体......
-
〓 鸡文化与田园诗歌
鸡和鸡鸣,是中国农耕时代田园生活的典型写照。它既是宇宙与大自然的一种生气、灵气,又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老子,最向往的理想社会就是:“民各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无欲无争,只听见鸡啼狗叫,没有战争......
-
〓 《老子》:君王四类与治道四种
中国哲学从来就具有政治内涵。入世,是所有哲人共同的情怀,即使老子也不例外。君王及其为政之道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实践、政治面貌和政治走向,所以,哲人们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都围绕着君王和治道而展开。老子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充斥《老子》全书,然而,尤以《老子》之十七章、三十八章最为全面、集中。一 关于君王的类型,各......
-
〓 “道”:一直在场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了传统的“文以载道”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所提及的“八事”中,第一便是“须言之有物”,关于“物”,他又解释说:“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此文发表后旋即得到了钱玄同的呼应,钱玄同在《通信》一文中不惜运用“谬......
-
〓 孔子“仁”思想的政治含义初探
内容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不过,笔者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
-
〓 仁义之道——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还有人据此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揆诸史实,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基督教式的宗教信仰则可,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信仰则实在令人不敢苟同。除了宗教信仰,还有文化信仰,是对某种文化价值的体认、信奉和遵循......
-
〓 先秦哲学:中国古代睿智之光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全球逐渐出现古代文明区,并在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三大文明区,形成了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在上述文明区出现了一个意义重大、饶有兴味的文化历史现象:这些地区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思想巨人,如中国的老子、孔子......
-
〓 日韩近期汉学杂志、论著(2011年11月)
1、唐物と東アジア:舶載品をめぐる文化交流史出版日期:2011年11月作者:河添房江、皆川雅樹 編著出版单位:東京:勉誠出版内容简介:「唐物」研究と「東アジア」的視点——日本古代·中世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皆川雅樹)日本美術としての「唐物」(島尾新)【コラム】唐物と日本の古代中世(五味文彦)奈良時代と「唐物」(森公章)上......
-
〓 国学漫谈:《赤鹄》篇的小说史意义
清华简第三册发布的《赤鹄之集汤之屋》具有鲜明的小说属性,无论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还是中国本土所作的界定,它都可以纳入小说系列。这篇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生成初期的特点,即以历史为依托,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采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从小说基本三要素来看,作品的人物、情节,依托于历史,而又具有虚构性。其一,人物的虚与实。作品的......
-
〓 阳明心学的主体性之维
主体性一般指人的自我意识及人的主动、能动、自主、自由和创造等特性,它既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又是其所具有的性质。人的主体性自觉有个漫长的渐进过程,生当明朝中叶的王阳明,适逢社会新旧转型的大时代,他创立的心学体系以建构人的道德主体性为旨归,其主要范畴和命题均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一、“心即理”的价值主体正德初,阳明因冒犯阉党......
-
〓 中国路径·文明与国家起源(上):“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对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百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
-
〓 略谈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八旗书录》
一东北师范大学馆特藏部收藏《八旗书录》三卷,手稿本,李放撰,关文瑛辑。据封面上“甲申夏日”可知书成于 1945 年夏。封面“八旗书录”四字下有“云签 甲申夏日”及“云”字印,未知“云”所指为谁。扉页左有张凤翔题“八旗书录”四字,左下钤有“张凤翔印”及“庆阁”印,其右书“义州李放撰 沈阳关文瑛辑”。有关文瑛自序。二关文瑛......
-
〓 《春秋》与殷墟甲骨文
《诗》《书》《礼》《易》《春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记载着商周两代的重大事件、典章制度、诗歌礼仪、社会生活,堪称华夏民族的“圣经”,汉唐以来被儒家奉为经典。其中,《春秋》是东周时代的鲁史,也是我国保存至今的第一部史书。自战国至清代,学者一直为《春秋》及其三传(《左氏》《公羊》《谷梁》)作注疏,训诂字句,阐释......
-
〓 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讨论了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问题。特别指出今天中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将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输送出去,以有利于人类社会之发展、进步。今日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而在这漫长......
-
〓 冯天瑜:孝廉溯源
本文就“孝”“廉”二德目的来源、演化,及两者的相关性略作考论,以就教诸贤达。一 在中华文化系统里,作为“合族之道”的基本观念,一是“尊天”,二是“法祖”,如《礼记》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敬祖、法祖是殷商即已确立的一种传统。殷墟甲骨卜辞中关于祭祀祖先的多达15000多条,其中关于上甲的110......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