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学漫谈:“慎终追远”新思考
《论语·学而》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追远”意味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慎终追远”体现了“孝道”理念下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当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对地看作为文化生命的延续的话,那么,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于历史的故......
-
〓 “屈原否定论”辩论评议——兼论“屈原否定论”
上个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最为激烈动荡的时期。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一百年”会如此频繁地经历文学思想的革故鼎新。在暴风骤雨般的思想争鸣中,各类文学现象都得以大放异彩;与此同时,文学研究方法与文学评论的也逐步多元化,纷繁的文学流派与文学团体也应运而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然而,多个声部的......
-
〓 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 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
-
〓 上世纪世界文学之最
20世纪已经翻了过去,成了历史;在这个一百年里,到底什么是文学之最?根据“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的排榜,销量超过3000万册的小说,有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哈泼·李的《杀死一只反舌鸟》和杰奎·苏珊的《娃娃谷》。这三部小说中,在香港,名气最大的恐怕是《飘》,虽然也不是因为小说本身,而是因为根据它而改拍的荷里活经典电影《......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四):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2〕,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宜未雨而绸缪〔4〕,毋临渴而掘井。自奉〔5〕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6〕。器具质〔7〕而洁,瓦缶〔8〕胜金玉。饮食约〔9〕而精,园蔬愈珍馐〔10〕。勿营华屋,勿谋良......
-
〓 百年中国画的四次大争论
美术革命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20世纪上半叶(1901-1949),社会革命与时代的演化直接触动于中国画坛的是:清王朝的退席和皇家审美体系的解体;蔡元培于1912年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范畴,以西方为模式的社会美育向中国画提出了新的课题;前朝“公车上书”的带头人康有为继续着文化的思考,于1917年发出了“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
-
〓 经籍训诂札记二则
【摘要】:《庄子·秋水》是中国文学经典中的名篇,文章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秋水》篇中“规规”的确切含义。既对成玄英的训诂成说提出了质疑,又对清人王先谦的训释做了申补。《论语》流传至今,有关其著作达千种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但对《论语·微子》“何德之衰”的训诂不尽一致,且存在一些疑问。文章结合具体的......
-
〓 论一百年来中国画的两个转型期
中国是艺术大国,中国画的隆盛与衍变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最壮观的一幕:就与历史行程的比较而言,可说一代有一代的国画风貌,正如一代有一代的学术一样;一定历史时期如果没有另外的画种、画风、画学相互激荡,占据主流地位的画种、画学内部,便会分裂、内耗、乃至自蔽。更何况一个大时代的来临!中国画的转型与20世纪的时代大变革风云际会。 ......
-
〓 毛乐耕:杜牧《秋夕》新解
杜牧的七绝《秋夕》,是一首在解读上有点疑问的诗,许多唐诗选本都不选它,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但古人编的两本著名的教材性诗歌选本,《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都选了它。在当代,这首诗仍常常被选家们编选给中小学生赏读,如叶嘉莹先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版)中就有此诗。因此对它......
-
〓 马执斌:孔子的圆通与子路的迂腐
《周易·系辞下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意思是说,黄帝、尧、舜制作衣裳,昭法百姓而天下大治,从此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级,进入文明社会,这大概是从《亁》、《坤》两卦象那里得到的启发。《周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元典。它将服饰与治天下联系起来,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
-
〓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后世对此多有解释:《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此中智慧,千古流传,值得借鉴。 郭德福 作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管理向......
-
〓 国学博士论坛:董仲舒之“数”
王传林,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3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董仲舒数哲学的基本建构与价值向度——基于数字诠释学的一个可能视角》。 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奇伟 通讯评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魏彦红 “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
〓 国学博士论坛:君统、宗统与家国关系
博士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永捷 通讯评委: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沈长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钱 杭 与现代社会国与家在概念与功能上的简单二分不同,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家族比家庭复杂得多,它除了兼有家庭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家庭所没有的事业性质,承担着家庭所不能担负的社会功能,比家庭更强调延续性,等等。古......
-
〓 求疵录: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李成梁传》误校一例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繁体字本1974年4月第1版,简体字本2000年1月第1版)卷二百三十八《李成梁传》:“明年(万历四年),黑石炭、大委正营大清堡边外,谋锦、义。成梁率选锋驰二百里,逼其营,攻破之。杀部长四人,获级六十有奇。五年五月,土蛮复入,联营河东,而遣零骑西掠。成梁掩其巢,得利而还。”点校者在“五年五月土蛮......
-
〓 以实践为本位——杭师大中小学国学教育创新模式
杭师大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何俊教授 资料图片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于2011年5月启动的“国学教育与研究”项目,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推进,创立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本位创新模式”,并取得一批成果,引起学界关注。一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当是理念的创新。只有健康的超前的理念,才能引导发展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模式。推进中小学......
-
〓 秉持修己安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着力建构新的世界化儒学
哲学总是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今时代,儒学发展面临诸多必须正视的时代挑战和应当解决的现实问题,诸如东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动力与目的问题,东西方社会新一代面临的多元价值冲突问题,现代国家治理方式多元化及其国际整合问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恶性利益追逐与市场竞争问题,生态危机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冲突问题,人类未来走向......
-
〓 美的历史意蕴
华夏民族拓殖东亚揭开了五帝三王时代的历史序幕。“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些外来殖民者的政治组织力远在蒙昧的土著居民之上,故能反客为主君临四夷,施行种族隔离之贵族专政长达两千年之久。彼时之贵族身著裳裙,长袖翩翩,依类象形之文字也和其服饰一样婀娜多姿。他们言辞简约,谈吐委婉,而书体之笔画亦朴拙婉转有如其人。上流社......
-
〓 钱钟书宋诗研究对治学的启示
《宋诗选注》是集中展现钱钟书宋诗研究成就的代表作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问海涵地负,莫究涯涘,有“钱学”之专称。钱先生治学强调“打通”古今中外、新旧雅俗,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体现得最为充分。其中,宋诗研究丰富多彩,展示出“钱氏宋诗学”博通精思的特点。 ......
-
〓 女性学者的红学研究:《红楼梦》作者问题再思考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命题。小说开卷第一回(甲戌本)有一段“作者自云”的文字,“(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
-
〓 中国路径: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