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政策沟通协调。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
-
〓 典籍中的“腊八”
腊八起源于上古时代,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当时腊......
-
〓 秋分祭月与中秋赏月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宋代诗人李朴的《中秋》描写了在广袤无垠的月夜里赏月的情景。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
-
〓 何谓五服——至远至近,至疏至亲
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
-
〓 二十四史的版本
在中国古代,大规模刻印经史始兴于五代,第一次把诸多正史加以汇刻,是宋绍兴十四年(1144)四川漕井宪孟在眉山校刻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眉山七史”,又称“蜀大字本”,因版印模糊,又被称为“九行邋遢本”。现存眉山原刻,仅《宋书》残册一种。原刊加上元、明递修者称“三朝本”......
-
〓 “少……倍”:一个常见易错点
“少……倍”是一个常见的易错点,这样的例子在出版物和影视作品中俯拾皆是,让人如鲠在喉。如某报一图片新闻的文字说明:“这里的白菜、萝卜1元钱就可买2.5~3公斤,价格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3倍……”就是明显的误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倍”:“跟原数相等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乘某数。”几倍就是拿原数......
-
〓 古人怎样对汉字注音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
-
〓 民俗雅绎:望春
没有一个冬天不是在对春的守望中熬过来的。 记得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在天擦黑时下起,次日凌晨,大地已是银装素裹。这大雪天,哪儿都去不了,不如重拾墨缘写写字吧。于是翻箱倒柜,拂去岁月的尘埃,觅来一方砚台、一管狼毫、一本字帖,瞬间,室内便氤氲起浓浓的墨香。妻子在卧室喊道:“是不是数上九啦,天气这么冷?”“数九”......
-
〓 部次甲乙 牙签万轴——古籍的分类与标识
昭仁殿“天禄琳琅”为清宫善本图书藏书处 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春秋时代,分类的思想已被用于图书管理方面。鲁国官府的藏书,已有“御书”(送给鲁君看的书)和“礼书”(礼仪之书)之别。图书分类法是排列图书、组织目录、指导阅读的有效工具。按照图书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历史上曾采用过多种方法。 六分法......
-
〓 在沈阳故宫看清代伊秉绶、王澍等的“篆隶中兴”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篆书、隶书两种衰微的书体在清代再次兴盛,迎来“篆隶中兴”。澎湃新闻获悉,“高古苍浑——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篆隶书法对联展”近日对外展出,36件(套)书法作品展现“中兴期”的篆书、隶书以及清代碑学书法家“求质”“尚朴”的审美取向。此次展览按展出书体分为“清代篆书”“清代隶书”两个......
-
〓 武则天传世遗物:武曌金简
武曌金简(局部) 武则天,在男权统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女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年迈时的武则天,究竟如何评判自己的功过呢?一枚神秘金简的发现,透露出了她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1982年5月21日,河南省登封县王河村的村民屈西怀在嵩山游玩时,在山顶的石头缝里无意间发现......
-
〓 木雕作品——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从故宫各处的雕梁画栋到普通家庭的古典家具,木雕工艺遍布我们的生活。而各种巧夺天工、精致奇巧的木雕作品离不开优秀木雕师的精湛的技艺。专业从事木雕工艺的木雕师通常需要同时具备雕刻创意和手艺技能,能够将木头雕刻成各种艺术品、工艺品、生活用品。木雕师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工作,如商业、艺术、手工艺、家居装饰等。在木雕创作过程中,木雕......
-
〓 诸葛三兄弟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这三兄弟分别是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其中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
-
〓 百物谈趣:明窗净几——说“几”
“明窗净几”,其意为: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几(小桌子)。宋代苏辙《寄范文景仁》:“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亦作“窗明几净”,“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鲁迅《野草·一觉》)。 中国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已开始使用“几”这种家具了......
-
〓 国学小常识:贡院是一种什么建筑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会试使用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又称为考棚。贡院的设置,最早开始于唐朝。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考场叫“贡院”呢?在古代,凡是送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唯独“贡院”贡献的是人才。所以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北京的贡院建立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大门五间,称为“龙门”......
-
〓 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选介:上阳台帖
唐李白 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后纸、卷前后及隔水上还有宋、元、清及近代多位收藏者的题跋、观款、鉴藏印。 此帖曾入......
-
〓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秋深叶落已立冬
立冬是入冬后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闭蓄冬藏、万物休养的开始。所谓“冬藏”,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得十分具体生动,“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民以食为天,物藏孕育着冬的到来。 古人基于长期生活实践观察,将立冬分为三......
-
〓 天下三大行书——先后媲美,各领风骚
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
〓 古代拾遗:古人如何测风量雨
乾隆测雨台在我国古代,气象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但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却是自古就有的人类科学活动之一。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就有文字记载气象方面的观测资料,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也有天气预测和实况的记载。古代最原始测风器主要用于测量风向。用布帛之类挂在竿上,后来改用鸡毛做成条形或扇形的羽葆,风吹羽葆扬,与羽葆指向相反的......
-
〓 自古春季称谓多
古代将夏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一年四季在于春。在古代春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雅称,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记载了春天的文化意义。 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诗人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春季三个月共九......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