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的冷饮
天气越来越热,雪糕、冰激凌等冷冻冰镇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那么,没有电器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吃到冰冻食品的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我国就有了储藏食品的“冰鉴”,在《周礼》中就有冰鉴储藏食品的记载:“祭祀供冰鉴。”《诗经》中也有奴隶冬季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食用的记载。周朝的时候,官府还设置了专门负......
-
〓 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
所谓五千年文明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向下推算出来的。据古书记载,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舟车、衣裳、宫室等等。司马迁写《史记》时,看到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中有关黄帝的内容很多,但是当时的学者往往不相信。司马迁于是“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当地长老向他提到黄帝、尧、舜留下......
-
〓 探访北京文化新地标——守正创新 以文化城
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大气恢弘,赓续中华文脉;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承载美好未来;前门腹地,戏楼会馆焕新,水穿街巷重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老北京的胡同里相遇交融……守正创新,以文化城。近年来,北京市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植文化根脉、厚培文化土壤,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先后落地,......
-
〓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现在一般认为大抵出于东汉末年,然亦非一时一人之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
-
〓 平王东迁——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镐京陷落、幽王被杀后,原来被废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诸侯的支持下,终于登上了国王宝座。他就是周平王。当时镐京经历战火的洗劫,宫室残破,王畿荒芜,一时不易恢复,加上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平王只好在晋、郑、卫、秦等诸侯拥卫下,将首都迁至东都洛邑。因洛邑在镐京的东面,所以历史上把此后的周朝称东周......
-
〓 第三届“中国白”国际艺术陶瓷大奖赛结果揭晓 15位中外艺术家获奖
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童笑雨)10月14日,第三届“中国白”国际艺术陶瓷大奖赛结果在浙江杭州揭晓,15位中外艺术家获奖。据悉,此次大赛共有来自50个国家的747名艺术家参赛,收集参赛作品943件/组。本届大奖赛评委会由9位来自不同国家、享誉国际的知名博物馆馆长、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家、学者、艺术评论家等组成。经评委......
-
〓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立起一个充满希望的春
开栏的话 立春,万物起始、万象更新!立春,冬奥开启、万众期待!此刻,自然时序、冰雪运动、民俗活动相互交织,向世界映射出中国人尊重自然、追求健康、热爱生活的美好追求。“故天有时,人以为正。”中国人讲究“顺时应节”,二十四节气承载着山川日月所孕育与映射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气息,不仅关乎农事、养生等生产与生活习俗,更蕴含着中国......
-
〓 “教师节”是怎么来的
1981年8月30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建议建立教师节》的“读者来信”,北京读者章连峰建议:“定每年九月一日为教师节,全国学校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1981年11月,在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包括叶圣陶、雷洁琼在内的民进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的主要发起者及撰稿人是时任......
-
〓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
古人读书是不可能一口气把一篇哪怕是分量极小的文字读完的,在阅读中肯定需要停顿,这就需要自己去断句。《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东汉郑玄注云:“离经,断句绝也。”唐孔颖达疏云:“学者初入学一年,乡遂大夫于年终之时考视其业。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唐韩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东汉三君八俊
东汉时期,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清流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表示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其中以“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为领军人物。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
-
〓 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唐)
资料图片 《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唐代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拓展阅读 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
-
〓 知味斋:重阳饮食考
饮菊花酒图王弘力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古人将九看作阳数,两阳相重,故称“重阳”。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我国大部地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古人认为此时登高秋游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孙思邈《千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
-
〓 什么是十三经?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
-
〓 什么是阴阳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线路,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司马谈《......
-
〓 寻踪·王仁湘:为何要发明筷子?
唐代墓葬野宴图壁画,餐桌上同时见到箸与勺 作者供图 全球不同种群的人有特定的食具食法,最简单的不过是手指,中国人用的是筷子。 筷子古称箸,两支小棍,助我们完成摄食大事。全球不同种群的人有特定的食具食法,最简单的不过是手指,为何在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筷子? 迄今考古发现的古箸实物,年代早到商代后期,......
-
〓 田氏代齐——收买民心,礼崩乐坏
在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联合鲍氏以及大族栾氏、高氏合力在齐灭了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又共灭栾、高二氏。田桓子继而讨好公族与国人:「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从而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至齐景公时,公室腐败,剥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采取了一些争取民心的有效措施......
-
〓 什么是《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
《九章》是《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宋代洪兴祖则疑《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4篇非屈原作(《楚辞补注》)。明代许学夷也以《惜往日》、《悲回风》二篇......
-
〓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秋深叶落已立冬
立冬是入冬后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闭蓄冬藏、万物休养的开始。所谓“冬藏”,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得十分具体生动,“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民以食为天,物藏孕育着冬的到来。 古人基于长期生活实践观察,将立冬分为三......
-
〓 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政策沟通协调。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
-
〓 “春秋”“战国”的名称从何而来?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六十几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是我国最早......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