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分祭月与中秋赏月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宋代诗人李朴的《中秋》描写了在广袤无垠的月夜里赏月的情景。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
-
〓 何谓五服——至远至近,至疏至亲
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
-
〓 郡县制
郡县制,指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晋又在国内置郡。由国君任免地方官,郡县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郡县制起源于楚......
-
〓 石渠阁奏议
初,宣帝宠姬张婕妤男淮阳宪王好政事,通法律,上奇其才,有意欲以为嗣,然用太子起於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久之,上欲感风宪王,辅以礼让之臣,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是时,王未就国,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於石渠阁,条奏其对。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永光中,代於定国为丞相。......
-
〓 现存最早的“袖珍本”四书
在古籍版本中,有一种版式狭小的图书被称为“巾箱本”,后来又有“袖珍本”之称。瞿冕良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介绍说: 巾箱是古代装头巾用的小箱子。凡书的版型特小,可装在巾箱里面(形容其小的程度),可称为巾箱本。语见宋戴埴《鼠璞》。 袖珍本,小型书本。因版式较小,可藏于袖中,便于携带,故名,其实和巾箱本是......
-
〓 “少……倍”:一个常见易错点
“少……倍”是一个常见的易错点,这样的例子在出版物和影视作品中俯拾皆是,让人如鲠在喉。如某报一图片新闻的文字说明:“这里的白菜、萝卜1元钱就可买2.5~3公斤,价格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3倍……”就是明显的误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倍”:“跟原数相等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乘某数。”几倍就是拿原数......
-
〓 说年画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
-
〓 吴中四杰
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多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杨......
-
〓 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金瓯永固杯(清)
资料图片 清代制造,金质,高12.5厘米,足高5厘米,口径8厘米。杯直口,圆体,鼎式,三足。杯身錾满缠枝宝相花纹,花芯以珍珠及红、蓝宝石等镶嵌而成。两侧有夔龙形耳,龙头上分别嵌饰大珍珠。三足呈象首式,象鼻卷曲为足尖,象牙纤细,镂空于旁。外口边錾刻回纹一周,并于一面中部錾刻篆书阳文“金瓯永固”铭,另一面錾刻“乾隆年......
-
〓 杜永道:“无瑕”与“无暇”的不同
在报上看到一篇题为《轮回与孤独》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尽管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的写作只是为他‘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暇的文学归宿’……”句中的“无暇”宜改为“无瑕”。 “无瑕”是说没有缺点,非常完美。例如: (1)这件工艺品非常漂亮,完美无瑕。 (2)他俩的爱情非常真挚......
-
〓 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时下,报刊文艺评论中,频现“不瘟不火”误作“不温不火”,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如京华某报副刊评说电影《李双双》主演张瑞芳时,如是写道:“张瑞芳却认为,必须把李双双的大气泼辣都表现出来,人物个性不能不温不火,表演要放得开……”无独有偶,蓉城某报副刊《文艺评论》版中评川剧《卓文君》中亦有“不温不火”的评说:“……使得该......
-
〓 说“吉祥”——摘自《吉祥趣谈》
吉祥事、吉祥话、吉祥物,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每一处空间,也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吉祥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于“吉祥”一词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云:“吉事有祥”,这是“吉”和“祥”最初作为单音节词出现。此后,《庄子·人间世》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
-
〓 河汾之学——不放河汾声价倒,太平有策莫轻题
河汾之学是隋末大儒王通在河汾之间讲学的活动,这个讲学活动对后来的贞观之治有着直接的影响。王通,隋河东郡龙门县万春乡(今山西万荣县通化乡)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其家世代以儒学传家。文帝仁寿元年(601),王通十八岁,举秀才高第,次年,授蜀州司户,辞不就官。仁寿三年,王通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见隋文帝,上《太平......
-
〓 侯景之乱——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
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对峙,连年进行战争,南朝和北朝各国的内部,统治阶级也不断杀伐,权臣当政,争权夺位,致使国鼎频易。统治生活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就在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时期,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末年,即548年,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叛乱,因这场叛乱的发动者是投降梁国的东魏将领侯景,史称“侯景之乱”。侯景是北方......
-
〓 部次甲乙 牙签万轴——古籍的分类与标识
昭仁殿“天禄琳琅”为清宫善本图书藏书处 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春秋时代,分类的思想已被用于图书管理方面。鲁国官府的藏书,已有“御书”(送给鲁君看的书)和“礼书”(礼仪之书)之别。图书分类法是排列图书、组织目录、指导阅读的有效工具。按照图书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历史上曾采用过多种方法。 六分法......
-
〓 文明厚植沃土 新风助力振兴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10月15日)的《乡村行 看振兴》,我们来看各地积极推动乡风文明,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打造美丽乡村,提升村民文明意识。浙江杭州东梓关村,保护古村落,传承传统文化,留下美丽乡愁,成了村民们的共同理念;山东泰安的东西门村,曾经杂乱的老旧村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
-
〓 国学小百科·青铜器漫谈:钟鸣鼎食 吉金永宝
以鼎纪事,证经补史,背后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所谓“民以食为天”。如今的中国是美食大国,无数菜式令人眼花缭乱。但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只有烧、煮、蒸等几种很有限的烹饪方式。鼎最早就是炊煮食材用的,有点像现在的火锅。事实上,类似三足器皿最早都有在下面放炭火加热的功能,如鬲(lì)、甗(yǎn)、爵、斝(jiǎ)等。我......
-
〓 百物谈趣:明窗净几——说“几”
“明窗净几”,其意为: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几(小桌子)。宋代苏辙《寄范文景仁》:“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亦作“窗明几净”,“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鲁迅《野草·一觉》)。 中国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已开始使用“几”这种家具了......
-
〓 “马迹”和“马”没关系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
-
〓 国学小常识:贡院是一种什么建筑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会试使用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又称为考棚。贡院的设置,最早开始于唐朝。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考场叫“贡院”呢?在古代,凡是送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唯独“贡院”贡献的是人才。所以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北京的贡院建立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大门五间,称为“龙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