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9—1978年的国家投资和新增资本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三编第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 1949—1978年的国家投资和新增资本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因此,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确定了优先发展国营企业的基本政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两个......
-
〓 近代长三角地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量化分析
【内容摘要】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是衡量农民生产能力的量化指标。在长三角地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近百年间,常年下农民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而且处于停滞状态。影响农民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从经济方面分析,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民负担过重。由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常年下一家人生产的食物不能支......
-
〓 大革命前后中共“耕地农有”政策研究
【内容提要】以往学界认为中共的“耕地农有”是实行土地为农民私有,但是从政策出台的背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步宣传解读以及政策的执行过程来考察,其是在没收具有封建剥削性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并分配给农民使用。由此观之,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下半年中共并不存在一个从实行土地私有向国有的转变过程,而且从酝酿建党到1931年2月之前......
-
〓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
前言·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史无定法。一般而言,不同的学科当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按照现行学科体制,本书的研究领域很容易被划归政治史范畴。然而,政治史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既因人而异,也因题而不同。据笔者的粗浅体会,大概可从以下两方面打开思路:一是政治史研究内部的典章制度与人事关系相结合。就时下学科观念而言,这是一个典型的政......
-
〓 灾荒与近代社会变迁——以陕北地区为中心的讨论
【作者简介】 梁严冰(1970—),男,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内容摘要】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
-
〓 从“生计”到“经济”
——西方经济学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演进
内容提要:西方经济学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演进是为近代学术转型之重要一环。近代以降,寻觅富强之道以实现民族国家救亡图存的重任急如星火,使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为学人所共识,并在国内得到传播。然同样基于“救时”心态的影响,经济学知识传播与学科制度建构并非西学之简单“移植”,亦非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而是受制于“寻求富强”的时代主......
-
〓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问题与城乡关系再认识
【内容提要】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土地问题的讨论、对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与西方学术界为主流的现代性范式,都提出了程度不同的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问题与城乡关系再认识,核心是需要重新处理地权、赋税与租佃关系的变动。其中,太平天国之后江南地区的城乡变革与阶级分化尤其关键,它导致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租税关系剧......
-
〓 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三)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五章第三节之三
三交通运输业1、铁路清政府于1911年5月悍然宣布铁路“干路国有”,引起四川人民保路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袁世凯窃据民国在总统后,继续实行“统一路政”的政策,将各省民办铁路公司收归国有。计1912年11月收回川路,1913年收回湘路、苏路、豫路、晋路,1914年收回皖路、浙路,1915年1月收回鄂路;仅江西南浔铁路......
-
〓 洋务派企业的变化(二)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三节之二
三、交通运输业1、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在李鸿章的加意扶持下,从1872年创办至1894年,已有22年历史,共有江海轮船26只,总吨位35,457吨,在国内沿江沿海各通商口岸,均设有码头、趸船、栈房等,具备一定的航运规模。每年营业收入平均规银200万两以上,历年盈余总数达1,640,423两,减去亏损55,188两,净盈......
-
〓 抗战期间昆明史家群体的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危难时局与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浇灭昆明史家的科研热情,他们以昆明报刊为平台,纷纷撰文对历史、历史学、史学的本质与功能、历史发展动力及历史研究法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予以探讨与争鸣。这种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同时,致用风气的兴起亦开辟了中国史学的新篇章。更为重要的是,以服务抗战时局为宗旨的治学......
-
〓 北洋时期京直地区旗地庄头考述
【内容提要】庄头,是伴随清朝旗地产生而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辛亥革命后,随着满人的失势,他们一改之前对于满洲贵族完全依附的特性,大多利用自己多年经租的经验霸租甚至侵占旗地。对于北洋政府逐渐开展的旗地清理,庄头最初极力反对,但当其最终不得不屈从时,又依然能利用自己对于旗地地亩册的掌控达到夺取佃户留置资格而自己留买的目的。【......
-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研究——粮食库券返还实况分析
【内容提要】按照粮食库券条例规定,粮食库券以田赋征实所得实物为担保,到期后可以粮食库券面额抵缴当年粮户应缴田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粮食库券却大多没有按照规定偿还。造成此种状况的主因既有印刷、运输的迟缓,亦有大面额粮食库券太多难以分发的困难,更是后期国民政府粮食短缺而不愿按规定偿还的苦衷。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
-
〓 外国资本的扩张(二)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二节之二
四、工矿业包括表4—7的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1914年,外国在华工矿企业的投资估计共有196.3百万美元,占全部企业投资的20.4%。可见,甲午战争后,尽管列强已正式取得设厂权和攫取了大批的矿权,但实际投资并不多;只相当于商业投资354百万美元(进出口和杂项)的一半多一点,运输业投资531.3百万美元(船运、铁路和......
-
〓 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二章第六节
第六节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一、概论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一般是指为直接消费而生产的经济。即恩格斯所说:“生产或者是为了生产者本身的直接消费,或者是为了他的封建领主的直接消费。只有在生产的东西除了满足这些消费以外还有剩余的时候,这种剩余才拿去出卖和进行交换”。[1]在中国地主制经济中即如毛泽东所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
-
〓 郝平:走进“丁戊奇荒”的历史现场
“丁戊奇荒”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大灾荒之一,长期以来深受学界关注。早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即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当时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时,发现在各类山西地方志书中记载此次灾荒的史料非常之多,于是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之后,总觉得自己应该就这一课题继续深入下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再加上多年来自己对灾荒史研究兴趣浓......
-
〓 关于押租和近代封建租佃制度的若干问题——答李德英先生
【内容提要】押租原是地主防止佃农欠租而预收的保证金,是经济强制取代非经济强制的产物,不久蜕变为名目繁多的高利贷剥削。成都平原和四川的押租最为流行和苛重。“押扣”不过是地主榨取押租的一种手段。租佃制度历史久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与生产者的分离,同市场或市场经济没有内在联系。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增押增租、频繁撤佃成为地主......
-
〓 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
【作者简介】李金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农村、农业和农民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马克思说:“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
-
〓 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
【内容摘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加速,同时受实业救国思潮和清朝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近代城市经济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与原先因战乱涌入城市而呈现潮汐形态的人口升降不同,这一时期进入城市谋生的人口表现为持续增长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
-
〓 鸦片战争后“口岸界址”的议定及其原因
【作者简介】向玉成(1969—),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乐山师范学院教授(四川乐山614004)。【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10.4.141—146口岸界址,系根据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规定而划定的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的居留活动范围。“口岸界址”与“内地”乃清季中外条约外交体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自......
-
〓 晚清婢女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
——以《申报》1899—1903年寻婢广告为中心考察
【内容摘要】《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报纸,其中占很大比重的商业广告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通过对《申报》中寻找走失婢女的广告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作为近代妇女一部分的婢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关键词】《申报》;晚清;婢女;地位【作者简介】张晓霞(1985—),女,山西大同人,大连大学中国古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