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洪涝灾害之间关系的探讨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起着双重影响:一方面,部位适当的圩田开发改造了圩区土壤环境,防止了田地的砂碛化,扩大了植被面积,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圩区水文环境,减轻了水旱灾损失;另一方面,部位不当及过度的圩田开发导致泥沙淤积,河湖床增高,与水争地,湖泊萎缩,湿地减少。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改变又引起洪涝灾......
-
〓 清代前期周边地区的粮食运输
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方式与汉族人不同。他们多经营牧业,食物结构以羊、牛肉为主,配以少量粮食。完全不吃粮食的地方虽然也有,但比较少。粮食对于周边地区的人们来说,需求程度不如内地人那么大。或许就是这种原因,在以往对民族地区的商......
-
〓 重评“大明宝钞”——《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三篇
前言早在宋代(960-1279),中国已经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宋代初期的纸币(交子),在性质上大抵是近于现代本票(promissory note)的一类,并不是属于严格定义的货币(bank note)。[1]后来,金(1115-1234)、元(1260-1370)两代相相承继了宋代纸币的制度,并加以完善及发展。到......
-
〓 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内容摘要】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是宋代至清代900多年历史中最重要的社会变迁期。不过本文认为,明中叶的100多年是更有意义的社会变迁时期。该时期,中国全境同时出现了诸多社会变化。经济方面,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中心地分化、商品经济发展、中小城市发达、乡村定期市丛生、长途交易扩大、白银货币化;社会方面,里甲制秩序解体、大规......
-
〓 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及明初大移民
一、 大槐树的传说及其他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内容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鸦窝——一个大槐......
-
〓 从石仓土地执照看花户内涵的衍变与本质
【内容摘要】“花户”是历史人口史料中的常见名词,相应户数的记载亦往往作为人口数量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花户”的概念,史书中却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故而关注此问题的学者只能从与其相关联的记载来探求“花户”的内涵与实质。但是资料的零散性以及个人理解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对“花户”本质认识上的偏差,进而会导致“花户”数量记载......
-
〓 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体制的再认识
【摘要】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体制,不应看做由一种清政府完全控制的静态的制度,而是在中西互动过程中经历了再建构的过程,西方商人集团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鸦片战争前的一段时期,广州中西贸易实际上处于中西共管的状态,代表西人利益的商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来华西方商人及其团体,利用各种手段,对清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和规......
-
〓 【清代】冶铁、铸铁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 清代前中期手工业中的资本萌芽(下)第一节 冶铁、铸铁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二章第五节中,我们曾讨论了明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本章中,我们准备以三节分别考察清代前中期冶铁业、铜矿业、煤矿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本节中先将清王朝的矿冶政策作些综合介绍,然后考察冶铁业的发展,再探讨其资本主义生产关......
-
〓 [清代]陕西木材采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章第七节
第七节陕西木材采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清代乾隆以后,在陕西中南部终南山一带,陆续在冶铁、造纸、木材采伐等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中尤以商人经营的木厂或称木厢,规模最大,雇工众多。明代中叶以来,我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主要是出现在生产和商业比较发达的江南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陕西南部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这里新的......
-
〓 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
【提要】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以反思和批判魏特夫的治水学说为起点。二是充分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讨论水利与社会、水利与国家的关系。三是吸收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弗里德曼的理论假设和宗族范式为基础,实现了从“宗族社区”向“水利社区”的转变。四是具有反思与超越日本学界“水利共同体”理论的学术自觉......
-
〓 清代中晚期山地广种玉米之动因
玉米在16世纪初传入我国之后,起初主要是在少数平原地区种植,由于与当时传统的粮食作物相比,玉米“最耗地力”[1]p147,且没有单产优势,所以总的来说,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的 200多年的时间里,它的传播范围较小,种植规模不大。①但从18世纪中期始,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大范围内海拔较高、不宜五谷的山地获得......
-
〓 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
在清朝统治近300年里,全国各地的灾荒频繁发生,为了应对这些灾荒,清王朝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今天看来,这些政策和措施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和不少弊端,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一清代的救灾政策极为完备,它集以往历代救灾政策之大成,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清代的备荒、救灾措施做了一个总的归纳:“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二曰除孽;......
-
〓 清代前期沿海粮食运销及运量变化趋势
在清代前期沿海地区民间商品流通中,粮食运销占有主导地位。《备边司誉录》所载《问情别单》,是当地官员与遇海难漂流到韩国的中国商人、船户的问答记录。[1]其中,记载了从万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九年中国漂流商船共32例,其中清代前期国内沿海贸易的有28例。在28例中,以粮食运销为目的21例,占75%。这说明以粮食为主导商品,带动......
-
〓 晚清第一次股市风潮
19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发生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股市风潮,其成因及影响发人深省。一、上海股市渐趋火热晚清上海股票买卖源于中国商人对洋行股票的认购。1872年(同治十一年)轮船招商局创立,成为第一家发行股票的中国企业。四年后,开平煤矿也向社会募股。继之,上海机器织布局、平泉铜矿、荆门煤铁矿等企业陆续创立,均在上海等通商口岸......
-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六章第一节
第六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迟缓及其历史作用第一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于明后期,比起西欧来已晚了约两个世纪。到清中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农业中,还是微不足道的;在手工业中,亦只占极小比重。经过300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比起欧洲,大为落后了。【1】......
-
〓 清王朝与“兴亡周期率”
清帝逊位诏书今年是清王朝覆亡的100周年,在这个时候,从清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中自然容易想到著名的“兴亡周期率”。1945年黄炎培同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谈到的“兴亡周期率”,是大家所熟知的。清王朝同其他历朝历代一样,当然没有也无法“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想当年,满族初兴之时,朝气蓬勃,英勇善战,凭着强劲的民族精神和正确的......
-
〓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燃料供求研究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燃料是珠三角地区冶铁、煮盐、制陶、制糖、缫丝等传统工商行业兴盛的重要动力,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传统燃料主要包括柴薪、煤炭等,尤以柴薪为大宗。由于珠三角消耗燃料庞大,燃料供应由本地逐渐向邻近地区延伸,甚至跨出省界。砍柴烧炭已成为部分山区居民的一种职业,贩运柴薪......
-
〓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
提要:本文透过耙梳历史文献和运用田野调查,揭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方人士在使用各种族群标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争夺。在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一些乡镇中,涌现了不少强宗大族,他们拥有大面积的沙田、控制市场和庙宇、举办各种士大夫的活动。这些经济和社会活动,是地方上正在攀升的人群使用的文化手段,用以排斥......
-
〓 试析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及其缓解途径
【内容摘要】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日渐增长。而在清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下,缓解人口压力的途径无非有如扩大耕地面积、周期性动乱减少人口以及劳动力的自然分流等。本文意欲通过对清代巴蜀移民经营各行各业、小手工业、小商小贩或佣工的分析,探索当地缓解人口压力的一个途径。【关键词】清代;巴蜀地区;人口压力;......
-
〓 清前期的“熟荒”应对机制:重视情报支持贩运
清前期农业生产屡获丰收,但因交通不便、需求不足等缘由,一些地区曾出现“谷贱伤农”的“熟荒”现象。如顺治五年,湖南长沙府“米价贱至石五六百钱无买者”,康熙二十二年,江西德兴县“有秋,民苦谷贱金贵”,乾隆十六、十七年,甘肃兰州连岁丰收,“民有粟而无所易”,等等。为此,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