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之际的“银荒”与中国的货币体系
摘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的“钱荒”,自唐以后,“钱荒”便成为帝国较为棘手的事情。明清之际的“银荒”也是如此,但“银荒”现象也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银荒”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白银市场供求的不稳定性相关联,这说明明清时代的中国并没有游离于世界经济的舞台之外。加之传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的不健全、管理办法的落后、......
-
〓 清代西藏与南亚贸易及其影响
【摘要】清代是西藏与中央王朝政府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印度发生着阶段性的贸易关系变化。这种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南亚贸易格局如何......
-
〓 晚清社会的绅商
【核心提示】晚清绅商在历史舞台的集体登场,不仅表明原来的四民观念与社会结构被打破,更是意味着接受了士绅理想的商人群体,从“孳孳求利”的理性经济人转型为自觉的社会新秩序构建者。如果厕身晚清,我们将会看到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绅商群体在推动地方自治、社会自治乃至国家立宪上所展现出来的高超智慧——既立足于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社......
-
〓 柯文教授的清史研究
——三次相聚及其请教的若干问题
在国内开始清史编纂的时候,我不禁想起美国的著名学者柯文(Paul A. Cohen)教授,他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家,实际上也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y Writting ......
-
〓 均徭法与里甲岁办:明代江西役法改革的初步实践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四篇
一、前言明初在经历大乱之后,经济政策偏重自然经济色彩,户籍分军、民、匠、盐之别,不能自由转业。太祖鉴于沿海倭患,遂严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地方基层的管治,则制订赋役黄册。全国率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由里长负责日常公务,如催办税粮军需,协助覆实田土和劝农等正役。[1]此外,明政府以任土作贡的原则,要索各地进献土特产。......
-
〓 明代外交模式及其特征考论
——兼论外交特征形成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
【内容提要】本文考论明代外交模式及其特征的形成,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既定国策的层面,另一是外交运行的层面。主要利用洪武初年编辑的《祖训录》与洪武末年编辑的(皇明祖训)的相关內容,并发掘和利用明太祖外交诏令文书的大量实例,在对这两类史料经过仔细分析以后,认为所反映的明代初午外交实态是一致的,结论是洪武朝形成并奠定了以“......
-
〓 清代前期关税中的书役家人
内容摘要:书役家人的确是征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员,他们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税收就不能进行;如果人数过少,还不够用。然而,也正是这些具体征税人员,在税收中利用所掌握的权力,滥征苛收,扰累需索,使国家丢失税款,商民深受其害,影响极其恶劣。由于他们犯罪的成本,远远小于犯罪的收益,政府的制度与法规又不足以震慑邪恶......
-
〓 明朝兴亡:跳不出的荒政死结
中国古代灾荒多发,也留下大量反映灾情的史料。自秦统一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姓制封建政权不断更迭。造成这种“皇帝轮流坐”的政治局面的社会原因固然很多,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得好坏却一直是影响政治天平的决定性砝码。而明朝的兴亡尤具代表性,它兴于饥荒,毁于饥荒,未能跳出中国古代历史的荒政死结。大饥荒的动乱造就了元亡明......
-
〓 清代前期杀虎口在中原与蒙古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提要:清代前期杀虎口是西部中原与蒙古经济联系的重要陆路纽带,特别在商品流通方面,作用不可缺少。正是由于这种商品流转的拉动,使杀虎口与归化城及其附近地区的民族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且兼及新疆地区的经济,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这种经济联系,仍处在资源、日用消费品贸易的低水平阶段,经济发展也有局限性。这种状况对现今该地区经济发......
-
〓 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番薯的分布——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玉米、番薯集中产区和一般产区的数量标准,探讨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山东东部地区玉米、番薯的分布特征,阐明了玉米、番薯以竞争的方式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以及南方和北方的玉米、番薯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与南方的玉米、番薯发展模式不同,在北方,两种美洲作物以竞争的方式排挤了原有作物,并导致作物结构由多样性渐......
-
〓 清亡根由再析
今年是清帝逊位诏书颁布100周年。晚清时期,面对着内忧外患,政权风雨飘摇的危急局面,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手并用的应急措施:一是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行镇压。二是开展了咸同年间的洋务运动和清末最后十年的新政与预备立宪等。洋务运动和新政、预备立宪,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这是不应该忽视和否定的。洋务运动时期,......
-
〓 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关系新说
【内容摘要】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之间的关系,历来为研究者重视。传统的观点是,因洋轮入侵,原有沙卫等船遭受致命打击,漕粮海运船只不敷,轮船招商局才得以创设。但当时的木帆船显然还没有沦落到无法完成漕粮海运的地步。最终促成轮船招商局成立的,主要还是洋务派官员政治势力的壮大,借漕粮海运之名,兴办洋务实业。而且,至少在招商局成立......
-
〓 清代的“男女并作”
一“男耕女织”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社会一直崇尚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所谓“男耕”,就是男子主外,以耕种所得养活妻儿家口;“女织”则意味着女子主内,在操持中馈外还得纺纱织布,以供衣被日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男耕女织”也不是绝对的,一些生产条件恶劣、劳作艰苦的地方,女子还得与男子一道从事耕作,这就是“男女并作”或“男女并耕......
-
〓 乾隆—道光年间的北洋贸易与上海的崛起
【内容摘要】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海关,定制为:南洋海船收泊上海大关,北洋沙船收泊刘河口,并由此形成南、北洋贸易的分隔局面。乾隆二十二年的“独口通商”政策使南洋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无疑影响到上海的发展。不过,乾隆中叶开始的北洋贸易的一系列变化则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一,东北豆货输出开禁使北洋贸易得以大规......
-
〓 [清代]制糖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章第三节
第三节制糖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制糖业大都是在产蔗农村就地煎炼,也属于农产品加工性质。据我们研究,它的生产,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商人资本支配。但在清前中期,主要产糖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制糖作坊,其情况与烟、茶等加工稍有不同,因此另作一节论述。一、制糖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通用的甜菜制糖,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在这以前,我国都......
-
〓 官手工业的衰落和手工业中小商品生产的扩大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官手工业的衰落和手工业中小商品生产的扩大我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官手工业和与之相适应的匠籍制度,历来是民间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明中叶以后,官手工业在多种原因下出现衰落,匠籍制度也趋向瓦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业的发展,一些民间手工业开始进入小商品生产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手工业行业中......
-
〓 清代前期全国商贸网络形成
【内容摘要】明清中国商贸网络的特点:第一,贸易路线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十分庞大,是秦王车同轨以来整个封建时代的长期产物。经过先人两千多年的不断筛选和修治,到了清代,这一交通体系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可能达到的最为完美的状态。加之,明清以来,沿海运路的开辟与发展,与內地江河、陆路相联系,使原本的交通体系更完善,是史无前例的。......
-
〓 论明代厦门湾周边港市的发展
厦门湾位于泉州、漳州二府交界之处,其周边是分别隶属于二州的晋江、同安、龙溪、海澄诸县。明代厦门湾成为对外贸易的热点地区,在其北端,有隶属于泉州晋江县的安平港;在厦门湾南部的九龙江口,有隶属于漳州府海澄县的月港;二港的兴盛为厦门港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明末清初厦门港的繁荣是综合安平港与月港的发展。一、月港宋元时期福建对外贸易......
-
〓 明清时期中国货币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史学科的分支逐渐成为一门学科理论较强、研究对象广泛、具有专业学术特点的学科。赵晓雷认为,针对目前中国学界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认识的宽泛性,提出经济思想史应该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1】。确实,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历代经济思想在过程当中也呈现出节奏与脉络的不同,这是需要我们把握的,中国古代货币思想......
-
〓 刘伯温的政治韬略与人生智慧
十四世纪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元朝由盛转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并一步步走向衰败。公元1311年,在浙南大地上诞生了一位对元明鼎革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刘基。刘基,字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