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侨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
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大力扩大并巩固朝贡体系,频繁遣使出洋,突出的实例就是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 1433年)七下西洋,历时29年,遍访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使团兼具外交使团和贸易使团的双重性质。郑和船队的出访,以明朝的强盛国力为后盾。船队每到一处,除以一系列官方......
-
〓 明代中后期的双轨盐法体制
【内容摘要】本文以太仓库为切入点,从开中制与太仓库的收入、余盐与太仓库的收入两方面对明代盐法体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并得出如下结论:嘉靖时期,在既要维持开中祖制、又要解决开中制无法有效满足边镇现实财政需求的情况下,正盐开中输边、余盐纳银解送户部太仓库的双轨盐法体制就此形成;其后直至崇祯,虽时有反复,但它一直是明代中后期盐法......
-
〓 [清代]山东博山和北京西部煤矿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五章第三节
第三节山东博山和北京西部煤矿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清代的采煤技术和煤矿业概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历代开采并不甚广。这是因为,在近代工业兴起前,煤炭主要用于炊爨,在柴薪比较充足的时候就毋需用煤。北宋时,据说”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1】”以后煤矿的开发也多是伴随城市的发展而来,北京地区煤矿业资本主义萌芽的......
-
〓 清代的“黄宗義定律”效应
前些年,有的学者针对黄宗羲有关唐至宋明税制改革的议论,提出了一个“黄宗羲定律”。所谓“黄宗羲定律”,指的是历史上赋役改革,都是基于不损害统治者既得利益前提下,在征收方式上所作的某些调整,即“并税式”改革。因为它简化了旧税的繁杂名目,减少运作中的中间环节,所以开始时还是有作用的,但日子一久,各种加派杂税又会出来,于是又得......
-
〓 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瓷器输出
【关键词】明朝;瓷器;海禁;朝贡;琉球王国【作者简介】刘淼,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原文出处】《考古》(京).2012.4.84~91【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号10CKG005。作为古代中国海上输出的重要商品,陶瓷的大规模输出往往通过民间商人的海外贸易......
-
〓 晚清山西粮食价格波动、市场成因及政府行为(1875-1908)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3内容提要:粮价变迁与人们的生计息息相关,清代以来,在人口增长和区域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市场化因素对于粮食价格的影响日益显现。山西省作为一个重要的商贸省份,光绪(1875-1908)年间农业生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种粮成本升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下降,同时,经济整体萧......
-
〓 盛极而衰:清代中俄恰克图边贸新探
【内容提要】19世纪30、40年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在几经波折后,呈现出平稳繁盛的景象。贸易量和贸易额持续攀升,吸引了大批中俄商民往来其间,中俄关系也随之缓和。以往学术界对这一时期中俄边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恰克图边境贸易发展最兴盛的时期。但是,贸易量和贸易额并不是衡量经济和贸易的唯一手段,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在贸......
-
〓 生态、交通与县际纷争——以清代漳河草桥的修造为中心
我国南北地区的河流水文差异较大,南方地区受土壤、气候等影响,河道一般来说较为固定,洪枯期径流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便于建桥、摆渡;而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年际变化也大,河流含沙量高,善淤善决(尤以黄河、卫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河流为最)。因此,北方地区河流之上搭设桥梁不如南方为易,多以渡口沟通往来,特殊河段只能搭设草桥或浮......
-
〓 官民分立与邮递并制:清代“邮政”制度的演化
【内容摘要】清代传统“邮政”含义,强调邮递体系的政治功能,故在传书递信的机制上形成了官民分立的形态。在清未知识与制度转型的背景中,新式邮政的知识渐为时人接受,原官民分立的机制,亦在由海关主持的大清邮政努力下,通过合并信局、降低邮资、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最终实现邮递机制的统一。【关 键 词】邮政;官民分立;体制合并;制度......
-
〓 《郑和航海图》并非《郑和船队航海全图》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秉承明成祖中外通好、共享太平的旨意,从永乐三年开始, 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作为明王朝的和平使者,郑和船队到过西洋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为建立和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友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明朝茅元仪所辑之《武备志》中载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即后人所称之《郑和航海图》,该图记录了郑和......
-
〓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下西洋
十五世纪,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壮举。明初社会究竟出现什么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郑和下西洋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大事?这一重大事件对中外友谊和世界文明的发展,究竟产生什么影响?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各个方面考证和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五百八......
-
〓 明清徽商外向流动对徽州本地的负面影响
【摘要】明清徽州在文化、教育、医学、建筑、艺术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离不开徽商巨额财富对徽州本地的反哺。徽州人口频繁的商业性流动、“无远不届”的活动范围以及归无定期的商旅生涯,也对徽州社会形成了诸如家庭关系嬗变、宗族组织空前强化以及贫富分化、社会风气变异等更深层次的“后院失火”式负面影响。【关键词】徽商;流动;负面影......
-
〓 明代嘉靖年间日本贡使的经营活动
——以策彦周良《初渡集》、《再渡集》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日本赴明使者策彦周良在其《入明记》中,所记店铺字招,多达90余个,涵括手工作坊、商店摊铺和生活设施三大类。策彦一行,旨在利用出使机会,大力从事贸易,人数远超明廷定额五倍。策彦两次出使明朝,每次一路收购中国商品,广达丝、绸、书籍等60余种,包括文化用品、工艺品、食品、日常器皿、日用百货、丝毛织物、药材、计时器......
-
〓 对中国和日本“十七世纪危机”的几点观察
【核心提示】明王朝和德川幕府极具反差性的政治命运,或许使得17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之间相互可理解性不甚明显。17世纪的中国通常被描绘成一幅暮气沉沉的灰暗画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地是,关于对同时期日本的研究则往往对一些“积极”的发展饱以赞美之辞,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获致这样的一个印象,即元禄年间的首个世纪是一个和平、稳定且经济......
-
〓 明代黄河水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明代的黄河水患是历朝以来最为严重的,不仅泛滥的次数极为频繁,而且受到保漕、护陵等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河道极为混乱,它淤平了河湖,吞灭了良田、村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泛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在明代统治的270多年里,给下游河淮地区(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的人民带来......
-
〓 明朝的财政政策反思
张居正改革留给后人无尽的评说,尽管他性格刚毅果敢,勇于任事,为人练达,选择的每个办事的官员都很能干,听从他的指令,而且通过他十年的节流政策,使得明朝的统治延续了很久。但是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达到法律治理的高度,仍然是一种人治的思路。他要求从皇帝到官员都奉行节俭的政策来达到财政充裕的目标,但是他没有找到一种制度上的增加财政......
-
〓 清代提塘考
提塘,顾名思义,是指管理塘务之官员,在明清时期地位不高,但职能重要,在当时的政治和行政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影响着很多重大事件。学界尚无专门文章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会典、实录和奏折档案等材料的梳理,力图揭示清代提塘的职能及其运行状况,以求方家赐教。一、关于清代的“塘”塘在清代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语。清会典的解释......
-
〓 晚清财政规模估算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当前对晚清财政规模的研究,大多或是直接转引史料数据、或是将史料数据简单分类汇总,极少对既有史料数据及其统计方法进行细致的校核,故在此问题上自清末至今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若将一些基础性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如计量单位混杂、重复统计、统计区域缺漏、数据呈报滞后等问题),则可以对晚清的财政规模估算进行重新审视与修正。......
-
〓 明清港口变迁史的重新解读
——以泉州沿海港口为例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361005内容提要:以往学界的一些论著往往把历史上的“港口”与近现代的“港口”及“口岸”一词混同起来。从泉州沿海港口的变迁发展史来考察,港口的形成应当是立足于乡族社会基础上,为了便利乡人、族人出海商渔贸易而自发产生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港口贸易的发展,在一些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商贸往来比较密集的地方......
-
〓 [清代]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上面两节,我们考察了清前中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租佃关系和农村雇佣关系的变化这些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条件(还有商品流通这一条件因编制关系放在下一章)。大体看来,这些条件中,从经济作物的发展、佃农封建束缚的松弛和农村雇佣关系的变化来说,比之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述明后期情况,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地租形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