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代的粮食贸易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很早以来,个体农民为了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常常将包括粮食在内的一部分农副产品投入市场。封建政府要求农民用钱或银子缴纳赋税也促进了农村粮食的买卖。当然,这种十分普遍的交易,大都在农村市场中进行,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而出现的。宋代以后,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的市场贸易也更加发展,并出现了......
-
〓 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抑商就成了经济史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围绕各朝代政府是否推行了抑商政策展开讨论。清代政府执行的是什么政策?对此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政府推行的是抑商政策;另一种则认为政府没有推行抑商政策,两种看法都可以列举出许多史料进行证明,致使清代的抑商问题争论相持不下,很难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然而......
-
〓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五章第四节
第四节景德镇制瓷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明清制瓷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商代已能制釉陶(原始瓷),到东汉末至六朝间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所谓瓷器,是由瓷土(高岭土与正长石、石英混合)制成的胎,施以玻璃质的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氧化铝、棚酸盐或磷酸盐等),在摄氏1,200度左右的高温中熔烧而成。首先出现的是青瓷,它是由所含铁经......
-
〓 政策与效应:清中叶的农业生产形势和国家的政策投入
清朝政府的农业政策,到了中期即乾隆间,已由开初时的鼓励垦荒、绥抚农民安心田亩,重点转为努力扩大生产、提高产量上了。如果说把此前的政策比喻为养息蓄力,那么在后就是要尽势一搏,进入难度更大的爬坡阶段了。清代经济,乾隆时达到高峰,而这个高峰的支柱便是农业。为了使这根支柱撑顶不倒,当时,从朝廷到地方官府,都直面形势,加大对农业......
-
〓 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农业发展史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中,玉米与番薯的传人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玉米、番薯均原产美洲,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新大陆,把这两项农作物品种带到欧亚各国,同时也辗转传人中国。到了18、19世纪,也就是清朝中晚期,已普遍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民间的两种重要主食了。有关玉米和番薯在我国传播的历史,国内外曾有很多......
-
〓 市场交易的徭役化:明代北京的“铺户买办”与“召商买办”
【内容摘要】明代北京城市居民承担的“买办”之役有两种,即“铺户买办”和“召商买办”,都是由市场交易转化来的。铺户买办始于永乐年间,其后买办的项目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套清查编行制度。自嘉靖年间开始,随着物料折银的普遍化,内府及各衙门所需物料大多在北京“召商买办”。但“召商”很快就变成“佥商”,成为强迫性的“商役”......
-
〓 “郑和悲剧”的历史性警示意义——风雨神州“真假孔子双包案”
引 言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从此每年这天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五十三年前的1956年,台湾当局也将同一天定为“航海节”。世界进入后工业化以至信息化时代,全球一体化蔚成潮流之际,有心“以史为鉴”,忆郑和(1371-1433 ?),知兴衰,不免面对以下大哉三问:1. 梁启超(1873-......
-
〓 18、19世纪的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
18—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约相当于清代的康熙中后期到光绪中后期,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年,然而却跨越了从传统帝制时代发展的鼎盛期到衰落敝败、进入另一个新时期的巨大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首先当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侵有密切关系,但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种固有矛盾的长期沉淀、积重难返,亦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
〓 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
明代的省级制度,有过两次重大变化:一在明初,由行省而为三司;二在明中叶,由三司而为巡抚。〔1〕在由三司到巡抚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总兵、巡抚、镇守中官“三堂”并立的局面,镇守中官在内地和边镇事务中,居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地方政治制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奇特现象。本文拟对镇守中官的设置及革除,镇守中官制度的形成及演变,以及相关......
-
〓 归口管理:洪武二十六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基于洪武《诸司职掌》的考察
【内容提要】由于归口垂直管理,《诸司职掌》所载洪武二十六年“8.5亿亩”田土数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军事两大系统管辖区内的总和;《诸司职掌》所载既有湖广、河南两布政司及直隶凤阳、淮安两府“畸高”的田土数,也存在安庆府等“畸低”的田土数,不属于均一化问题。“册文讹误”仍是“公案”之争中最有效的一种解释。因此,考察《诸司......
-
〓 治水政治与淮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冲突(1579—1949)
【内容摘要】明清之际,中央政府为了维护漕运这一“大局”,把黄河移到了苏北地区,并数百年如一日地在极不适合修筑大水库的淮河下游地区兴建了一座巨型水库洪泽湖,把这一整个地区视为“局部利益”牺牲掉。因此,明清在这个地区的治水,基本上与农业生产无关,与这个地区的民生无关。而是服从于政治需要,并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灾祸。【关键......
-
〓 货币、贵金属与外销瓷
——从考古发现看明前期的南海贸易
【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西沙群岛海域发现了明初沉船遗留的铜钱、铜锭等金属制品,湖北粱庄王墓出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铭文金锭,菲律宾等国发现明代的外销瓷等器物,反映了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货币流通、商品交换、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境况,以及沿海地区私商贸易暗流、外销瓷生产等情形,见证了中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悠久的海洋贸......
-
〓 明代的商品流通和商人资本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明代的商品流通和商人资本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是,不能从商品流通中直接引伸出资本主义萌芽。在导论中,已经阐述了我们的看法:商人资本本身并不决定生产方式,并且,不是所有的商品流通都具有同样性质。有些商业和市场的繁荣只不过反映封建经济的发达,有的甚至起着巩固封建经济结构的作用。有利于促成资......
-
〓 李卫与清代前期的盐政
关于封建时代人治的重要性,康熙皇帝曾一言以蔽之,“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之道全在得人。”(注:《圣祖仁皇帝实录》卷八十三,康熙十八年辛卯。)也正因为如此,讲求清官政治是其统治时期的突出特点。需要指出的是,为官者的能力和作风与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大有关系,这一点,古今皆同。在清代名臣李卫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一个好官的种......
-
〓 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
——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211815[提要]明代中后期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巨量白银流入有两个原因:贸易顺差和套汇。文章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形成的机制。与晚明时期类似,当前我国也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究其原因是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政策所致。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评判贸易......
-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六章第二节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作用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非常迟缓,上节已分析了它发展迟缓的原因。尽管如此,它的出现,终究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反映,是社会发展规律贯彻自己的表现。”一叶知秋”,它征兆着一个新旧交替过程的开始,必然会......
-
〓 通过韩半岛铁搭看明清时代江南的水田农业
【内容摘要】铁搭是具有2-4个铁齿的耕地专用农具,是一种为江南水田的深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代耕用具。本文论证铁搭在唐朝时期由韩半岛的济州岛传播到中国的过程。明清时代的铁搭可与江东犁媲美,它对于引领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所起的实质性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而韩半岛南部则早在一世纪起就已出现铁搭,因为和汉魏王朝的交易活跃的原因.铁搭虽然......
-
〓 清代经济史:全球化与康乾盛世
——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三
清代经济史在美国汉学界一向占有重要地位, 过去几十年中,可谓著作不断,名家辈出。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边缘群体和下层社会研究的勃兴,经济史研究逐步式微,有关论著大幅减少,一些领军人物兴趣他移。以探讨华北小农经济和内卷化理论著称的黄宗智教授(Philip C. C. Huang)转向中国法律史研究, 另一位以......
-
〓 徐光启与利玛窦之交游及影响
【内容摘要】从整理辨析中西文献入手,在重建史实的基础上,历时性地考察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识订交之始末。认为两者间的西学交游对徐光启完成身份角色转变、构建西学知识体系、深化神学修养体验以及形成相关著述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关键词】徐光启;利玛窦;西学交游【作者简介】汤开建(1949—),男,湖南长沙人,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
〓 明清时代云南的银课与银产额
一明朝(1368—1644)政府于洪武八年(1375)开始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银作货币来交易。但不久以后,宝钞的发行额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低落,从而失去信用,人民在市场上交易时都争着用银而不用钞。自明正统元年(1436)政府在长江以南交通不便地区征收田赋,由米、麦改为金花银,同时正式准许市场交易用银[1]以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