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
——以瞿同祖为中心的阅读史个案:1934—1965
【摘要】在向功能派人类学学习的过程中,“吴文藻学派”经历了逐渐将历史扔进“垃圾箱”的过程,并由此影响了他们的写作。因此,仅以功能主义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他们的学术成就可能并不妥当。瞿同祖最著名的作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就是在此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寻求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也是此书最大的贡献。形成反差的是,当学界视他......
-
〓 争鸣,这一年
争鸣,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终特刊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1日第395期2012年,“争鸣”版以学术为立足点,观照现实,重视中国本土经验的理论建构,力争展现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说与观点的交锋,为学界搭建争鸣的论坛,为读者打开一扇明理之窗。本期对一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诸学......
-
〓 学林巨擘张政烺:被称为“活字典”
【核心提示】张政烺博大精深的学识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早在当年在北大攻读本科期间,他就遨游书海,及至进入“中研院”史语所,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工作的需要,他几乎看完了史语所的全部藏书,有的甚至能够背诵。此后也手不释卷,有“活字典”之称。郭沫若曾不无感叹地说:“这个人学问真好,比我看过的书还多。”“以牛的勤恳、踏实的精神......
-
〓 西方地震知识在华早期传播与中国现代地震学的兴起
中国自古以来即留下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地震记载,古人朴素的地震认识也不乏自身特有的思想智慧。张衡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更成为中外地震认知史上不朽的事件。但近现代意义上的地震学却最先诞生于西方。17世纪至20世纪之前,西方的地震学虽然还遗留着许多中世纪的印记,但却逐步走到了中国的前面。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7世纪初期,因欧洲天主教......
-
〓 吴景超的两汉史研究
吴景超(1901-1968年)是一个活跃在20世纪20至50年代社会学界和公共思想界的著名学者,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对汉代历史情有独钟并作出独特贡献的社会学家。有影响的两汉史研究学者据同级同寝室的同学梁实秋描述,早在清华学校求学时期,吴景超“好读史迁,故大家称呼之为太史公”。1928年夏吴景超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
-
〓 忆恩师吴承明先生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300071恩师吴承明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先生走后的日子,每每念及先生,都会翻开先生为我书写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语、我赴东瀛访学先生写给我的信与贺年卡、博士研究生阶段先生指导我读书学习的信件、先生为我修改的博士学位论文手稿、为我的博士论文和个人文集撰写的序言,看着先生娟秀的笔迹,在先生指导下学习......
-
〓 论傅衣凌的史学道路
傅衣凌先生是老一代学者中具有开拓性的史学大师。他重视对农村、商人、手工业的研究,提倡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学,最早研究明清时代的簿记、碑刻、方志、地契、族谱等民间文献,从而使中国传统史学别开生面。他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许多观点,至今尚在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总结。一、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史傅先生所说的社会学方法,是指受人类......
-
〓 高山仰止 景行行之
——深切悼念吴老归道山一周年
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15004上海师范大学201418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承前《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李根蟠先生的厚爱,将两篇关于宋茶的拙文发表于该刊。又于1993年邀我参加在湖南张家界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史年会(会上忝任理事),在会上得以拜谒心仪已久的会长吴承明先生及结识多位师友,乃此次与会的最大收获。初识吴老即留......
-
〓 真性情真学者——追忆何炳棣先生
逝者何炳棣先生,2008年于北京(王洪波/摄) 6月8日下午刚上班,接到何炳棣儿子何可约从美国打来的电话:“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要告诉你。”我的心一沉。等他说完,我已经惊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何炳棣先生晚年两次回北京,第一次是2008年,由中华书局全程安排,第二次在2010年,是应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先生之邀,作为首位黄......
-
〓 纪念吴老
【作者按】去年7月9日,我与刚由外地回京的老伴商量,准备于次日再去医院看望吴老当间,却接得吴洪教授的电话,告知他爸爸、我们敬爱的吴老病逝的消息。这使我深感震悼。霎时间,我与吴老相识并受其教诲的二十多年往事,如同过电般地一幕幕呈现眼前,无法停息。在此情景下,我一口气写了近三千言的回忆文字,将附于我编完待发的一个集子后面,......
-
〓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
【摘要】这方面的成就,主要可分三部分,即:地理志书、古地图(舆图)、山川地理著作及其它。其中,地理总志的点校整理较为突出,近年来舆图研究逐渐成为热门。一、地理志书地理志书是一切历史地理学术研究直接或间接出发点,主要包括历代地理总志、正史地理志、地方志三类。1.历代地理总志成果形式,有点校、影印、辑佚、研究专著和论文。典......
-
〓 产业与金融:2011年河南大学经济史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1年8月20日至21日,由东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基地、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合办,《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产业与金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举行。会议开始前,复旦大学朱荫贵教授、东京大学田岛俊雄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封越健研究员、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林兰芳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少之教授......
-
〓 求同存异推陈出新——“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简介】张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开封,4750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对传统和当代中国乡村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关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了总结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和拓展该领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
〓 2010年宋史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l00732)2010年宋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发表论文约600余篇,出版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集约50余种。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政治史政治:专著有顾宏义《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平田茂树著,林松涛、朱刚等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上海古籍......
-
〓 一年来整体的世界史研究
2011年,国内世界史学科发展迅速,成绩显著,现从最新动态、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问题等角度略述如下。最新动态201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标志着我国世界史研究进入了新时期。为了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发展,3月、8月、11月,国内世界史学者分别在天......
-
〓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国际比较”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经济史学会和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学比较经济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国际比较”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5月14—15日在辽宁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们通过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
-
〓 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1]保护项目,农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之一,为农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关于“农业遗产”及相关诸概念,目前学界存在不同的意......
-
〓 追忆黄宣民先生
黄宣民先生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我跟随黄先生十五年,许多往事至今印象深刻。我时常翻看家里那些保存已久的照片,上面有黄先生,有我,还有其他先生,无限的追忆与怀念总是油然而生。一转眼二十六年过去了,但我第一次和黄先生见面的情形还是那么清晰。那是1985年春天的一个工作日,我按事......
-
〓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
“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中,顾颉刚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大师。‘古史辨’派将与‘乾嘉学派’一样,作为古典学史上一个特殊段落的标识。永远载入中国学术史中。”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
-
〓 2010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2010年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又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求之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者,围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深化研究,开拓了诸多有价值的分析视角和创新性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些内容,诸如“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并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