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学不是奥运会——专访德国汉学家顾彬
【核心提示】中国作家和作品是能够反映中国的部分现实的,但是还不够,不够深。而且,现在的作家不管是生活在哪个城市,不管是住在上海或者是北京,他们写不出来中国城市的味道。他们的作品都写得很抽象,包括王安忆在内,她作品里的上海和具体生活没有连接关系,她写的是一个抽象的上海。但老舍能够写好城市,他写的北京,就写出了北京的味道。......
-
〓 关于中国史学科的发展问题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最近的学科调整中,中国史学科被列为一级学科,一时成为史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地方都在以各种形式讨论该学科的发展问题。其实,不管它是否列为一级学科,中国史研究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始终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大课题。学科的性质,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的研究规范,学科的学术风气,学科的理论体系等等,都......
-
〓 2010年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 潘明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博士一、前言据笔者统计,2010年关于中国(港澳台地区除外)环境史研究成果共280多篇论文和二十多本专著(注:本文所述成果只限于大陆学界),可谓收获颇丰,拘于诸多因素,此统计数据难免挂一漏万。简言之,本年度中国环境史在区域性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理论构建和明细其研究思路,并在......
-
〓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内容摘要】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影响、历史上的海上贸易口岸及海关、南海文物及文化遗产、南海主权及海权意识、南海区域的中外关系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关键词】中外......
-
〓 2009—2011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
【内容提要】2009—2011年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方面,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继续探讨了近代中国教育、女性、宗教、法律与习俗、社会阶层与群体、社会生活与社会转型等传统领域;另一方面,关注了文化传播、词语分析、历史记忆与民间信仰等以前较少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赵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王城遗址赵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文化研究如果从梁启超1903年发表《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算起,已然走过100多个春秋。但赵文化研究真正的兴起当推1987年全国首届赵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把赵文化研究推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赵文化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
〓 高翔总编辑谈当前中国学术思潮与学术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讯 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基础知识系列讲座开讲,高翔总编辑做动员讲话并担任首场讲座主讲嘉宾,王利民副总编辑主持讲座启动仪式。“系列讲座”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2011年11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上关于“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指示精神,经总编办公会研究决定启动的。讲座系中......
-
〓 考古学的范例变更与概念重构
【作者简介】陈淳,复旦大学文博系。【原文出处】《南方文物》(南昌),2011.2.78~84前言大家都公认,考古学主要是一门从物质遗存来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欧内斯特·内格尔的看法,科学是组织化的知识体系,是对观察事实的系统解释[1]。对照内格尔的论断来审视当下我国的考古学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
-
〓 墨学的当代价值——2011年墨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由《职大学报》主办、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11年墨学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内蒙古包头市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墨学当代价值之一:墨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理论在中国先秦各学派中最为突出。专家们认为,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思想的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甚至优......
-
〓 如父亦友人生导师——忆恩师吴承明先生
编者按:2010年11月11日,本报“对话”版曾刊发吴承明先生的专访。经济学界不少学者看到这篇专访后,纷纷来电询问先生近况。作为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先生的道德、学问均为典范,对于他的离世,我们表示深深的悼念之情。2011年7月8日,一代经济史学大师吴承明先生走完了94岁的精彩人生。先生谦虚谨慎,为人师表,待人以诚,识人唯......
-
〓 201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
一、历史观与方法论彭刚指出,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可以区分为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
-
〓 打开中国历史的秘密
导言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思想文化有她自己的特色,不同于西方。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保留旧有氏族血缘关系去建立国家组织,可以称之为“早熟”文明。后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和这种氏族血缘的遗存有关。封建制社会中的宗法、宗族力量就是从氏族血缘关系演变而来。外庐先生的挚友白寿彝先生说过:“侯外庐研究......
-
〓 日本“世界历史中的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世界各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日本于2011年12月3——4日及10日分别在东京和神户举办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世界历史中的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该会由“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日本会议组织委员会”筹办。为了有效地利用过去的经验,同时又能充分反映日本学界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组委会......
-
〓 秦汉史研究理论认识散谈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一
【作者简介】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100872)【《史学月刊》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作为断代史的整体性研究,还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的专题考察;无论是社会史的复兴,还是新的简牍资料的发掘与研究,都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相对实证研究的繁荣,......
-
〓 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新时期以来,与全国各界的发展同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并已历史性地进入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在学界的进步中仍存在不少亟待大家努力克服的问题。以下就其中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一、学科界线与学科规范1.学科界线模糊的现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在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直受到冷遇......
-
〓 技术-经济-社会史:重铸经济史辉煌的新学科
【内容提要】技术-经济-社会史是从技术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新学科。它以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的反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新了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为基本进路。构建该学科是现当代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将为经济史研究注入强大活力,把处于“危机”中的经济史引出困境,走上持......
-
〓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世界史人才
埃及象形文字,识别它具有相当的难度。古英语写的诗歌《贝奥武夫》。要阅读手稿,还有一些当时的书法规则要学习。学科建设,主要是要有优秀人才。这里,我愿就培养世界史学科优秀人才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供大家参考。世界史学科的优秀人才,应该可以从国外吸收一部分(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这方面已经做过一些,以后还可继续扩大这一渠道......
-
〓 论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
【内容摘要】基于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愿望,费孝通早年就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他对中国农村社会认真思考的结果,有着相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费孝通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与小城镇思想、区域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对小城镇思想的提出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是这两种......
-
〓 见贤思齐应未迟——讲述大家的故事(二)
邸永君 笔名朝天,号太史堂主。1957年5月生于河北固安,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得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钟翰先生(1913-2007)邓之诚先生(1887-1960)洪煨莲先生(1893-1980)吴雷川校长(前清翰林)题写的燕京大学校训。演讲人:邸永君时间:6月14日地......
-
〓 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证指出:延祜元年(1314)至四年(1317)间,鲁明善在安丰路的寿春县编成《农桑衣食撮要》,该书在此时完成并得以刊刻绝非偶然,应与元仁宗所推行的“新政”不无关系。与同一时期流行的《农桑辑要》和《农书》相比,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具有以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