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刘大先: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被称为“飞鸟式学者”,学术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广泛;他出版的书涵盖电影批评、文化研究、文学评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领域;他关注赛博格等前沿话题,还出镜试水“文学脱口秀大赛”;他深谙中西方文艺理论,又以极大热情投入田野调查。谈及如何不断刷新和突破自己的学术研究边界,他说:“立足学术,更要走出书斋。” 提起学者、评论......
-
〓 高手在民间·80后龙头雕刻师坚守雕刻工艺 被誉“最美工匠”
张伟潮,广东广州黄埔街下沙村人,80后龙头雕刻师,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手工龙头制作者之一,现担任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其雕龙头技艺蜚声珠三角乃至海外。张伟潮坦言,做龙头其实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错了一刀便再难补救。“机械化永远雕刻不出文化的韵味。”张伟潮表示,龙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
-
〓 为人生的文学与为文学的人生——向郑振铎、何其芳致敬
郑振铎1958年去世,那年我刚出生;何其芳1977年去世,那年我刚刚考上大学。我从清华大学来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每到两位先贤诞辰的整日子,都会参加或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会、研讨会,还组织文学所科研人员前往福建、重庆等地拜谒两位前辈遗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弘扬他们的学术传统和革命精神。1933年,北平立达书店约请靳以......
-
〓 “看护国宝的国宝”——单嘉玖回想父亲单士元74载故宫情缘
①单士元1936年《清代档案释名发凡》抽印本②单士元20世纪80年代审查工程图纸(单嘉玖供图) 曾有人这样说:“溥仪出宫,单士元进宫。”自1924年进入故宫,直至1998年去世,单士元为故宫工作了近74个春秋。他走遍了故宫的每一个角落,整理的档案、保护的文物不计其数,将一生热血与汗水都融入故宫这一座文化宝库。单士......
-
〓 齐白石:天然意趣得真妙
编者按 图像是有生命的。拥有思想的感光镜,图像才会折射出带着温度的光与影。一张照片、一卷书画、一件设计,甚至一方小小的藏书票、一帧定格的影像,背后隐藏的都是凝结在时光里的故事。眼睛后面有头脑,令人触动的画面震动着情感,牵动和启发着个人的审美经验。以图像之根干生发文字的枝叶,用文字记录图像,讲述图像背后的故......
-
〓 仲秋时节忆孔丘
孔子与仲秋的关系可谓密矣。汉代以来独尊儒术,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四季仲月丁日行释奠礼,而尤以仲秋祭典为最盛。而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诞辰也在仲秋时分。《谷梁传》载:鲁襄公21年(前552)冬十月庚辰朔(初一),庚子孔子生。周正十月即农历八月,庚子即为八月二十一日。《公羊传》在同年目下云: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案十月庚辰朔,则......
-
〓 2015永远的怀念(二)
林为干(1919-2015)1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微波理论专家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林为干1919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台山。作为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林为干一生长期致力于微波科学技术研究,在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出版著作四部,......
-
〓 周作人营救许广平?——从一则网络谣言说起
唐代王维《酬张少府》诗中有一名句:“晚年唯好静。”已届耄耋之年的我何尝不愿如此? 但某些人就是偏偏不让我心静,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拱火,让我不能己于言。我是专指那些网络造谣者。造谣是一种构陷,不能等同于不同的学术见解。对学术歧见理应尊重、宽容、保护,对谣诼诽谤则应该揭穿,斥责,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鲁迅《南腔北调集》中有一篇《......
-
〓 郑杭生:“仁者无忧、勇者不惧”
“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这句话被写在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郑杭生的讣告上。他的学生说:“这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今天,是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的日子,在先生最为珍视的人民大学课堂,一场追思会也伴着泪水召开了。除了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山之石,郑杭生的贡献还有很多,在他的学生心中,他是个亲切的先生,一个不知疲......
-
〓 待驱逐仇寇 复神京 还燕碣
卢少忱近照 宫苏艺摄 2014年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曾经参加入缅作战、如今已是93岁高龄的卢少忱,应邀参加此次座谈会。 闻听总书记的讲话,卢少忱顿时心潮......
-
〓 大家·同心同行·顾颉刚:跟随马克思主义者的足迹前进
在民国学术界,顾颉刚堪称能够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他曾听人说:“抗战前,北平流行着一句话:‘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虽然顾颉刚自认势力远不及前两人,但他周围也有大量追随者。1943年中国史学会成立时,顾颉刚“得票最多”,“频作主席”,可谓众星捧月、风光无限。但随着......
-
〓 一生能著几两屐——林散之与沙曼翁的交谊
林散之先生与沙曼翁先生是当代书坛的两座高峰,二老晚年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我对此深有感触。曼翁师比林散之先生小了18岁,忘年相契,相互切磋,艺愈精而谊愈深。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林散之先生从苏州的一位前去请教的年轻人处第一次见到沙曼翁先生的书法作品便极为赞赏,之后便有了往来。据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二老每年都会互......
-
〓 刘禹锡:在蛮荒地播撒文明
公元815年,一位刺史从京都长安被贬至荒凉的广东连州,他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22岁登进士第,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三登文科,名播四方。贞元末年,刘禹锡参加了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连续两次被贬,最后任连......
-
〓 哭傅师:谦谦君子 巍巍学人
乙未岁杪,一个寒冷的周末,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在居酒屋聚饮。席间,偶然打开手机,微信中传达的消息让我震惊:傅璇琮先生于2016年1月23日下午3时去世。顿时,像室外的天空一样,心开始飘雨,酒食无味,强忍镇静。饭后归宅,一进家门,跟内人说了句“傅老师去世了”,便泪如泉涌,欲抑而不能。年近花甲,常有学界的师友与世长辞的讯息传来......
-
〓 费正清早年的求学之路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家。虽然前人对费正清已经作过不少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他辉煌的后半生。本文试图在知识、资本和权力空间中略述费正清早年的求学之路,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诞辰110周年。 一费正清于1907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西部南达科他......
-
〓 “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诗与文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1897—1979)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业内尊为“中国恐龙之父”。除专业研究之外,他涉猎丰富,精通多国语言,热爱诗词和散文写作。在国外留学时他就写过多首思乡爱国的诗歌。回国后在长期的野外考察过程中,他不时记录自己的所行、所见、所思和所想,创作了多部游记,堪称科学家中的作家。......
-
〓 走近文艺家·陈彦:今天的写作需要高度整合人类新的生命样貌
继《装台》《主角》两部力作之后,他的“舞台三部曲”之《喜剧》如约而至。关于塑造人物,他认为,“一个艺术形象是诸多因素的聚合体,有时不只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甚至鞋在南美,手套在北欧,手串在南非了。越写微小、局部,越需要有在背景上的开疆拓土与张力”。2019年8月,陈彦凭借《主角》一书获得第十届茅......
-
〓 学人小传:冯沅君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作家、学者。1922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32年与丈夫陆侃如留学法国,1935年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一级教......
-
〓 著名红学家文史专家冯其庸先生逝世 享年95岁
著名文史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冯其庸,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1月19日,冯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冯其庸先表示:“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冯其庸有深厚的小楷功底,这部《石头记》抄本前面部分有明显的晋唐书风......
-
〓 “书痴掌柜”王国林
80后青年、武汉百草园书店店主王国林,被读者亲切地唤为“掌柜老王”。书店开办十年来,老王独自一人负责采购、销售、客服等所有工作。店里2万余册书籍,每一本书名、作者、出版信息、内容梗概、价格等,他都熟稔于心。实体书店面临的经营窘迫曾让他想过放弃,但他舍不得书友们。“一家书店开久了,你跟读者之间积累了非常纯粹、非常真挚的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