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洋洋三百万字的《唐诗选注评鉴》,是刘学锴先生75岁时开始撰写的。他不顾年高笔颤,历时四载,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此书。2013年初版后,每次重印,刘先生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86岁的他,又新增修订400余处。了解刘学锴学术生涯的人,对他以如此高龄成此巨帙不会感到意外。刘先生曾说:“哪怕就是......
-
〓 金灿然 割舍不下的古籍情结
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灿然书屋。金灿然,国务院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58年开始担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和齐燕铭等前辈一起,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开创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古籍出版社寥寥无几,其中,除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老字号”外,继之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科学出版......
-
〓 学问与心态
1941年秋,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王叔岷被北大文科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于是他背着一包书、抱着一张古琴,怀着“奇书十万卷,随我啖其精”的心情,兴冲冲地来到四川南溪县李庄板栗坳。 来到李庄,王叔岷首先拜见了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的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并将自己写的一首五古抒怀呈傅斯年指导。傅斯年翻翻,便询问......
-
〓 王瑶:最有精神魅力的人文学者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瑶先生。我们上研究生时王先生才65岁,但感觉他是“老先生”了,特别敬畏。对不太熟悉的人,先生是不爱主动搭话的。我第一次见王先生,由孙玉石老师引见,那天晚上,他用自行车载着我从北大西门进来,经过未名湖,绕来绕去到了镜春园76号。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烟丝香味,挺好闻的,满头银发的王先生就坐在沙发上,......
-
〓 社科院文学所的六位学者
吴晓铃(右)与侯宝林(中) □20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了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的《杜甫研究论文集》,在第三辑中收录了蒋和森的两篇论文。文章中出现了两处编校错情。蒋和森耿耿于怀近三十年。□吴晓铃说俞平伯,在干校的时候,人们都直呼其姓名,回到所里以后,再这么叫他就不答应了。只有拉长声音恭敬地叫声“平——老”,他......
-
〓 “无量”谢无量
近代敢以佛语或道语称“名”之人多非等闲之辈,如熊十力、张大千、陈撄宁等,皆是一代宗师。谢无量先生亦如是。 谢氏“无量”之称,缘于何故,已无从考证,但“无量”出于佛语“无量无数无边”自不必疑。尤耐人寻味的是,谢氏字曰无量,其亦在八十年人生中不期然而然地创造了诸多“无量”。无量之缘 不得不说,无量先生的人缘极佳,其......
-
〓 93岁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化蝶”而去
提起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说范瑞娟。在很多观众心中,梁山伯就是范瑞娟,范瑞娟就是梁山伯。2月17日中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一代越剧大师“化蝶”而去。人们说,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越剧百年。范瑞娟的家乡在浙江嵊县,此地乃越剧故乡,1947年因同台演出《山河......
-
〓 意气骏爽 篇体光华———论傅璇琮先生学术论著的语言特色
【摘要】在当代学术界,傅璇琮先生的一系列学术论著既开创了文学的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良好风气,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意气峻爽”的优良文风,体现了“篇体光华”的鲜明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们总结他的学术论著的语言特色,就是为了在当今的学术界能够倡导一种优良的文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谓:“《诗》......
-
〓 “宽严”与高拱的教学智慧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是明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出阁讲读,高拱首任其侍读讲官,后来升任侍讲学士,共九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拜太常寺卿,任国子监祭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他在......
-
〓 不畏权威的方东美
方东美 清初古文大师方苞的十六世族孙、皖籍现代哲学家方东美(1899—1977)先生是我的老乡。最令我心仪的还是他的“坐飞机”理论。他说,青年人要多去“坐飞机”,在飞机上俯视地球和我们的家园,就会觉得原来地球和人间是如此美好,绿茵茵充满生机,而不是平时所遇到的各种坎坷和不平,如同人们在地球上看月亮,总看见一片洁白......
-
〓 包立民:送别徐重庆
徐重庆是个布衣独身文人、又是自学成才的读书人,他的微薄工资、写作稿酬,基本上都用来购买书籍,所以藏书较富,“文革”中藏书遭劫,但劫后仍积习难改,又购书逾万册。他的私淑恩师赵景深在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中,开篇就是“盛年徐子拥书城,下笔万言如有神”。徐重庆走了,走在2017年1月30日上午8点08分,享年73岁。73,84。......
-
〓 怀念我的父亲——抗战诗人田间
田间1938年在西北战地服务团 编者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众多诗人、作家,先后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之中。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擂鼓诗人”的田间(1916—1985),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田间创作的抗战诗歌如同“一声声的鼓点,不只鼓的声律,还有鼓的情绪”,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在本版9月1日推荐的“纪念中国人民......
-
〓 为东方哲学呐喊——记楼宇烈教授
哲学是智慧的源头。哲学给人思维的敏捷和心灵的美质。哲学家用哲学的语言写就人类灵魂中永恒的最深的“音乐”。楼宇烈先生选择的治学之道正是他智慧人生的最好验证。楼宇烈生于浙江嵊县。南国的秀山丽水造就了他那颗洞察人间世事的敏锐心灵。早期的教育使他爱上古典诗歌、散文,甚至自然科学。按照他的话说:“我20岁以前,什么都喜欢,觉得一......
-
〓 国学大师黄侃的读书法
读书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平常事,在好书之人那里,读书与穿衣吃饭等同,皆是人生不可或缺之务。历史上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特点,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洒脱,亦有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谨严。近代的中国学人里,颇不乏读书种子,黄侃就是其中翘楚。 黄侃字季刚,在音韵、训诂、文字和词章之学上皆可称一代......
-
〓 上下求索七十年,他用哲思留下一盏明灯——缅怀哲学家张世英
9月10日10点49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自西南联大读书时与哲学结缘,70多年来,张世英在哲学的世界里不断跋涉、耕耘、求索。从早年深耕黑格尔哲学,享誉中外,到晚年着力中西汇通,追求“万有相通”的哲学境界,在求真、求通、求新的道路上,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点亮了一盏明灯。求真“哲学家都是‘较真’的人。......
-
〓 诗,让我们心灵不死——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诗词教育观
叶嘉莹 本报通讯员 陆阳摄 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
-
〓 几人不负父遗书——清代藏书家袁芳瑛藏书及其散佚
《甘吉藏书图》 齐白石画 资料图片湘潭袁氏沧州藏书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 袁芳瑛是清代一位大藏书家。如今他的名字不但普通人已不大熟悉,就是一些论述藏书的专著,也记载不多。究其缘由,大概是他身后藏书迅速散亡,不能如那些累世藏书之家,得享盛名。名之不传,恰如物之不遇。 袁芳瑛是湖南湘潭人,字漱六,道光乙巳年(184......
-
〓 王宽行:至简人生 深情于学
一 1965年高中毕业时,我报考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可考前学校分别召集不同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开会布置报考志愿的消息,让我有了不祥之感。果然,虽然我的成绩完全合格,最终却落榜了。 1977年,停顿多年的高考恢复了,对一直心心念念想上大学的我来说,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然而,我只能无奈再度止步:未能报上名。1977年高......
-
〓 梁启超缘何称“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晚年淡出政坛,潜心学术,又古道热肠,频繁赴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刮起了阵阵旋风。1922年秋,应著名教育家陈时之邀,他在武昌中华大学讲演时,纵论“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震聋发聩,当年的《申报》《大公报》等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载。长期以来,学界有关梁启超的出版物,不是对此次演讲语焉......
-
〓 老舍先生的前半生——摘自“舒乙文集”之《爸爸老舍》
老舍先生是北京旗人,满族,生于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三(公元1899年2月3日)酉时,那年距离辛亥革命还有12年多一点。在他降生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戊戌政变,光绪皇帝发动的改良新政遭到后党的反对而半途夭折,中国社会上空刚刚冒起的一点点曙光又被彻底扑灭,偌大的东方古国重新陷入一片黑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孕育着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