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兰》情系两代人——忆杨镰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看微信,读到一篇文章《杨镰:我和新疆的六十个约定》,高高兴兴地给妹妹冯姚明转了过去。不一会儿,妹妹来电话,迟疑地问:“怎么,杨镰去世了?”“不可能!”我斩钉截铁地说。“据说是车祸,你看看下面的消息。”我一看,震惊了,不敢,更不愿相信。打电话到杨铸家,消息得到了证实。我的心一时无法安定下来。回想2015......
-
〓 林风眠,画从记忆中来——摘自《画未了:林风眠传》
林风眠的画恰如苏轼的书法,不是想表现自己,超过别人,而只是自己的欢喜随意所至。它表现的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之优美壮丽的自足的寂寞,这份孤独与寂寞正是杜甫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境界。 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1959年的6月,香港中艺公司主办了一次“上海名家画展”,其中就有林风眠的作品。香港一位地产巨商......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大约是在1942年,汤用彤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一段对15岁的儿子汤一介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庾信写那篇文章的背景是他被梁派到北魏作聘问(外交工作),因为才华出众,被扣押在北魏做官。在这种情况下,庾信把怀念故土的意识写进了《哀江南赋》,希望自己的家风不要......
-
〓 踏遍千山万水 追寻万语千言——孙宏开先生的学术人生
中国境内有多少种语言?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相互之间有何关系?70年来,孙宏开一直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他登上苗岭,迈进十万大山,翻越岷山、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喜马拉雅山……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居住的一个个高山峡谷,都留下了他求索的足迹。通过数十年田野调查,孙宏开为世人描画出一幅幅中国语言的壮丽图景。在田野中淬炼......
-
〓 单霁翔:廖静文的文化情怀
廖静文给作者的部分信件 李韵摄廖静文在徐悲鸿的照片前 郭红松摄2006年6月8日,作者看望廖静文。作者提供 廖静文,一位多情而坚强的女性。 作为徐悲鸿的妻子,她用一生来纪念与爱人朝夕相处的七年;作为博物馆界任职时间最长、任职年龄最长的馆长,她用生命来呵护纪念馆中的文物;作为女人,她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一片天地......
-
〓 执着和赤诚的文化寻矿者——追忆著名出版家范用
《存牍辑览》立体封面范用生前在读书看报。资料图片 9月14日,是我国著名出版家范用的忌辰。5年前,为新中国文化传播事业贡献毕生的范用永远地与读者离别。由范用编撰的《存牍辑览》《叶雨书衣》和《爱看书的广告》三本书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与此同时,三联书店新老编辑数十人举行追思会,共同缅怀这位具有大家风范的出版人。 ......
-
〓 来自黎巴嫩的“京剧练习生”
就在12月中,梅兰芳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京剧演出。黎巴嫩小哥李龙(Nadim Daib)经过在中国国家京剧院100天的寻师求艺后,成功挑战京剧《三岔口》中的武生任堂惠一角,完成了《京剧练习生》的首次公演,通过了他学习京剧的最终“大考”。 《京剧练习生》是中国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联合打造的京剧真......
-
〓 王志清:我师傅璇琮
我之为学,最大的不幸是出非名校,从无名师。虽然,所幸的是还有不少大儒硕彦垂青于我。傅璇琮先生,就是一个视我为嫡出而我视为业师的文坛大匠。我2000年10月,才调入高校,一切都迟了,成为一个迟入的学界“古惑仔”。拙著《纵横论王维》绪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迟了”。因为学非正门,是个野路子,是个玩文字的杂家,且自甘于文字杂耍......
-
〓 转向哲学、语言学的学术理路及其启示——纪念杨公骥先生随想
图一 【文学追忆】 开栏的话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相关领域涌现出许多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虽已故去,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因此,我们特辟《文学追忆》栏目,拟总结其学术成就及学术进路,求访遗尘,以启来者。 1978年......
-
〓 陈寅恪与学生
1954年3月,陈寅恪开始写《钱柳因缘诗释证》,1964年夏天完成,即后来的《柳如是别传》。陈先生在本书第一章“缘起”中抄录了多首自己的诗。其中有1963年冬天写的两首(一般认为这两首诗完成于1963年冬天,我以为当完成于1964年初,因为《柳如是别传》定稿在1964年夏天,而两首诗恰为“缘起”所抄诗的最后一首......
-
〓 曾国藩与黎庶昌的师徒情谊
作者简介:赵永刚,山东邹城人,文学博士,贵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黎庶昌(1837—1897),号莼斋,贵州遵义人。生于耕读仕宦之家,祖父黎安理,官山东常山县县令,父黎愷,由进士起家,历官云南巧家同知。黎庶昌六岁而孤,体弱多病,命运坎坷,但是平生未尝废学。在兄长的指导下,年十四五,赋诗撰文,便能犁然成诵。同治元......
-
〓 愿“唐派史学”后起有人——悼唐德刚先生
唐德刚先生去世了。几家采访的记者都问我,你和唐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我想来想去,不记得了。我和唐先生多次见面,在大陆,在台湾,在美国,见过许多次。1990年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有三个多月住在纽约。那时,唐先生住在纽约近旁的新泽西州。自然,见面的机会比较多。唐先生平易近人,知道许多民国掌故,又健谈,一谈起来,......
-
〓 《过云楼日记》和《家书》中的戈鲲化
1874年,日本对台湾用兵,剑锋所指,威胁闽浙两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此,史书上已经有了不少记载。顾文彬的日记和家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浙东地区备战的情形,有一些细节很珍贵,特别是戈鲲化作为宁波英国领事馆的属员,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出来,为政府做出正确判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角色,打一个可能不确切......
-
〓 新闻人物·冯骥才:斜杠“80后”
3月11日,冯骥才迎来了他的80岁生日,当天,他去看望了105岁的母亲,吃了一碗面,合了几张影。有出版社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他的近况,获得了数万阅读量和近百条留言。长长的留言甚至汇成了一部浓缩的冯骥才个人史: “《一百个人的十年》真是不忍二读的经典”“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珍珠鸟》这篇课文”“《俗世奇人》(全本)看了3......
-
〓 大家·同心同行:一寸丹心图报国——田汉的精神求索
田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也是了不起的诗人,还在电影、音乐、书法等领域颇有造诣。田汉的一生,不断追求光明,不断奋斗创造,不断探索前进。在他身后,留下了60余部话剧歌剧、20余部戏曲、2000余首诗歌。少年诗心最是真1898年,田汉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小山村,父亲为他取名寿昌。他家境清寒,......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西南联大数学教授赵访熊结婚之日大雨,有客曰:“天公太不作美”,潘光旦先生妙语解颐:“既云且雨,天地交泰之象......
-
〓 留得枯荷听雨声——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
陈礼忠在创作中。 资料图片 近日,“文心点石——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50余件寿山石雕刻精品,以荷塘、翠鸟为主题的创作系列,既有荔枝洞石、芙蓉石、坑头石、水洞高山石等质地温润的寿山石名品,也有老岭石、焓红石等质地粗糙的石种。在他的刻刀下,从盛夏荷塘《接天莲叶》的热烈,到初秋《池面风来》的清冽......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史学家陈垣写信都用花笺纸,一笔似米芾又似董其昌的小行书,永远那么匀称,绝不潦草。藏书上的眉批和学生作业上的批语字迹是一样的。黑板上的字,也是那样。板书每行四五字,绝不写到黑板下框处,怕坐在后边的学生看不见。 ◎史学家钱穆《师友杂忆》中追忆西南联大的生活,说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云:“有同事陈梦家,先以新文学......
-
〓 听张中行先生说砚
我于1987年由北京市大兴县教师进修学校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工作。入人教社之前,我就听说大学者张中行先生在人教社中语室。第二年春季的一天,张中行先生去图书馆借《云麓漫钞》,想查一条材料。管理员告诉他,书在历史室。上午十点多钟,张先生来历史室古代史组找书。当时室里在座的只有我和一位女同志。这位女同志的座位靠近门口,张......
-
〓 走进文艺家·马金凤: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百岁高龄的她,是豫剧“五大名旦”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位戏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在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 “舞台是我的生命,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