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王子今
王子今,河北武安人,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历史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7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2021年获“中国人民......
-
〓 孙犁读书的“秘诀”
孙犁“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爱书、读书、买书、藏书、包书、写书,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特别爱好书,书就成了生死与共之物”。读书,是需要心境的。“一人在室。高烛并肩,庭院无声,挂钟声朗,伏案修书,任其遐想”,这样神仙般的日子,孙犁享受过。“院中儿童追逐投掷,时有外出流氓,手摇大弹弓,......
-
〓 一曲微茫度此生——摘自《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张充和、张宗和姐弟早年留影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三百余封书信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张家十个姐弟,个个有才,流落四方,命运各有差异,但始终有一个家......
-
〓 走近大家:国匠吴良镛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亦恰逢吴良镛99周岁华诞。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七十余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育和研究岗位,胸怀祖国,心系人......
-
〓 大师的花木情缘
梅花蝴蝶 齐白石作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栽满梅花,他将画室取名为“百梅书屋”。齐白石很喜欢画梅花,但他很少像一般文人画家那样,以梅花寓意冷艳高洁、孤清傲寒。其画梅诗曰:“齿摇不识孤山月,每对梅花汗满颜。”意思说,他到老也和隐于孤山号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不同。齐白石年轻时曾典租过一个祠堂,房屋周围种满了梅树,他称......
-
〓 学人小传:吴调公
吴调公,1914年出生,2000年去世,江苏镇江人,文学理论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文系,曾在江苏省立镇江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任教。著有《李商隐研究》《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古代文论今探》《神韵论》等。...
-
〓 走近文艺家·齐·宝力高:真正的演奏家能把音符送到观众神经里
77岁的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拉马头琴,并创下多个“第一”: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蒙汉双语马头琴演奏法的书籍、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创作了马头琴史上第一首齐奏曲目《鄂尔多斯高原》,第一个把马头琴演奏从草原带进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他说,只会拉琴的是琴匠,真正的艺术家能用音乐传递思想。眼前这位77岁的蒙古族老......
-
〓 “劳模”樊希安
樊希安与我先为广义的同事,后是狭义的同僚。所谓广义的同事是指他曾经供职于三联书店,我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两家单位同属一个出资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谓狭义的同僚是说我俩先后奉调至集团,同在一个班子公干。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我俩交集并不算多,先是各为其主,自己忙自己的;后来虽要共同参加不少的会,但由于各有自己分管......
-
〓 从淦女士到冯先生——作为教师的冯沅君
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她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作家和学者,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人们对于作为教师的她,关注得不够,论述也较少。其实,教书育人是冯沅君一生的重心。她曾对学生说,“自从到大学教书后,就洗手不......
-
〓 苏轼如何带学生
苏轼是中国古代天才式的大作家,也是北宋文坛宗师级的人物,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都出其门下。苏门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宗师苏轼的用心培育分不开。阅读苏轼与其弟子们的书信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苏轼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况予以切实的指导。 微箴晁补之。苏轼在给黄庭坚的一份信中说,晁补之......
-
〓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帆(油画) 林风眠编者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百集人物纪录片《百年巨匠》,展示并追溯了42位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大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本期《图像笔记》选登该纪录片解说词(节选),介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人物。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对采访、专家的同期声等进行了割爱。林......
-
〓 书法通神 临池之范——王阳明书法管窥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被人称为阳明先生。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徐渭曾经说过“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王阳明的书法存世量非常少。不过,从他所存的书法墨迹来看,其水平之高,完全可以跻身于有明一代一流书家之列。故朱彝尊称其“诗笔清婉......
-
〓 择一业钟情一生——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庄绎传
【新闻人物】 3日上午,当90岁的庄绎传老先生登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领奖台时,精神格外矍铄。1933年出生的他,从十几岁便开始与英文打交道。70多年,择一业钟情一生。获此殊荣,他理所应当。 1951年,庄绎传从青岛海边考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在他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之后留校任教的半个多世纪里,学生一茬茬,桃李满天下。 ......
-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
5月25日晚,清华大学百名学生在图书馆老馆前敬献鲜花、深深鞠躬,悼念杨绛。本报通讯员 苑洁摄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新华社发“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龄时,杨绛清......
-
〓 翰墨往事:费新我从善如流
1959年,费新我的右腕因关节结核而致残,功能丧失,再也不能挥笔书写。他开始尝试用左手书写,每天伏案苦练,克服了生疏、势逆、手腕迟钝三道难关,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新我左笔”风格。他的成功,与虚心接受批评,从善如流是分不开的。他的字原来学的是赵孟頫一路,流利而清秀。自从改为左笔之后,开头时他仍以赵体为主,每天都写。早上去公......
-
〓 言不得过实 实不得延名——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七十岁时的赵元任 资料照片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学贯中西,横跨文理,兴趣广泛,不仅是语言学大师,在音乐理论和创作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过专门的学习。因此,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
-
〓 翰墨往事:鉴藏大家吴湖帆
吴湖帆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画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收藏家、鉴定家,当年在上海享有鉴定“一只眼”之誉,张珩、徐邦达、杨仁恺等鉴定大家俱出自其门下。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以湖帆名世,是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画坛奇才。 他的......
-
〓 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悼念张世英先生
9月10日传来消息,张世英先生在上午去世了。我大为震惊。张先生身体这么好,怎么会突然去世?张先生今年正好百岁,照过去的观念,当然是长寿了。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张先生现在去世,还是太早了,令我们无限悲痛!前年(2018年)12月18日,《张世英书法集》出版,我们在燕南园56号院举行新书沙龙。张先生在会上讲话,讲得那么好,......
-
〓 “广陵散”遗响“不绝”——缅怀祁龙威先生辞世二周年
2013年11月24日,对扬州学界来说,是一个黯淡的日子,这天,敬爱的师长祁龙威先生永远地离去了。祁龙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专家,1922年出生于人文荟萃的江南文化名区常熟,一生经历过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等多个历史时期。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国家纷乱的时局和苏南浓郁的人文环境,启迪了......
-
〓 钱碧湘:与钱锺书先生的一段往事
《老子》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哲人哲言,也应到了我身上。1970年3月中,我抛夫别子,孤身一人去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干校报到,军宣队安排我暂栖文学所连队。我剖腹产后体虚多病,有好心人代为说项,把我从工地转到老弱病残组。我就此因祸得福,认识了钱锺书先生。当时,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盖宿舍,和泥的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