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香——孝子、贤臣、清官
东汉孝子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传为佳话。其实黄香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孝子,而且是一个博学多能的才子,精勤谋政的贤臣,更值得称道的,他还是一个廉洁从政,爱民惜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一、天下无双的国士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黄香出生在江夏安陆(今云梦)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其父黄况是西汉宣帝时丞相黄......
-
〓 人物·翘楚·李刚田:豪华落尽见真淳
李刚田,1946年3月生,河南洛阳人,号仓叟。多次被聘为全国重要书法篆刻活动的评审委员,书法篆刻作品及论文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的专业活动并获多种奖项,出版专业著作30余种。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
-
〓 朱成山23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守灵
本报南京8月29日电(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许佳佳)撰写涉及中日关系的文章、接受国内外媒体的专访……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朱成山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他23年为30万遇难同胞守灵,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国际名馆,并推动地方悼念升格为国家公祭,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6部......
-
〓 周正逵:完整的语文人
厚厚的《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一书摆在人们眼前,上面印有“周正逵著”。 “周先生编的教科书,是很有个性的,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教材的多样化的出现,周先生是一个领路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说。语文界对周正逵的熟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套分编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问世开始的。 人们大都......
-
〓 我与章开沅先生的会议因缘
章开沅首次与台湾学者正面交锋 与章开沅教授结缘,乃起于会议。而后三十多年来见面最多的地方,应该也是会议的场合,从美洲、欧洲、亚洲,以迄港、台、武汉。从会议中发展情谊,在学术上后续也有联系。也蒙章先生不嫌弃后辈,让我有不少请益与共襄盛举的机缘。 这一系列会议的交谊,就某个观点来说,其实也与海峡两岸的学术互动颇......
-
〓 姚奠中先生生平
姚奠中,原名豫泰。山西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名誉主委;兼任中国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先生为当代鸿儒,德艺弘通,集学者、诗人、......
-
〓 胡适与周作人的“诗生活”——摘自《民国笑忘书》
胡适与周作人的交谊,始于“五·四”运动,终于“七·七”事变。在此期间,两人诗文往还,留下许多诗篇,“诗生活”可谓鲜活生动,至今读来还意趣盎然。1917年初,在家乡绍兴教书的周作人,首先从其兄鲁迅寄来的《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等文,对其中“今日当以白话文为正宗”的主张大为赞许。4月间,周作人到北京......
-
〓 走近文艺家·吴为山:为历史塑像 为时代铸魂
他是一位卓越的雕塑艺术家,用一双温厚的双手塑出一个个有温度的灵魂,并以自己的雕塑作品为纽带,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完成一尊雕塑作品,是求艺,更是问道。他说:“在我老去的时候,回望我的人生,再看看堆积成山的雕塑,那就是我的生命轨迹,是我的自塑像。” 他是一座山。积土为山,风雨兴焉。几十年在艺术领域的创作,早......
-
〓 孙犁读书的“秘诀”
孙犁“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爱书、读书、买书、藏书、包书、写书,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特别爱好书,书就成了生死与共之物”。读书,是需要心境的。“一人在室。高烛并肩,庭院无声,挂钟声朗,伏案修书,任其遐想”,这样神仙般的日子,孙犁享受过。“院中儿童追逐投掷,时有外出流氓,手摇大弹弓,......
-
〓 一曲微茫度此生——摘自《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张充和、张宗和姐弟早年留影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三百余封书信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张家十个姐弟,个个有才,流落四方,命运各有差异,但始终有一个家......
-
〓 大师的花木情缘
梅花蝴蝶 齐白石作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栽满梅花,他将画室取名为“百梅书屋”。齐白石很喜欢画梅花,但他很少像一般文人画家那样,以梅花寓意冷艳高洁、孤清傲寒。其画梅诗曰:“齿摇不识孤山月,每对梅花汗满颜。”意思说,他到老也和隐于孤山号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不同。齐白石年轻时曾典租过一个祠堂,房屋周围种满了梅树,他称......
-
〓 走近文艺家·齐·宝力高:真正的演奏家能把音符送到观众神经里
77岁的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拉马头琴,并创下多个“第一”: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蒙汉双语马头琴演奏法的书籍、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创作了马头琴史上第一首齐奏曲目《鄂尔多斯高原》,第一个把马头琴演奏从草原带进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他说,只会拉琴的是琴匠,真正的艺术家能用音乐传递思想。眼前这位77岁的蒙古族老......
-
〓 我眼中的名人·章红艳:一弦一曲总关情
谌强/摄 父亲在家中的屋顶上垂下一段绳子拴起他的琵琶那一年,章红艳才七岁。那是一个阴沉的年代,共和国已经在深重的灾难中蹒跚着走过了将近十年的迷乱时光,让人几乎看不到希望。章红艳的父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手中的这把琵琶上。 章红艳的故乡浙江嵊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长岁月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越剧的故乡。她......
-
〓 学人小传: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出生,1968年去世,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等,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
〓 六十岁的学术飞跃——徐通锵与“字本位”理论
徐通锵先生的学术飞跃,是在60岁之后完成的。60岁之前,他已经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60岁之后,他有了“字本位”理论。虽然60岁之后的徐通锵“推翻”了60岁之前的徐通锵,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建立一套基于汉语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在世界语言学界发出中国声音。保守又开放的先生 1931年,徐通锵生于浙江宁海一个小......
-
〓 他将《红楼梦》带进西语世界
——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原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赵振江 【新闻人物】 1995年9月,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时节。 这段时间,可以看到一个身穿短袖圆领衫、年过半百的老师,骑着平板三轮车,来回穿梭在暑气尚未消退的美丽校园,帮着西语系新生拉行李。一些新生看见了还招呼他:“哎,老师傅,帮我们也拉一车!” 当......
-
〓 我眼中的名人·顾彬:爱上中国文化的德国诗人
顾彬今年七十岁了。他的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而他却“每天骑单车,每周踢足球”,又性嗜登攀,所以至今身体倍儿棒。前些天,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似一般学者“晚年惟好静”,刚下飞机,他便背上小书包,马不停蹄地爬山去了。这样的秉性,在忙着整理国故的老先生队伍里,确是罕见。作为享誉学术圈的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甚至......
-
〓 翰墨往事:慈禧的油画像
1904年送往美国圣路易世界博览会陈列的慈禧画像,至今仍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内。 1904年6月19日下午,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正在参加第12届世博会的大清皇室特使团会同圣路易斯美术馆馆长以及美国艺术委员会的几位成员,正在恭候来自中国的慈禧太后油画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最高统治者的油画,而且是由一位美国女画家在......
-
〓 祖冲之“大明历”开辟历法新纪元 曾被批“大逆不道”
连环画《祖冲之》中的“水碓磨”指南车祖冲之像在古代,科学家并不太受重视,而祖冲之是少有的、以科学贡献在正史中有传记的一位。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的他,不仅是早于欧洲千余年推算出7位小数圆周率的数学家,还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师呢。而他的一系列成就,也要归功于南北朝时南京城的空前繁荣。他是数学家︱︱第一个把圆周率推到小数......
-
〓 走近文艺家·全山石:我要继续做美育教育的“铺路石”
年过九旬的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著名艺术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油画的引路人、“油画发源于西方,复兴于东方”的筑梦人、无数杰出艺术家成长的“铺路石”。他一直致力于探索油画本体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力求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他倾力打造艺术中心,搭建公众艺术教育平台,用优秀作品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好画。 2021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