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让之下,是光明还是黑暗?
“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尚书·虞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三篇歌颂尧舜禹之德,并较为详细记载了尧传舜、舜传禹之事,其后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又进一步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更是将“天下为公”,即禅让一事,视作“大道之行”下的产物,并认为禅让标准应为“选贤与能......
-
〓 于文秀: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
有学者指出,当前,有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化,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话语,道出了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频频出现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误入歧途的例子,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单向度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自律的教育,......
-
〓 学科走向:深究中国科技史的应用价值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受中医历史文献的启发,而中医学史正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分支。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史的应用价值。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深刻认识......
-
〓 国学网给予我新生的力量
自从偶然邂逅了国学网之后,我就再也离不开这个“文化的宝库”,每天除了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在国学网学习国学,每天都感到很充实,同事们看我像是换了个人,每天都充满自信,走路风风火火,有时还哼着小曲,都疑惑不解。其实这是国学网给与我的精神力量。这是在知识上获得满足的一种愉悦,这是在做人上明确荣辱的一种自得。国学网让肤浅的我充......
-
〓 文艺观与历史观丛谈:叙述与历史
叙述是一种主观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迥异,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文艺是用生动的存在悄然改变人们的观念,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角度,文艺的影响应该更大,因而文艺对于历史的叙述应该保持审慎态度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于这场战争历史细节的叙述,无论是“量”还是“质”,都远远不能与八年的艰难时空相匹配。我们既......
-
〓 干部谈读书:在悦读中“转型升级”
领导干部的阅读既具有私人性,也具有某种公共性联系群众、参加会议、送往迎来……对基层干部来说,阅读有时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反过来讲,如果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一种责任,那么就像古人讲的,“枕上、马上、厕上”,无处不可读;晨起、午休、晚睡,时时有收获。今年春节,去延安梁家河参观学习,得知习近平同志当年插队来时,带的最贵重......
-
〓 张恩华:怀缅夏志清先生
夏志清先生90华诞合影,右一为作者 去岁11月11日,收到夏师母王洞女士的电子邮件,说夏先生最近身体欠佳,住院治疗后在疗养院康复。我看到他两个月前在美国中文网的访谈视频,观点犀利,妙语连珠,一如往昔,觉得夏先生会和两年前生病住院一样,慢慢恢复到昔日的精神矍铄、神智清明。尽管如此想,我还是马上给师母回信说待12月初......
-
〓 见仁见智:图书不应成为奢侈品
图书界近日刮起一股“贵族化”旋风,一批制作极其豪华的精装书,定价动辄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元,而且拒绝推出平装本。以往人人买而读之的图书,如今竟也成了奢侈品,这无疑会加剧纸质图书的读者危机,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忧虑。 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在当今网络时代,电子阅读大有取代纸质阅读的趋势......
-
〓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CFP 认知自我,寻找自我,定位自我,并不仅仅是青少年所需要做的事,每一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阅读,正是为人类指出了这样一条通向自我的路径。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据说这是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自题书房的对联。 有人问拉美文豪博尔赫斯,你想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博尔赫斯说......
-
〓 文化评析:高考一时,知识无涯
6月7日,全国再一次进入高考时刻。一般在这几天里,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帮助学生们的好人好事,老师、网友对各省作文题的点评、仿作,名人们讲述当年的高考记忆,连准考证丢失的假消息都会年复一年地出现……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不仅是考生,整个社会都进入高考模式,有人提供支持,有人围观热闹,有人追忆情怀,有人对高考改革提出种种可能。高......
-
〓 文化评析:求学四“道”
求学问道本身是门学问,要掌握其中的方法,绝非易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才能悟出点“道”来。总结起来:就是勤读书、多实践、少浮躁、善执着。 做学问要勤读经典的“有字书”。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得住时间、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东西。读经典是做学问的正途,看似走“弓背”路,实际上是走“弓......
-
〓 代表委员手记:“文化小康”呼唤文化管理人才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这块土地上精彩不断。一切都在坚定而平稳地进步,一步步走近几代人共盼的“全面小康”。 2015年是个令人更为期待的年份。于我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一个问题:如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真正实现“文化小康”,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更好地享受文化、舒展精神?求解这个问题,涉及面极广,答案很多......
-
〓 辣评:报刊亭光“拆”可不行
日前,桂林市七星区城管部门突然将辖区内多个报刊亭拆除,其中许多书报还未来得及出售。城管部门回应,拆除报刊亭是违建亭棚清理整治行动的一部分。此举引起了各方面关注。如果报刊亭、小门脸书店等,真涉及违章建设、违章占道、占压盲道、影响交通、无证及超范围经营等问题,那即便他们“为市民服务”的招牌打得再大,也应该整改。这毕竟违背了......
-
〓 教授就该给本科生上课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特别想重温一段国学大师陈寅恪讲学魅力的历史。1926年,年仅36岁的陈寅恪登上清华的课堂。陈寅恪上课时能把无聊的课程讲得极为有趣,他上课时,不光学生兴致盎然,就连朱自清、吴宓、冯友兰等名教授都来听讲。当着那么多的大学者,陈寅恪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
-
〓 国学网要走“大国学”的发展道路
我是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从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以后,一不赌,二不舞,闲暇无聊,免不得把原先所新买但来不及详览的一些国学典籍翻找出来,含英咀华,细细品读。一晃好些年过去了,基本上没有间断。可是,像我这样的国学发烧友,在此之前,竟然不知道有国学网的存在,只是在2012年6月2日晚上上网时,点击“知识”的窗口,才发现“新......
-
〓 小知识:庙会
庙会,又叫“庙市”或“节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看作国家大事。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
-
〓 杀鸡儆猴
从前一个耍猴人对付一只不听话的猴子,就猴子身边杀了一只公鸡,猴子吓坏了,从此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古代的历史上,“杀鸡骇猴”式的故事非常多。比如: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命他们带兵攻打晋、燕联军。田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田......
-
〓 中国式英语教育引发社会热议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张云龙 王笛)政协委员张树华最近在全国政协会议一次讨论中指出,中国在学校教育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过度重视”英语的做法,正令这个国家30多年前兴起的“英语热”陷入一种“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这番言论一时间引发热议。目前,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也是大学必修课。同时,英语也是研究......
-
〓 漫谈教育·秦春华:何谓好大学
CFP 世界上有许多大学,但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好大学的并不多。在美国,对一所大学的最高评价,是说它是一所好大学。好在哪里呢?首先,学生愿意去。一所学校申请的学生越多,说明它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因此,许多大学把录取率——被录取学生占申请学生的比例——视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准。其次,教授喜欢去。世界上的顶尖高手......
-
〓 文化评析:对汉字的变化,不必杞人忧天
从甲骨文到当下的汉字,汉字形体的变化鲜活体现了汉字发展的与时俱进,只要顺应形势妥善处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近期,央视一档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获得了高收视率,激发了全民书写汉字的热情,还让大家对收录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汉字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同样赢得了不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