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词之海一苇杭之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的2016,或者用一个词来描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过去的一年留给你的印象,你会选择哪一个?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主办的“汉语盘点2016”给出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答案。规矩的“规”当选年度国内汉字,“小目标”当选为年度国内词汇。而“变”和“一带一路”则当选年度国际字和词。没......
-
〓 家风家教大家谈:优良传统通过家风代代延续
二战前,欧洲学者曾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 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汉字“孝”的形义,不仅是“子”承“老”,而且是“老”传“子”。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 中华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百......
-
〓 图腾崇拜里琴的神圣光环——《七弦味道》(二)
那些远离现实社会的人们,精神文化的血缘里受到某种自己“看不见的手”的掣肘,一种莫名的恐惧与渴望促使他们反观母体,去寻找自己之所出的文化之根。而图腾就演变成了这样的一个角色。早在20万年以前,早期的智人那里便已经有了氏族的标志,图腾崇拜应该是第一阶段,是最早的史前宗教。“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神秘,“风火雷电、山崩地裂”......
-
〓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获奖感言·赵生群:古籍整理是含金量极高的研究工作
昨天晚上我了解到《史记》修订本出版三年多来,已经先后发行85000多部,作为修订主持人我倍感欣慰。同时,作为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圈内人,我又深怀隐忧,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古籍整理工作的定位亟待明确。当下社会上对于古籍整理工作还存在诸多误解,需要加以澄清。有人认为古籍整理工作很简单,不过是校对文字、标点、翻译,初通古......
-
〓 书法高等教育要跨出“象牙塔”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沈括《梦溪笔谈》指出:“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足见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当下书法再现热潮,书法高等教育也迎来可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伴随各高校竞相开办书法教育专业,规模急剧扩张,却与书法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发生脱节甚至冲突。纯理论、伪理论以......
-
〓 吴学书:做山村教师“活得值”
我的家乡地处湖北省武穴市太平山区,有“一尖二尖、伸手摸天”之称,交通不便、经济贫困。从小我就目睹了父老乡亲目不识丁的痛苦:村里找不到一个记工员,无人能担任会计,只能到外地请老师……因此,长大后当一名山村教师,用知识唤醒沉睡的山乡,是我的梦想。高中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在家乡山村小学当上了“孩子王”。任教36年,我先后3次......
-
〓 几首思乡诗的继承和创新
——古典诗文比较之一
思乡,是中国古代诗人反复咏歌的一个主题,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美华章。稍有一点一中文学常识的人,谁不知道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及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但就像一些伟大的创造发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一样,这些精美的思乡诗之间也有着延续和拓展、继承和创新。这种关系,在上面三首思乡名篇中表现得......
-
〓 人才史话:荐贤为何这么难
陆逊像 “火烧连营”是三国时期著名战役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这场战役的全局,史称夷陵之战,蜀吴双方投入兵力达十万之众,其规模和意义仅次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指挥这场战役的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名叫陆逊。他之所以能走上这场战役的指挥台,东吴名臣阚泽功不可没。 公元221年7月,称帝不久的刘备复仇心切......
-
〓 浓浓书香今可寻
如果一家书店可以住宿,是不是可以称之为24小时书店?近日,全国9座城市的10家实体书店,与国内某短租公司合作,开始探索关于住宿新形式的文化体验。到了六朝古都南京,你可以在古城墙肚子里的书房安营扎寨;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泉州,你可以在古建筑群落中的风雅颂书局休息;到了风景如画的扬州,你可以在皮市街的古琴房中小憩。总......
-
〓 寇克让:我的书法笔趣
《老子》四十八章(书法) 寇克让 笔的形状太了不起,巧妙地利用了动物毛有锋芒的特点;圆,也是众多毫毛能够轻易积聚的最简单的形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笔的原理堪称文房四宝当中最简单的一个。但就这样将些动物毫毛一束,千变万化便产生了,手段简单却无往不适。远古先民的这个发明堪称伟大,泽被后世五千年,其形不改。 我......
-
〓 古典诗歌的旧与新
古典诗歌发展到今天,从《诗经》算起,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即便是唐以后历代文人奉为圭臬的诗体——格律诗(近体诗),也历经一千四百年的风雨了。然而,今人为古诗,仍寻此旧式,除换用几个新词语外,几无新意。殊不知“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诗亦如此:唐诗与宋诗大异,降而为元明,为明清,以至民国,诗随代而异。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古诗的影......
-
〓 金台论道·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⑧:移风易俗应软硬结合
据报道,现在一些农村地区流行“天价彩礼”,不少农民为了娶媳妇而负债累累,甚至重新返贫。很多农村青年哀叹“娶不起媳妇”“结不起婚”。为此,河南等地政府出台“指导标准”,规定彩礼总数不准超过6万元。但社会舆论对政府为红白喜事划定价格标准,产生了不小的争议。反对者认为婚丧嫁娶是老百姓的私事,人情往来,愿打愿挨,民间风俗,无涉......
-
〓 随笔:跟风买书与营销异化
CFP 近见网上一位书店营业员撰文,说现在常有这样的顾客:某明星微博上说看了哪本书,很快就有粉丝跟着来买。有人连莫言名字都不知道,只说:“听人讲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了,要一本这个人的书。”更常见先问近来什么书畅销,众人买,他也买。这是典型的跟风买书。 肯花钱去买书,总是正当事。如果是跟热门好书之风去买,那更不......
-
〓 小明看两会:感受“文化”热度
今年两会,“文化”成了高频词汇,多位代表委员就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文化走出去等发表看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高度评价《中国诗词大会》,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应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融汇到教材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说,引导青少年亲近传统文化需要循循善诱,使其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中国书法家协会......
-
〓 郭万超:巧用产业,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不仅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遗物,而且是对当代中国文化构建具有巨大精神价值的宝贵资源;它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因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是口号,而是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方式。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发掘其深沉的精神底蕴。比如,长城作为世界遗产,是世......
-
〓 名家看两会·牟钟鉴:中华文化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了百余年西方文化冲击后,迎来了复苏的春天,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扬弃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升华,如凤凰涅槃,浴火再生,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更新与昌盛,必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
-
〓 文化评析:读懂“学前第一课”里的情怀与期待
7月,各大高校相继进入发放录取通知书的环节,每年发放录取通知书,都有不少学校动点“小心思”,于细节里露真情、表理念,今年也不例外。近日,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周华瑞收到了清华大学寄出的首封录取通知书,但让他意外的是,随录取通知书一起收到的,还有《瓦尔登湖》这本书。清华大学邱勇校长为新生挑书送书,这并不是第一次。......
-
〓 录取通知书附赠名著,这个好
清华大学首批录取通知书7月16日送达“准新生”手里,随通知书一起寄到的还有校长邱勇送出的礼物——《平凡的世界》。(据7月17日《京华时报》报道) 眼下正值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清华大学首批录取通知书附赠名著《平凡的世界》,既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又散发浓浓的书香味,令人温馨和感动。 小小录取通知书承载着......
-
〓 雅意生活:玩荷
荷花,古时称芙蕖,是夏季的佳品娇花。它从初夏开始,一直生长至秋季。一般的花卉,人们赏玩,都只在它开花那些天,可荷花却不同,自它从水下露出芽尖开始,人们就可赏玩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曰:“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荷花)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
-
〓 开春两件事:种树与读书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要做的事很多,有两件是不可少的:一件是种树,另一件是读书。春季的节日也不少,有两个节日不要忘记:一是植树节,二是读书日。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一天也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先生生前重视林业。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把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旨在鼓励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