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忠实:记忆抒雁
春节期间难免懈怠慵惰,正月初五早晨又比往常起床晚了。待坐下来打开手机,便看到北京一位文学朋友发来的短信,告知雷抒雁在当日一时三十一分去世的噩耗,我失声呼出一声“抒雁啊……”顿然陷入一种意料不及的重创后的失语状态,脑子里一片空白。 随后就有一位熟悉的记者打电话来询问我对抒雁去世的感想,我脱口而出:“一个伟大......
-
〓 文化评析:文创产品如何打造现象级IP
萌逗的李白来了。近日,一组名为“唐朝那些人和事”的微信表情包在网上走红,逗趣轻松,备受追捧。这组表情包是由法国设计师美珊创作的,一共16个,主人公分别是“李小白”和“唐萝莉”。这组虚拟形象既丰富了社交软件的图画语言,又传递了大唐丝路文化。轻思维、巧传播,文创产品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转变为吸粉无数的寻常物件。这种轻松而......
-
〓 社会时空:草香
在丈八路办完事,沿着唐延路漫步,赏看周围的景致。初夏的长安干爽晴朗,没有南方的阴暗潮湿味,开放式绿地上的野草疯着长,一天一个模样。园丁用刈草机割草,轰鸣声甫停,一股浓厚的腥味飘来——不是汽油味,不是农药味,也不是游客身上散发的香水味,更不是驱虫的花露水味,而是野草本真的味道。 草的味道本来很微弱,一般是嗅......
-
〓 超然自适之苏轼——评苏轼之《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小令作于元丰五年苏轼贬谪黄州时。“道中遇雨”本是寻常小事,苏轼却因景生情、由小见大,借此抒发了自己面......
-
〓 天灾与“洪武之治”
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明史·食货志》)。清康熙帝曾嘉其“治隆唐宋”,后人誉之为“洪武之治”。事实上,明洪武时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天灾频发,民生多艰。但也正因为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宵旰图治,以安生民”......
-
〓 时令漫谈:春来说杏
杏树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甲骨文中就有“杏”字。《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的记载;《礼记》记载可食用的1000多种果实中,也有杏;《齐民要术》中不仅记载了杏树的栽培,还有“杏可为油”,“杏子仁可为粥”的记述。 与“杏”有关的地名也很多。据说以“杏花村”为名的地方,全国有几十个。杜牧的“借......
-
〓 心灵有约:樱桃之美
朱樱春就,所以,樱桃是最早成熟的果实。 我喜欢“朱樱”这个称谓。“拨醅争绿醑,卧酪待朱樱”,这是刘禹锡的诗句。“醅”是未滤糟的酒,“拨醅”就是去糟,滤去糟,就变成了美酒绿醑,“醑”即为美酒。“卧酪”则是发酵成的牛羊乳,即今天的酸奶。唐朝人很迷恋于享受。 李时珍这样解释“樱桃”这个名称:“其颗如璎珠,......
-
〓 陈众议;中文与想象力
近来有一股思潮甚嚣尘上,其核心在于认为中文(一曰方块汉字)像一个猪圈,圈住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这种谬论虽不新鲜,然沉渣泛起大有因由。 先说它如何不新。本人愚钝,记性也不算好,但多少读过些书,且对有关论调有点印象。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其间或其后就有人宣扬过废黜中文。其中钱玄同先生是这样说的,中国欲得新生......
-
〓 声名须后定
清代诗人、诗评家方世举《春及堂诗》有《沈归愚宗伯方选今诗,闻以余入,放言有作,寄而止之》,其中有句云:“天下声名须后定,故人嗜好恐阿私。”沈归愚即沈德潜,著名诗人、诗选家。“方选”即将要选或刚开始选。方世举、沈德潜不但均以诗名世,而且年龄相仿,素有交往,所以方诗有“故人”之说。既为老朋友,便难免“阿私”,而劝沈......
-
〓 常德柳叶湖诗墙的启示
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它不如办一台歌舞那样轰动;也不如上一个项目立见政绩。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会潜移默化,长久地辐射能量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诗歌是最集中表现人的情绪,并通过意境和韵律给人以美感的,实际上它已经包涵了绘画和音乐。如果说文学是“人学”,诗就是“人学”中的情感学、灵魂学和审美学。哲人说,是艺术这双慈......
-
〓 古风今谈:诗才未必关迟速
李白诗意图 谢志高/绘(中国嘉德供图) 诗才,人各不等,作诗有来得快的,挥毫落纸珠玑,也有慢慢悠着的,十天半月不成。这就跟赛跑一样,可以鸣枪吹哨同时起跑,极少有最后众人齐步到达的。然而,诗论工拙高低,应该不关迟速。慢工未必都出细活儿,快手未必都没绝活儿。 诗才,人各不等,作诗有来得快的,挥毫落纸珠玑,也有慢......
-
〓 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不过,依据这种更替来评判孰优孰劣恐怕不合适。比如,言及书信,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大家经常还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远离了书信,似乎总觉......
-
〓 文学经典阅读调查: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大学生离文学经典有多远?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发出如此喟叹。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尽管浅阅读、碎片阅读的争论不曾休止,但这一社会隐忧似乎也并无缓解之势。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只不过以白纸黑字的调查数据,再次证实了经典阅读存在的忧虑。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相信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分......
-
〓 毕业季赠言·南开王利华:转识成智知行合一
按照惯例,我首先要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表示热烈祝贺!同时祝贺各位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博士后”们!但此刻我更想表达的,是对同学们的感谢!我一向认为:博士生不只是学生,也是我们的学术对话者和工作伙伴。导师多吃了几担米,多走过几座桥,学术经验多一点,给过同学一些指点,但基于三点理由我必须特别感谢同学们:一是你......
-
〓 文艺观察: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漫画 徐鹏飞上古神话要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主创者需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影片《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上古神话典籍。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
-
〓 品味古籍: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
美国著名汉学家高居翰在其《图说中国绘画史》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书画艺术以宋代为分水岭。宋以前,书画家极力推崇逼真,“直逼古人”为上,“如临其境”为美,至于宋,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臻于成熟。自宋以后,书画艺术家另辟蹊径,以表现自我为上,手法上则表现为我写我心,舍形而悦影,轻像而重意,不再受中古时代的圭臬所左右,绘画走得......
-
〓 文化评析:保护方言的文化慰藉
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记录方言,最大限度地彰显了方言的文化属性,可以说抓住了语言作为生活方式的真谛。 两位热爱汉语的美国人,一位叫柯祎蓝,一位叫司圆直,出于“离家很远的人,突然听到家乡的声音,感觉是很温馨的”的想法,经过数年筹备创办的“乡音苑”网站于今年4月正式上线,以便“让处在不同地方的中国人能够听到各种方言......
-
〓 为叶适“事学”正名
对于叶适学术思想的特质,人们通常将其归结为“功利之学”。这一看法,源自朱熹对永嘉学派的批评。他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则专事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朱子语类》卷123)朱熹实际上把南宋时期的学术类型分为三种:一种是以他自己为代表的朱学,另一种是以陆......
-
〓 珍视笔下千钧力
文字当是有力量的,正所谓笔下千钧。如学者张中行所说,“我主张多读书,读的书多了,脑子里装着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钞票是看不起的。”这一点,从刚正不阿的文天祥身上可以得到印证。文天祥善养浩然之气,当他慷慨就义之后,人们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
〓 尧舜及其族群考论——读中国远古史札记
内容提要:本文是作者研读中国远古史的札记,通过考察尧舜及其族群的源流,将商汤革命以前的中国历史贯串起来,从中探索中国文化的规律。论文破解了濮阳西水坡蚌图、临汝鹳鱼石斧图和东北考古之谜,弄清了所谓五帝的本来面貌,并用八卦讲解了舜的一生。一、濮阳之战1987年5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的遗存,之后出土了三组用蚌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