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美禄:一句诗的嗣响
文章乃不朽之盛事,而以一句残诗嗣响不绝,声名自传于后者,北宋平民诗人潘大临可谓绝无仅有。惠洪《冷斋夜话》中说:“黄州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
-
〓 悦读:守得安静,才有精进
91岁的叶嘉莹女士曾表示:她喜欢多些安静的时间,多读些好书,多些静思,多些与先哲的神交。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更是了得,她和钱钟书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动静等观”。人的生命与动密不可分,生活中要有动态......
-
〓 如何守护乡愁
北京旧城内有许多“海”。在这些从元代就以“海”为名的水域中,什刹海的神韵被形容为“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其周边一带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是,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这里也面临着人口过于集中、建筑陈旧危险、公共服务缺失、生活环境恶劣的难题。近年来,北京西城区政......
-
〓 周笃文:宋诗中的“中国梦”
700多年以前,在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的杭州,在元兵压境、危亡在即的时候,爱国诗人郑思肖写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曰:力不胜于胆,逢人双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这是诗中最早提到“中国梦”的记录。诗写得很悲怆。大意是说,在这无力挽救亡国命运的时候,只有垂泪......
-
〓 恒慕义与《古史辨》
“古史辨运动”导源于1920年胡适与顾颉刚关于整理历代辨伪著作的往返通信,最初公开发表的文字是1923年顾颉刚与钱玄同在《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上的一系列有关古史的讨论。此后刘掞藜、胡堇人、丁文江、柳诒徵、魏建功、容庚等纷纷加入了讨论,有关文本后于1926年由顾颉刚编辑为《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出版后立刻在学......
-
〓 人民时评: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
“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就在于把抢盐的队伍缩到无限短,把看展的队伍扩到无限长”“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十九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各地的博物馆或免费开放,或举行活动,为公众生活注入了新活力。“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当年,康有为将建设博物馆当作变革要务,或许并没有想到,100多年后的今天,博物馆已成为普通百......
-
〓 环球走笔:悠然见牛津
初到牛津,已是仲夏。凉风习习,阴雨绵绵,路人皆穿夹克,或超薄羽绒服。这一点,让笔者这个来自北京的不速之客有点惊叹:此地实乃避暑胜地啊。不日,天终于放晴,虽是夏日却毫无暑气。街上也日渐熙攘,游人如织,更有中国面孔的团队随处可见。牛津,是一座大学城,诚如车站的城市标识所言:牛津是知识和文化之城。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坐落于这......
-
〓 随笔:“书虫”父亲二三事
父亲今年已届72岁高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 父亲有一个令人费解的习惯——“读”书。只要手中有书,必定旁若无人,口随眼动,振振有声,抑扬顿挫。时常,还能听到他长时间“读”书而出现停顿吞咽的声音。看他戴着黑框老花镜,一字一句从口中读出,那种痴痴的样子,我极为不解。有时候忍不住在父亲“......
-
〓 《论语》绎义·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颜渊》篇共计二十四章,主旨是孔子通过与弟子以及鲁国统治者的问答,扼要揭示“仁”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系统阐说基于以仁为本的为政理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崇尚“仁”德的基本立场和提倡“德政”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看来,尚“仁”是推行“德政”的基本前提。宅心仁厚,才会之所进退,懂得收敛;谦和包容,才会为政得体,民胞物与。否则,......
-
〓 杨雪:印刷术的全球史
印刷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与胶卷、报纸、电视、零售业一起归并为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统行业。如果我们从古登堡时代的铅活字算起,“铅与火”统治印刷达600余年;而自上世纪70年代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到照相排字机上,“光与电”取代“铅与火”大概也就是维持了30年,现在,显然印刷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
-
〓 风情万千老年历
1914年,一家名为“白礼氏”的洋烛公司发布了八仙过海主题的年历,是为了推广公司的产品。公司和公司委托的画家可能都没有想到,这幅年历画在一百年以后会和其他前后年代的类似年历画一起,作为现代中国早期广告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广告博物馆展出。这幅画中有一条船载着传说里的八仙,从波浪荡漾的水中,驶向河岸。岸上有人群正在注视着他们......
-
〓 文化专论:文化泛漫化及其民生取向
文化泛漫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随意浏览电视节目,就能看到追风、扎堆的种种“文化”:有“星光大道”的选秀文化,有“非诚勿扰”的相亲文化,有“开心辞典”的益智文化,有“一槌定音”的理财文化;还有抖落家藏的鉴宝文化、结伴驴友的酷游文化、解析病理的养生文化、“鸡汤”经典的“开讲”文化……面对这种种“文化”,不少文化人......
-
〓 诗说节气: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古时,这一天皇帝要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馄饨等民间风俗。诚如《清嘉录》里引用一首拜冬诗所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
-
〓 金台随感:为了青年的中国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赞美一下青年。然而每当我想开口时,却又总觉得词穷——当然,毕竟祖先们已将一个“青”字慷慨赠予了蓬勃正当年的年轻人们。“青”,俯瞰青草茵茵,仰视青天万里,遇“水”则至“清”,动“心”则至“情”。千般释义万般变化总是有着美好的意蕴,即便汉字之多浩如烟海,也难有出其右者。先人珠玉在前,我......
-
〓 观点与事实: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前不久,从意大利罗马传来消息——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按佛教习俗,把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于佛像前。汉代以后,茉莉花传入福州,至今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1000......
-
〓 代表委员手记·王涛:把“新华字典”作为国家文化品牌予以保护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和举例为特点的普及性小型汉语工具书,至今已连续出版11个版本,总计销量约6亿册,成为当代中国获得世界声誉的著名工具书。同时,《新华字典》也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具有文化标准价值的工具书。《新华字典》的编纂者和出版者投入了大量心血,适时修订维护,将《新华字典》打造成了零差......
-
〓 高校教师考评既要“看过去”也要“观未来”
高校教师考评,是规范师资管理、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考评方法,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不合理的考评方法,则会起到负向鼓励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高校教师考评?怎样才能达到科学化、合理化与人性化?这些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正在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看看奖惩性考评。......
-
〓 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有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等。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
-
〓 马知遥:别让非遗受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行十余年来,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但怪现象也屡见不鲜。遍及大小城市的“算命先生”竟也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民间庙会和广场文化中,甚至有的地方还专门划出地盘给他们摆摊设点。 有一些受到保护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根本就没有按照“非遗法”的相关规定实施自己的责任和义......
-
〓 文化评析:以“互联网+”助推全民阅读
今年全国两会,“全民阅读”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表述上也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变为了“大力推动”。诚如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卢云辉所言,“全民阅读由‘倡导’到‘大力推动’,表明政府对全民阅读越来越重视,也表明已开展10余年的全民阅读活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深入学习宣传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