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绕床弄青梅”的“床”
据笔者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床前明月光”的“床”的解释近30篇,大部分是说“床”不是流行解释的“睡床”而是“井栏”,或曰“井床”,总之不是睡觉用的“床”,而是与“井”有关的“床”。对此,笔者表示同意。但让人不解的是,有不少人顺便把李白的《长干行》中的“绕床弄青梅”的“床”也解为“井床”(或井栏),笔者认为是胶......
-
〓 一书一世界
清朝咸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所做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书目编辑。一天,咸丰皇帝问他:“你闲暇时用什么消磨时间呀?”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古代的帝王皇子们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每天无所事事,摆弄风月消遣。他们一天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凌晨便要起来练武功,之后到......
-
〓 凭栏处:延揽大学者更应扶植小人物
许多大学重视引进著名学者,而相对轻视培养青年教师,这种只顾“摘果”却不愿“栽树”的做法,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大学者是由小人物成长起来,既要延揽大学者,更要扶植小人物,功成不必在我,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有此胸襟。学术群星灿烂,固然可喜,新星持续涌现,更让人心安。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挖人”之风盛行,甚至有的......
-
〓 关于孔子“和而不同”的再思考
笔者发表了小文《“和而不同”辨析》(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5日第7版)之后,引发了一些读者的兴趣及讨论,这里就相关问题略作进一步说明与阐发,不当之处尚请批评指正。一、“和而不同”的“和”与“和实生物”的“和”不是一回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
-
〓 点将台·老鲍谭古:道德强迫症
子游是孔门十哲之一,他说的话,在《论语》里有六条。这些话颇显贤哲气象,不愧四科十哲之列。比如《论语·里仁》记子游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其意是,事奉君主如果过分烦琐,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过于烦琐,反而会被疏远。 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曾子的每日反省。但,忠是要有分寸的。不能适可而止的......
-
〓 纵情田园做“农夫”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才子,是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等作品。他享年82岁,是古代文人中的寿星。他处世积极,说自己“八十不知老”,晚年更讲究闲情逸致,洒脱乐观的性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其养生秘笈值得后人学习。袁枚喜欢养兰花,而养兰花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他辞官以后,在南......
-
〓 微言大义说红娘
《莺莺传》中的红娘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什么分量,从小说开头到结尾仅出现7次,而且仅限于崔、张相会。元稹仅仅把她当一个普通的婢女,只是在用到她时才被提起的小角色。穿针引线的“小人物”红娘是一个婢女。《莺莺传》载:“崔之婢曰红娘。”在唐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男性常常以玩弄的态度对待女性。而婢女在女性中的地位又是最低,她们不但要......
-
〓 彭林:怎样读《周礼》
《周礼》旧题《周官》,全书完整记载理想中的王朝职官制度,结构体大思精,内容宏纤毕贯,读罢每每令人浩叹。但此书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问题,却是聚讼不决、莫衷一是的著名学术公案,至今不能定于一说,堪称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部奇书。 一、发现与阙佚汉惠帝时,政府宣布废除秦朝的挟书之律,广开献书之路。《汉书·景十三王传》说,河间......
-
〓 德行天下孝暖人间——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立德修身乃处世立业之本。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给广大青年提出了崇德修身的明确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良道德传统,其中孝道作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中的核心理念......
-
〓 蟋蟀与文学
古时,蟋蟀亦称促织,曾与我们的祖辈有着千余年的悲欢交往。南朝诗人谢朓的《秋夜》诗,首句就是:“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意说秋天来了,天气一日凉似一日,蟋蟀鸣叫之日,正是赶快织布,缝制寒衣的时候。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说得就更明白:“布谷布谷能劝耕,促织促织能促织。” 蟋蟀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据......
-
〓 夏至:唱起夏九九开镰收新麦
夏至是个天文类节气。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前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毒虫迅速滋长蔓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夏至期间的民俗活动,更多是与丰收、气候有关。求雨止雨,皆为庄稼丰收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
-
〓 民俗雅绎:我们的龙舟
端午节快到了,龙舟鼓咚咚地响了,大人小孩的心怦怦地跳了。 我们的龙舟,是指我娘家浙江乐清柳市一带的龙舟:雕刻得非常精致的龙头龙尾,彩绘得五彩斑斓的龙身龙鳞;36个座位36把短桨,头尾各配长艄一把,还有司锣、司鼓、司旗各1人,共41人。 长艄是特别长的桨,并不划,只是架在船后当舵用,保证龙舟稳稳地前进......
-
〓 文科人才评价机制亟待改变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部分行业将注重实践操作、弱化论文要求。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这些话说出了他们的愿望。 事实上,不仅中小学教师需要弱化论文要求,进行多方考核,大学文科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亦亟须改变。首先......
-
〓 文史遗痕:则在千秋
“则在千秋”。我怀着崇敬、肃穆,还有一种感动的心情,在宣纸上写下这四个字。签名之后,我又特意加上“敬题”二字。这里没有香案,不然,我要虔诚地为这位被人民永记的人敬上三炷香。 故事发生在浙江永康的方岩,方岩上有座胡公祠。胡公是真人,一个普通的,竭诚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他不是神,也不是佛,但当地人因为敬仰他而祀......
-
〓 新春喜庆中国红
CFP 中国人过年,当“红”不让。大江南北,处处是耀眼的中国红。千百年来,中国红成为中华民族在庆典里的主色调。中国红,是三原色中的大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红色吉祥,红色辟邪,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中华民族视红色为平安、吉祥、喜庆、尊贵、热烈的象征,寄寓百事顺遂,逢凶化吉的心愿,绵......
-
〓 谣言:历史巨变的导火线
谣言不但可能成为历史事变的导火线,并且可能成为历史事变的解说者。历史中充斥着太多谣言,有些被当场击毙,有些则轻松逃脱,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演变成都市传奇或历史神话。谣言的历史太古老了。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为“亡秦者胡也”一类的谣言困扰;他缔造的帝国在其儿子手中葬送,导火线同样是一句谣言:“陈胜兴、吴广王”。古罗马的皇帝也被......
-
〓 学术随笔:把哲学做“通”
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
-
〓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微讲坛】 编者按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尽管在具体观念上有差异,但都将“天人合一”看作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与至高境界。《论语》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有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积极肯定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要求珍爱万物。今日起,本报开设《......
-
〓 干部谈读书:读书给基层工作插上翅膀
10年前,我从高校毕业后到基层工作,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基层干部,基层工作的繁忙与琐碎,让我的生活一度与读书“划清界限”。可是随着工作的慢慢深入,渐渐发现,缺少了读书,就像莎士比亚说的,“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而重拾读书后,生活犹如插上一双翅膀,掠过之处皆为风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刚到街道办事......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家风”是个中性的概念
“家风”系列报道及征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高度认同。这个系列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培养社会良风美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必须指出,如果不加思考地一概而论,把家风说成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说成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则有失偏颇,不可不加以厘清。 实际上,家风就是家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