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玉堂:西瓜趣话
西瓜是夏令消暑佳品,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留下了不少有关西瓜的趣话。 南宋诗人范成大《西瓜园》云:“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文天祥写有《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真是不乏英雄气概。元代诗人方夔《食西瓜》诗更是绘声绘色,留下“缕缕花衫......
-
〓 从钗黛妙身上看儒释道
宝钗黛玉妙玉《红楼梦》中对贾宝玉有明显爱慕之心的小姐有3位:薛宝钗、林黛玉和妙玉,仔细读来,发现她们分别体现了儒道释的价值观,令人感受到作者的匠心。儒道释三家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当然也影响了《红楼梦》的整体思想。薛宝钗虽出身富商家庭,却完全接收与承继了儒家思想。儒家的主要精神之一是积极的入世态度,一个有才能的......
-
〓 王国轩:怎样读《中庸》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比《中庸》影响大,涵盖面广,而《中庸》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今本《中庸》,并非......
-
〓 大学与中庸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但细细品味,两者立论的层次是不同的。大学是“诚之者”的君子之学,中庸是“诚者”的圣人之道。民国时大儒段正元说:“大学只言诚意,中庸乃云诚身,二者皆黄中之实学,一自始位言,一自终位说”。君子之学是“始条理者”的金声,圣人之道是“终条理者”的玉振。大学是“二本”,中庸是“一本”。 大学......
-
〓 关于羊这些事儿可以知道
导读:古人有年初在门上悬羊头、鸡头的习俗。《杂五行书》有云:“悬羊头门上,除盗贼。”为什么古人认为过年时悬羊头能除盗贼呢?有人认为,羊能啮草,鸡啄五谷,故悬二物以助阳气,祈求丰收富裕。其实不尽然,鸡,“吉”之转音,羊,与“祥”本来相通,悬二物是想祈求吉祥。小年一过,羊年的气氛可以说越来越浓了。羊年,我们说的最多的吉祥话......
-
〓 丝绸之路的光明礼赞——常建《塞下曲》赏析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这首被沈德潜赞为“句亦吐光”的边塞诗是常建的极享盛名的杰作。常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风高健奇警。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将其置于卷首,谓其诗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其实是首咏史诗。写的......
-
〓 智海观澜:人生三境
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细细想来,此言的确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性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每个人的性命只有一次。无论生活得精彩、轰轰烈烈,还是落魄、黯然无光,......
-
〓 新闻随笔:粉笔板书“怀旧热”值得深思
近日,清华大学又上头条了。清华工会组织的一次板书书法比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准确地说,是“清华大学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首开教师职业特色书法比赛之先河。据报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师报名参赛,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的6位书法名家担任比赛评委。或清秀俊逸,或遒劲有力,或朴茂工稳,或笔势豪纵,看到网上热传的板......
-
〓 古人爱古琴而今人多不弹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八音”,而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所谓“琴瑟之属、丝竹之音”即是指此。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太古、伏羲释其姝女娲为男女之嫁娶,断木为琴,桑为瑟,乃有三十六......
-
〓 光明时评:该做且能做的事一刻也不能等
日前,甘肃省教育厅公布甘肃今年将代课教师招考年龄限制放宽至60岁,有400多名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其中年龄最大的54岁。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几百名代课教师数十年的期待,也为解决甘肃教师紧缺问题打开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大门。 在全国不可能制定统一招聘代课教师新政策的时候,甘肃这一政策值得嘉许的地方就在于......
-
〓 文艺新视界:微阅读可以是深阅读吗
●对今天的文学来说,理想读者没有消失殆尽,但90年代培养起来的非理想读者,也越来越少了。读者去哪儿了?一个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被微阅读包围,并深陷其中。微阅读的增长,不只是传播工具进步带来的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是文化和文学的问题,甚至是社会学的问题●阅读的手段虽然变了,但阅读的目的并没有因此发生质的改变,阅读与我们的生命......
-
〓 文化评析:伪传统何以大行其道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大肆操办“开笔礼”,并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据学者论证,所谓网上宣传的“人生四大仪式之一”的“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来“地方上创造的仪式”。一时,“开笔礼”该不该办引发热议。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许多人回忆起人生开学的第一堂课,都津津乐道,因为这是跨入知识之......
-
〓 万佳:造就校长
大学校长该是什么样的人?调查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国家,人们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大学校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千差万别,各具神韵。一些美国高中生可能十分关心,他们将要报考的那所大学是否会有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校长,而另一些美国学生则会认为,校长不妨是一位平庸的管理者,只要能为学校找......
-
〓 品味古籍:《红楼梦》的两个好处
《红楼梦》,一本全民叫好的大作,不光是书店里的常销书,也是许多红学家们吃饭的根据地。但是,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多数人还是不甚了了。我的一位朋友劝他儿子读一读《红楼梦》,因为是名著,因为大家都说好,不读该书,好像没有文化似的。他儿子好歹读完了,问其感想,儿子说:全书都是哼哼唧唧的女人,就一个男人,也跟女人似的。童言无忌,......
-
〓 《腊梅珍禽图》的细节
北方没有梅花,要看梅花只好到公园或去面对让龚自珍生气的梅桩盆景,盆景梅花毕竟是盆景,一个人面对一盆梅花,不知是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是梅在孤芳自赏?反过来说一句,真不知孤芳自赏的是人还是梅?梅花的香,细究起来,之所以让人觉着特别的香,问题在于这时候除了梅花确实还没有其他的花,既无花,何谈香哉?所以梅的香是只此一家。......
-
〓 幼不读《西游》
中国自来有“少不读《西厢》、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此说是否有典不详,但它的意思人人通晓,无非提醒国人在某段年龄读某部作品可能社会效果不良罢了。今天,这“三不读”恐怕皆已失效了。就说《西厢》吧,那种被横竖扭曲的缠绵爱情,如今少年哪能理解呢?而且没有性感描写,缺少刺激阅读的性趣,根本不是各种煽情涉性读物的对......
-
〓 文化素养岂能速成
暑假期间,各种披着“神奇效果”外衣的培训班粉墨登场。“一周写出好字”“三十小时抵上三年”“七天成诗人”“蒙眼能辨色”,这些速成班的广告语让人大跌眼镜。我不由得想起前些日子“大火”的“百变神医”“刘洪斌”们。“一天治好糖尿病”“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攻克癌症”“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似曾相识的夸张语言,似曾相识的神奇疗效......
-
〓 观花拾趣:牡丹诗话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用八个与花毫无关联的典故咏赋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诗人以“锦帏初卷”(典出《典略》)、“绣被犹堆”(典出《说苑·善说篇》)描写牡丹浓艳的色彩;以“垂手乱翻雕”“招腰争舞”(典出《西京杂记》......
-
〓 柳青河:大学应该追求“高格”
近日,几则新闻让大学蒙羞。一是,据中纪委网站及官方通报,今年以来已有31名高校负责人被调查,平均每8天1名;二是,某高校“后EMBA”班规定,官员如果能推荐3名企业家学员,60多万元学费可以减免;三是,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站着35分钟讲完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台下坐着的首都多所高校新入......
-
〓 记者手记:不唯论文论英雄
■作为考量科学技术的评价方式,“指挥棒”应更加科学,遵循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规律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本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也认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术的真实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数论文”也是相对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