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学典:迎接第三次学术大转型
古今中外,学术的发展总是由时代所推动,时代是影响学术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就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桴鼓相应。1949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巨变,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规模、全方位、根本性的学术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开始的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巨大转型,第二次是19......
-
〓 中华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源头活水
经世济民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资源尤其是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富民富国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以民为本的国家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至今不绝。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尚书》中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
-
〓 诗如其人说刘攽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北宋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未冠即博学多通,15岁便有《彩选格》问世。仁宗庆历六年(1046),与兄敞同登进士第。历任曹州、兖州、亳州等地知州,官至中书舍人。有《彭城集》《诗话》《芍药谱》等传世。刘攽学术成就斐然,曾协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王安石、苏轼等对......
-
〓 礼图文献研究的当代价值
礼图为注释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支,与文字之注疏相辅相成,故明代王应电曰:“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涣然冰释。当前,礼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礼图是解读礼学之要籍,对礼图的研究显现......
-
〓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要在海外实现广泛传播和接受,需要通过在各种媒介形式领域的再创作和再解释,经过本土化改编,成为落地国大众文化二次创作的作品。█我们应重新认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佳作,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素材,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
-
〓 今古之间:明代洛阳士人对文化传统的接续与建构
宋人邵雍有诗云:“洛阳自为都,二千有余年。举步图籍中,开目今古间。”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层累积淀了厚重灿烂的文化传统,诸如天下之中、河图洛书、会社遗绪、伊洛渊源,等等。对于区域社会发展而言,文化传统既是形塑地方文化特点、影响该区域民众尤其是士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可资发掘利用、增进区域认同的重要资源,某种意......
-
〓 南阳汉画像石的双重审美
南阳汉画像石在世俗性与浪漫性两方面互补融合,与其他地域的画像石相区分。若以审美视角切入,则可以尝试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南阳汉画像石的世俗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南阳汉画像石是对汉代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出浓郁的烟火气与世俗性。南阳汉画像石中存在诸如农耕图、市井图、庖厨图、宴饮图、乐舞图之类偏向......
-
〓 汉语哲学的任务
一 汉语哲学在21世纪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表明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者有两个标志性的特征,即哲学的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双重要求。 首先,哲学就如科学一样以人类一般理性为根据,其对象亦具有一般的性质。因此,哲学是普遍的思想,并非特定语言的特权。汉语不仅能够用以从事哲学活动,而且反过来,哲学思想的普遍性也始终需要得到......
-
〓 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北源为新安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上游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称富春江。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
-
〓 从考古发现看夏朝初年的疆域
1说到夏朝初年的疆域,人们自然会想到《尚书·禹贡》里面的“九州”,这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范围,基本上涵盖了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冀州往东北方向可能还涉及西辽河流域。不管九州是禹所划,或只是被禹所拥有,其作为夏初疆域,原本是上古史的常识。但自20世纪初期,在一些人的眼中,这常识成了伪史。1921年,......
-
〓 多维视角下的谢灵运——从《宋书·谢灵运传》说起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方政权治下的知识人,对于时间感与空间感,都有着异于前后时代的强烈敏锐性。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我们今天对他们的所判所评,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双重的主观性,如果细究起来,这种主观性甚至可以说是复杂的、多维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无论是文学史家解读的六朝诗文,抑或是历史学家在文献里发掘的中国中古史料,恐怕都有其......
-
〓 光明学术笔谈:清代直隶总督的职掌及其作用
本期主持:衣长春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清代直隶辖区治理与社会变迁主持人语清代直隶省范围以今京津冀地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地区以及山东、河南部分区域。作为畿辅重地,直隶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加之复杂的人口构成和人文环境,治理难度远超其他省份,这也决定了直隶总督职掌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故直隶总督又称......
-
〓 也谈中国古代的儿童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单一的识字教学到多学科的知识传授与人伦道德的养成,由纯文字到图文并茂,由此形成了古代儿童读物的多种类型与形式。中国的儿童读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脉传承与历史资源。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即......
-
〓 《牡丹亭》蓝本论争中的一些问题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戏曲《牡丹亭》,除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提及渊源关系不很明显的本事外,问世之后长达320多年的时间内,无人指出其来源。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孙楷第、谭正璧、姜志雄、徐朔方等前辈学者的接续努力,80年代以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是《牡丹亭》的蓝本遂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刘辉先生曾提出异议,......
-
〓 《老子》“利器”新识
《老子》中的“利器”,分别为“国之利器”和“民多利器”。因事关“国”“民”,意义重大,加之历来说者纷纭,有必要重新审视。三十六章(“国之利器”)“利器”指在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特别是不为私欲为的“无为”前提下,“无以为”,“无不为”。“无以为”强调“不该做什么”(现实情形),侧重“有所不为”;“无不为”强调“该做什......
-
〓 《秋窗风雨夕》对《春江花月夜》格调继承之分析
《红楼梦》第一位读者兼批评者脂砚斋言:“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依循脂砚斋提示,考察《红楼梦》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运用诗词歌赋服务小说创作的同时,的确客观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古典诗歌,传承了中国诗学。正如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疏证小引》中所言 ,在曹雪芹为小说中人物代笔创作的诗歌、情节设置、形象塑......
-
〓 推动儒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思考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发展,无疑需要关注以上两个方面。从逻辑上看,创新和传承总是相互关联:任何文化创新都不能从无开始,而需要以既成学术文化发展的成果作为其出发点。在此意义上,文化创新与以往的学术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文化创新又不同于重复,它......
-
〓 “冰箱”词义里的时代变化
杨绛先生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其中一段文字这样写道:“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有不少学生对这段话不理解,提出疑问:文中的“我”要老王送冰干什么?家里不是有冰箱吗?可......
-
〓 乘槎诗词中的科技与艺术
“乘槎天河”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既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又是我们祖先最早的科幻作品。随着“神舟”“嫦娥”“玉兔”“鹊桥”“天宫”等航天工程取得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中国航天将华夏先民遨游九天的愿景变为现实,也使现代科技烙上丰富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乘槎天河:艺术的想象 槎,木筏或竹筏,同“桴”。乘槎、......
-
〓 庭院无风花自飞——邵雍击壤体的渊源与体式
《伊川击壤集》中的诗篇载录了邵雍的思想、学术、志愿、情感与德行,是他的生平经历与人格风范的艺术化反映。从形式与内容方面来看,邵雍所创造的击壤体既确立了文人诗的种全新的体式规范,又凝聚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是儒门哲理诗的轴心体现。一击壤体的形成根基于唐宋之际由崇文到尚理的学术变迁、反朴还淳的士风变易和趋于平易朴实的文风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