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韩信被杀后刘邦的心理活动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作为史家的开创性贡献不仅体现在发凡起例的著史方法,而且也表现在独出心裁的史实取舍标准,将心理书写纳入《史记》即是显著的典例:高祖十年(前197年)钜鹿郡守陈豨发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期间,吕后用萧何之计,诱杀疑似内应陈豨的韩信。《淮阴侯列传》记刘邦对韩信之死的心理活动:“高......
-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1年以前、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国家标准局《古籍著录规则》,1987年)。有字的商周甲骨、青铜器、石刻等都不具备“古典装订形式”,也没有流通功能,因而不能算作古籍。最早的古籍形式应该是简帛,此后有纸写本、刻本、活字本、......
-
〓 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江南”是一个多变的名词,具体而言有地理的江南、政区的江南、经济的江南与文化的江南。作为文化的江南,其突出表现便是山、水、诗(文学)、书(书籍),对于山、水、诗诸方面,前贤时彦关注较多。“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最重要的国家符号之一。发掘“江南书籍世界”的意义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凝聚具有重要价值。从“何处是......
-
〓 礼典仪式与《尧典》的文本结构
《尧典》在《尚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包含了古老的历史信息,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是综合上古传说、信仰与仪式等材料创作而成的。古史茫茫,远古宏大的礼典作为仪式性结构凭借不断举行和展演,成为文化记忆传承下来,《尧典》即是以礼典仪式作为文本单元渐次展开的一篇经典文献。一 上古时期,祭政合一,政治首脑也是神权领......
-
〓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西汉文章的高古雄浑之风
汉代散文包括西汉散文、东汉散文,但后世主要推重西汉散文,并将其视为具有典范意义的大汉文章。以韵散的标准来分类,汉代文学可略分为三类,一是诗,一是赋,一是散文。汉赋乃是一代之文学,是有汉一代最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在赋史上树立了后人不可企及的高峰。但西汉散文从数量、质量、文体样式、影响上皆度越汉赋,在汉代文学中取得了辉煌的成......
-
〓 如飞如翰,如江如汉——金文揭示的西周王朝经营南国史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7]簋器形 [图7]簋铭文拓本 伯[图1]鼎器形 伯[图1]鼎铭文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编者按 金文又称青铜器铭文,是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金文内容丰富,反映了商周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场景,是研究中国古文字、先秦语言......
-
〓 诗画山河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神山秀水,起伏盘桓,云蒸霞蔚,风物大观。千秋百代的诗人们登高望远,远赴山水的古老契约,让人心在山水的攀援中相会,塑成蔚为壮观的“诗画之路”。两千载绵延生长,山水诗画蔚为大观,成中华胸壑中的文化高峰。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画者,如何面对山水?如何运用山水精神表现今人所感?如何延续“诗意”的活力?......
-
〓 中原仰韶文化丝织品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陆上中西通道,色彩艳丽、质地轻盈的中国丝绸远销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物,也是世界眼中古老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值得注意的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断发现早期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织品,刷新了人们对中国丝织品的起源认知,更为重新审视中原地区在......
-
〓 焦循学术的开拓与创新
编者按 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一代通儒”的焦循承“《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之家风,治学严谨,著述宏富,一生研究涉及经、史、历算、音韵、训诂、诗词、戏曲、医学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期内容聚焦焦循,展现其精审宏富的著述世界。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
-
〓 新时代、新要求、新举措—学习《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古籍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提出了推进我国古籍工作的一系列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成为我国古籍事业的新里程碑。 1981......
-
〓 中国抗日战争与抗战史研究的国际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族复兴建立了丰碑;世界人民也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树立了丰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们今天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更能体会先辈艰苦......
-
〓 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温暖的乡音,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在电视中,在广播里,在最通行无阻的网络世界中,普通话是中......
-
〓 为祖国文化作积累——辞书编纂的艰辛和愉悦
(一)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特别是学习语言,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书,也就是相关学科的词典。因为词典是将某特定领域的知识汇集,用条目形式编纂成册供人学习查阅的工具。一个国家的词典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编出一本高水平的词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
〓 魏晋南北朝《尚书》学的重要问题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书》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若干《书》学公案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如《舜典》《泰誓》《益稷》的版本问题;王肃、郑玄之争;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及真伪。这些问题不仅是《书》学史,也是经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此外,魏晋南北朝是《书》学研究的转型时期,殊异于前朝后代,出现若干转型期特点。就......
-
〓 仕与隐:杜甫天宝前后的两次移居
天宝前后,杜甫的两次移居很值得注意:一是约开元二十九年(741)从位于洛阳之南陆浑山的陆浑庄移居到洛阳之东首阳山的土娄庄,二是天宝十三载(754)移居到长安杜曲。两次移居,杜甫的心态颇有不同。移居土娄庄后他曾云:“幸遇圣主,愿发清机。”(《祭外祖祖母文》)实为追求仕进之途的开端。移居杜曲时则云:“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
-
〓 给《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找茬”
甲骨文中的“册” 甲骨文中的动物字形甲骨文中旧释为“典”的字西周金文中的“典”字 何尊铭文所见“宅兹中国”春节期间,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在央视开播,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希望通过全新演绎,展开古今对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先王之政典”——《尚书》。无独有偶,本学期我在学校开......
-
〓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百家争鸣,海纳百川西周时期,人们突破原始的天道观,提出......
-
〓 书法学科提升为何而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艺术门类划分为七个一级学科,书法学则由原先隶属于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提升至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这样的调整变化引发学界的广泛讨论,焦点集中在书法能不能成为一级学科,其学科的支撑与学理依据是什么,提升的意义何在,可以预期的影响又如......
-
〓 雅乐:塑造中华文化的礼乐之乐
在历史悠久、形式浩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重要音乐形态——雅乐。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乐教”华夏绵延几千年,塑造了中国礼乐文明,载入世界文化发展史。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中国礼乐......
-
〓 路名规划的数字赋能与文化内驱
“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也许,你也曾为这样雷同的地名而苦恼。路名雷同、高度相似等问题不仅对居民和游客出行造成不便,也会引发城市交通管理、文化建设、卫星定位和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延伸性问题。 在城市发展智慧化时代,语言文字问题已超越语言本身,兼具城市规划的政策性、数据管理的技术性和文化传承的人文性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