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选》与山水美学的建构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确实,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从此前的比德兴情转而虚灵化、情致化,成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的集中涌现,从创作实践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英俊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里的中国文明史
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与多名中国工作人员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工作揭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2021年10月18日,时隔一个世纪,“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仰韶文化的发现地隆重举行。大会的开幕式上,发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 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
-
〓 汪曾祺:以日常说话的态度写小说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汪曾祺是个特别好的作家。特别好的作家特别值得后来的写作者学习。汪曾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不止一点两点。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向汪曾祺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话说得别扭。拆开来说,就是汪曾祺是一个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作家,而我们今天的写作者应该向......
-
〓 诗歌鉴赏,需要考试吗
基脉绵长、赓续流布的传统诗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古代涵育青少年审美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被历史实践充分印证的笃化青少年情感认知的重要方法。读诗开启青少年对社会的审美感受和人文感应 先秦以降,吟诗作赋便在我国成为较为普遍的教化活动,以《诗经》《楚辞》为肇端的诗词写作诵读,历经两千多年的演进与迁变,无论内......
-
〓 商代前期:中国步入成熟文字时代
图一图二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是早期文明研究的热点,也是研析社会文化的重要观察点。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重要载体,其中象形文字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又是中国系统文字的开始。裘锡圭说:“商代后期的汉字不但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而且在有些方面还显得相当成熟。”黄德宽指出,“甲骨文是一种经历了较长......
-
〓 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礼记·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
〓 诗画山河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神山秀水,起伏盘桓,云蒸霞蔚,风物大观。千秋百代的诗人们登高望远,远赴山水的古老契约,让人心在山水的攀援中相会,塑成蔚为壮观的“诗画之路”。两千载绵延生长,山水诗画蔚为大观,成中华胸壑中的文化高峰。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画者,如何面对山水?如何运用山水精神表现今人所感?如何延续“诗意”的活力?......
-
〓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出版与传播中医?
█目前中医药走向世界最大的短板在于,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较强的专业化中医组织、国际性机构,诸如权威性的中医专业学术期刊、世界性的中医药大奖等传播手段,软肋仍旧是中医药知识与思想的传播。在虎年岁尾的疫情中,特别让人担心的是上年纪的老人。自从父母先后在2016年、2019年离世之后,家族中最让我担心的是已经年近八十的姑姑,所......
-
〓 校勘工作中的“小疵”与“大体”
《韩非子》云:“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后世之人常把“求小疵”与“全大体”对立,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小疵”与“大体”作为关系和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们也存在于古籍校勘工作中。对于校勘工作而言,“求小疵”乃职事所在,无可厚非,其与“全大体”相辅相成,本无抵牾。不过在实际校勘工作中,由于简化或悖离校勘......
-
〓 《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
新时代的“龙学”和中国文论研究理应有着不同的思路,那就是不应理所当然地以西方文艺学的观念和体系来匡衡中国文论,而是应当更为自觉地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以及中国文论的独特话语体系,充分认识《文心雕龙》乃至更多中国文论经典的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三十八年前的1983年,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在青岛成立,《人民日报》在同年......
-
〓 陈寅恪《四声三问》引用《高僧传》文本探源
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一文,提出四声说产生于佛经转读。学界多年来认为佛教唱诵对齐永明体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多肇基于此。其说作为学术观点还可讨论,不过在四声说研究史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文最早发表在《清华学报》1934年第9卷第2期,后来收入陈寅恪先生自编的《金明馆丛稿初编》。《初编》于1980年由上海古......
-
〓 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说起——试论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
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引领人们探寻消逝在历史长河里的曾经与过往。兼具中外文化特色的三星堆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巴蜀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30多年前的惊叹尚未消失,三星堆又有新的惊喜。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现六个......
-
〓 出土文献与考古学
史前时代没有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因此史前考古学与出土文献可以说关系不大。但是,历史考古学(即进入有同时代文字记录的历史时代的考古学)则与出土文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讲,不仅是因为出土文献就其所具有的历史文献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与狭义史学主要依靠历史文献作研究有较多的共性,而狭义史学与考古学共同构成历史科学研究的双......
-
〓 时代剧变下的经学教育——承前启后的经学教育家皮锡瑞
今天只要提起皮锡瑞,人们就会想起《经学历史》和《经学通论》。这两部著作,是皮锡瑞为晚清新式学堂编撰的经学教材,一百多年来风行于世,堪称新经学教育的经典,也给这位矻矻穷经的学者带来经学教育名家的桂冠。 皮锡瑞少时嗜好词章、议论,直到壮年才转向经学。他从训诂、名物入手治经,研读诸经注疏,进而精究今文《尚书》,同时疏证......
-
〓 守望家园:萱草文化的前世今生
说起送给母亲的花,人们总是想到康乃馨。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花是代表母亲的,被称作“中华母亲花”。 今年,为纪念建党百年,北京长安街沿线布置了10组主题花坛。其中,建国门的“开天辟地”,是一组表现中共一大旧址和南湖红船的花坛。花坛中就采用了这种花——萱草,以表达“献给母亲”之意。 以萱草作为“母亲”的象征......
-
〓 冯从吾与关学复振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李二曲在书写关学源流时指出:“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吕柟)接武,至先生(冯从吾)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二曲这一指陈就将冯从吾在关学建构和复振中的“集大成”地位显豁出来。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冯从吾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关学在晚明的生成、更新与复振,这是我们当下推动传统关学“两创”所必须梳理、反思......
-
〓 楚歌还是吴歌——乐府古辞《江南》的地域考察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陈志坚《江东还是江南——六......
-
〓 中国书法的易变之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的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语),正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品质、观念、文化传达得淋漓尽致。奔流不息的笔墨长河于波光水影间呈现出一派元气,在书法传统根脉的找寻中反思,中国书法艺术何以穿凿千年贯通古今?何以在时序变迁中非但未消弭,反......
-
〓 从百年考古学看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
【特别关注·纪念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