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兼对《商时期的雨量》一文商榷
【内容摘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表明,潜水层深度是随文化层的增加而升降的。这种升降在雨量相对恒定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层的增厚,本身潜水层也在相对上升,与当时的雨量大小并无对应关系。从方法上如果仅是单纯主观地选择罗列一些冷暖记载来得出历史时期的冷暖,可能结论的信度都不是十分高的。研究先秦气候,目前从物候学方法,采取孢粉分析手段......
-
〓 战国时期的关市与山泽之赋
【内容提要】战国时期,关于工商业者的税收主要有关市之赋和山泽之赋。本文利用各类古文字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对关市与山泽之赋的具体内容、关市与山泽之赋的纳税方式等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关 键 词】战国时期;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实物税;占租【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36《周礼·天官·大宰》曰:“以......
-
〓 礼器衰落与日用品高度发展:广延的青铜时代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城头山并非中国最早的城市
2011年笔者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保留下来的中国馆。走进中国馆大厅不久,即见地面玻璃板下展示一座古城模型,并见其上有红色灯管打出的一行醒目文字:“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看后立即引起笔者的高度关注,并深感此说不确。这届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办国,在其展馆中,为充分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与绵长的......
-
〓 长江三角洲的史前环境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论述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至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之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和史前文化的互动关系。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史前环境、考古学文化作者简介:吴锤,1970年12月生,男,安徽合肥人,金陵图书馆。曹柯平,1963年12月生,男,江西南昌人,扬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是近年......
-
〓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目次 一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 二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 三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 四结语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
-
〓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内容摘要】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谨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
-
〓 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
【内容摘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兴建都江堰,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不仅展示了上古蜀地水利的史迹脉络和独特成就,而且折射出凝聚其间的“道法自然”的深邃文化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关 键 词】大禹;李冰;古蜀;水利史;道法自然【作者简介】彭邦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先秦时期,从据传兴于西羌的大禹,中经蚕丛、柏灌......
-
〓 真实的孔子
演讲人: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1962年出生,山东梁山人。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任山东孔子学会秘书长、山东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
-
〓 浅论商朝时期的商业思想
【内容摘要】本文粗线条式地概述了夏代商品交换及商业的发展,探讨了商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础上对关于商代的商业思想与认识进行了研究。【关键词】浅论;商代;商业思想【作者简介】柳思维(1947-),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205)。【原文出处】《湖南......
-
〓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作为大自然之子的人类,必然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越是在人类的蛮荒时代,这种影响就越显著。全新世大暖期是地球演化史上进入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第一次气候适宜期,它对人类的进化、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有深刻的影响。一、“仰韶温暖期”及“中国全新世大暖期” “仰韶温暖期”的概念可追溯到竺可桢先生在......
-
〓 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
【内容摘要】脱离传说境界以后,黄帝的形象是向神仙偶像与历史人物两个方向发展的。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将黄帝塑造成中华正史第一人物,凝炼成虚实之间形象,尊崇为帝王样板,供奉为华夏始祖,从而适应了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宏图和巩固家天下专制局面的时代需要。北齐史家魏收充分领会司马迁思想精髓,在《魏书》首篇首句中将拓跋氏初祖认作黄......
-
〓 史前洪水的性质与大禹治水传说新解
《大禹治水传说新解》插图根据历史传说,中国在文明起源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洪水。在克服这场洪水的过程中,人们首先掌握了筑城技术,华夏文明诞生。这就是鲧作城郭、大禹治水和夏王朝诞生的故事。当代考古学诞生以后,考古学家发现了诸多文明起源时期的古城,说明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关于洪水记忆的起源,王巍先生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
-
〓 古史儒化现象探析
——以井田制、禅让制为中心
【提要】先秦儒家以古史传说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先秦古史的思想学说。经过逐世层累,一些传说被当成历史事实,儒家的相关主张也对秦汉以来的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剥开儒化古史,可窥见先秦古史的本来面目;透过儒化古史,先秦儒家的思想特质亦可得以展现。剖析古史儒化现象既可寓儒学思想研究于古史之中,也可为我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研......
-
〓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日耳曼的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揭示了国家起源的道路,那就是彻底打碎氏族制度,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国家,“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①这的确是古代希腊、罗马及日耳曼国家形成的道路,但恩格斯并没有说它是世界上一......
-
〓 回到本来的孔子
杨义,广东电白县人。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内外出有学术著作40余种,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和《韩非子还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曲阜的孔府、孔......
-
〓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摘 要】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遗存,晚期夏文化应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
-
〓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
在国家起源的研究中,对于由史前社会转变为文明时代的国家社会,我们既需要研究其演进的过程,亦需要研究如何判断是否已进入国家社会,其标志是什么。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提出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即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是为区别于原始社会的组织结......
-
〓 六畜起源: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轨迹新视角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
-
〓 齐国奴隶考述
史学界讨论春秋战国社会性质的文章在一段时间内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具体讨论这一历史时期奴隶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至于在国别史的研究中,奴隶作为个案探讨,似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窃疑概由可征信的史料有限。本文拟以《周礼》等先秦文献为依据,探讨一下齐国奴隶的具体情况。说到《周礼》,可能有人怀疑其材料来源的可靠性。认为《周礼》是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