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开泰:法家的产生与三晋法家
三晋古文化中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比较小的特点,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回顾一下晋国的历史。晋国历史中嫡长子与庶子之争造成内乱,最后庶子成师一系,战胜了嫡长子仇一系,而且得到周天子的批准。其后又诛杀所有原晋国国君的公子,即对晋国公室成员的大屠杀。这打击了晋公室的势力,而且对西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和礼乐制......
-
〓 杨猛:和商鞅学执行
写在前面:数据显示,1955年财富500强企业中,今天仍然存在的还不到一半,1957年的500强企业中只有74个企业在 1997年仍然存;全球华人家族企业的寿命为10.3年,缺乏执行能力正是众多中外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财富杂志认为:"只有不到10%的有效建立起来的战略得到了有效执行";"70%企业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
-
〓 孙景坛:《黄帝四经》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黄帝四经》的政治思想不是“德”,而是“法”,所以它应属法家。1973 年, 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大)经》、《称》和《道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唐兰先生最先断定它为西汉初期“黄老之治”的《黄帝四经》,后经李学勤、余光明等先生研究考证,此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自此,学术界从这一角度,对《......
-
〓 城南废人:为什么说儒学是亡国之学
儒家思想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以实现其道德理想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思想的第ニ个特征就是將以儒家意识形态为模板的"理想社会制度"道德化,即"克己复礼为仁",將"礼"等同为道德的仁. 儒家思想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將宇宙秩序,自然规律道德化,这就是"天人合一".儒家道德与"天"或"天理"相应.宇宙秩序,自然规律成为道德的一部分.道德就......
-
〓 于振波:秦汉法律与吏治
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离不开人这一因素。官吏正是联系法律与社会的重要环节,法律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应用于社会之中;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效。因此,从战国到秦汉,随着官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吏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法家一向强调“法治”而反对 " 人治 "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完全忽视人的作用,相反,他们非常强调官吏应当 ......
-
〓 翟玉忠:新加坡不是法家治国
不能因为新加坡有鞭刑就认为新加坡是法家治国,就象不能因为威尼斯共和国有“功勋录”(the Golden Book)就认为她是法家治国一样 在今年6月初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久霖在新加坡被捕后,就有朋友为新加坡法制的严明喝彩。还有人认为自李光耀时代起,新加坡就是法家治国的典范。这些人显然没有理解法家的......
-
〓 刘翠溶: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上)
一、常平仓储谷量之变动 清代各地方常平仓所收贮的仓粮,一般是未去壳的谷子,其种类则因地而异。常平仓储谷量之变动,可由两方面加以观察:一方面是以各省为单位进而观察全国总储量之变动;另一方面是以资料较多的州县来加以比较。前者所需之数字可于清代官书记载中得之,后者则尽可能由地方志中搜集得到。全国总体的观察可以给我们一个概括的......
-
〓 王红旗:中国古文化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说:“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历代注家都说是“古书名”,贾逵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
-
〓 孟驰北:隋朝儒士的悲惨命运
儒士是尊奉和宣传儒学的,儒学被证明是最能反映农民利益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儒学有一套治理农业社会的政治模式,儒士也是维护这套模式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证明:治理农业社会,儒学是最佳选择。隋文帝即位初期,他作出了倡导儒学的姿态,社会上出现过短暂的振兴儒学的景象,但没有多久,隋文帝就露出“不悦儒术”,不悦《诗》、《书》,排......
-
〓 林文勋:源远流长的古代盐专卖制
摘要: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其源起、性质、作用等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以此为切人点,立足于盐专卖制度,考察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形成过程。产生原因和历史作用。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基本经济制度。到目前为止,对于这项制度,已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
-
〓 陈乃华:论齐国法制对汉制的影响
历来讲述汉代政治法律制度渊源的著述,都认为是“汉承秦制”。从皇朝的更替、法统主流的演变来说,这样讲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不应以此而忽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战国到秦汉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在政治上经历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中央集权,在文化上则经历了由区域文化整合为统一的全国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上的变迁,不仅反映在思想意识这个层面......
-
〓 杜尚侠 张庆利: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
-
〓 王安石的变法之路
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仁宗《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 "新法",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布实施,被列宁称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章......
-
〓 史彤彪: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
欧洲思想家主要对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及其刑罚、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中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尽管认识对象相同,但其所持观点和得出的结论又使他们分成两派。批判派认为中国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把法律与道德混在一起是极大的错误;辩护派则坚持与任何其他政府相比中国更接近于理想模式,中国人正是依靠道德政治获得了成功。一、思想家对......
-
〓 秦人墓葬也遵循礼制
2005-4-21 11:14:20 来源:西安新闻网近日,省考古所考古工作者对西农科大南校区基建工地上的秦人墓葬群清理完毕,对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研究有新的论断。 战国秦平民邦墓形制多样 考古工作者在面积2000余平方米范围内发现66座墓葬排列密集,多数为小型墓,仅4座竖穴土坑墓墓室较大,其余墓室长均在2.6米以下。墓......
-
〓 朱渊清:禹画九州论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最近获得的两宗出土文献资料《△公盨》和《容成氏》,以及近年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获大量考古发掘成果,促使我们对“禹画九州”问题以及夏王朝的建立做一些新的思考。一、《△公盨》“禹敷土”△公盨是保利艺术博物馆新近收藏的一件西周中期偏晚的青铜器,2002年第6期《中国历史文物》公布了此器的照片、铭文拓......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5)
韩非的经济思想显然受到了管仲的影响。管仲认为人类的自利观念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其著作《管子·禁藏》中记载: “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力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6)
秦穆公听了点头称善,于是依计而行。戎王果然接受了美女乐师,并答应由馀留在秦宫一段时间。此后戎王日日设酒摆宴,听歌观舞,耽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国内牲畜死了很多,百姓都逃奔他处谋生了。 一年以后由馀从秦国回来,见戎王沉迷于歌舞,不理朝政,既生气又担忧,屡屡进谏。但戎王不再像从前那样有谏必听,而且还怨恨由馀多嘴扫兴。由馀愤......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3)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非常聪明,也很有才干。他能言善辩,敏捷过人,体格魁梧,力大无比,能与猛兽搏斗。但是他的聪明和才能不仅没能挽救商王朝的灭亡,反而成了商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周大夫王孙满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纣王实行了一系列残暴的对内对外政策,像火上烧油一样,加速......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提出“法、术、势,皆帝王之具也”。韩非以犀利的目光,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人生进行了洞烛幽微的审视和入木三分的剖析,发人深省。他推崇“法”的至高无上,不论地位尊卑贵贱都应该受法的约束。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社会浓厚的严别血缘亲疏、地位尊卑的氛围中是相当具有突破意义的。 韩非所生活的战国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