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育生:说说李国文对司马迁的妄评
李国文在《闲话建安七子》(《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二期)中,涉及司马迁的议论,是迹近荒唐的。在他的文章中说:“像司马迁……之流,……文学不过是他们讨好皇帝老子,巴结王公贵族的谋生手段”;不仅如此,这位可敬的作家先生同时还在《报任安书》里发现了司马迁“那种对于帝王委曲求全到低三下四的心态”。这,多么地令这位高贵的作家先......
-
〓 冯友兰:汲黯治理东海
汲黯(死于公元前112年)濮阳人,汉武帝时候推行黄老政治的一个人物。司马迁记载:“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当汲黯任东海太守的时候,用这种办法治理东海。据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东海就大治了。 汲黯的这种黄老政治合乎法家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上无为而下有为”。汲黯责成他的属......
-
〓 中外爵位制度(下)
外国的爵位 当你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扑面而来就有主持法庭审判的威尼斯公爵,接连向鲍细娅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英国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国撒克逊公爵等等。初学外国文学的读者,一时往往被这些头衔搞得眼花缭乱,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点外国爵位的由来及其内涵,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识。 爵位是欧洲封建......
-
〓 黄留珠:秦礼制文化述论
关于秦的礼制,历来研究者不多。因为一提到秦,人们通常想总是其军事的强大,所谓“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是也 [1] 。我自己亦每每著文,宣传秦文化即军事文化的观点[2]。按一般的理解,军事以“ 暴力”“强制”为其特点,而与“礼”格格不入。这样,论者不重视秦礼制的研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事实......
-
〓 吴起变法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在以“尽灭群公子”、“灭公族”等手段打击国君近亲势力、加强国君权力时,楚国才开始任用公子执政。公子执政的初期,确实起到了强化王权的作用。但这实际是一种落后的任人唯亲的制度,其结果形成了王权旁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弊病。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
-
〓 央视国际:商鞅变法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3日 14:29)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故事与法》节目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所要讲到的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么秦国在刚刚和魏国的一次交战之中,他们遭到了惨败,把大片的肥沃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位年轻的国君叫秦孝公......
-
〓 翟玉忠:齐法家传承体系重要环节乐毅及其家族
在法家发展史上,以乐毅-乐臣公为主线的乐氏家族成为齐法家传承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西汉治世思想。乐毅的先祖乐羊曾与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同时在魏国为官,是深得魏文侯信任的将军,战攻显赫,于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攻下了中山国。史载少时“乐毅贤,好兵”,同商鞅一样,乐毅是战国著名改革家,却因为他曾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
-
〓 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
《管子》中齐法家的著作 齐法家推崇管仲为他们法家的开创者,因而战国学者常以管仲与商君并称,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篇》就说:“上主明法”“此管仲之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管子》一书主要是齐法家著作的汇编,因推崇管仲,收入多篇叙述管仲治齐的记述,并有伪托管仲所著的篇章,因而以《管子》为书名。 《管子》开头有《经言》......
-
〓 白奚: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
黄老之学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对它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曾有一个很好的概括:“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①不了解黄老之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发展。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如“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②一样,老子开创......
-
〓 法家思想传统的现代反思
一、引 言 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众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有学者把唐朝以前中华法律文明分为"礼治时期"、"法治时期"和"礼法调和时期",也有学者把中国法文化传统的总体发展历程描述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或"儒学的法家......
-
〓 张钊:法家与法治
在今天有关中国的制度建设的讨论中有两个读音完全相同,意义含混的词:法治与法制。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定义“法制”为:“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同书将“法治”定义为:“①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6)
蒙古灭宋统一了中国,后来蒙古军还远征欧洲,使其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大国。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统治者较快地适应了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治愈了战乱的破坏创伤,把封建经济纳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耶律楚材从政治国有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事无巨细,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他就极力劝谏君王。......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2)
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使军饷粮食不断供,我不如萧何;若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杰出之士,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所以才能夺得天下。而项羽恰恰相反,喜欢逞匹夫之勇,不知利用谋臣大将的作用。他只有一个范......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3)
当时皇子们年纪不大,却担当各地的都督和刺史之职。褚遂良认为不妥,他向唐太宗坦诚说:“陛下厚爱皇子,自是唯恐他们有所不周。陛下的关爱不能有碍其成长,这就需要陛下把还未成年的皇子留在身边,时时教导才是。皇子现在还不能独立处理事情,如果让他们离开皇宫,您就无法教导他们,这样皇子们的个性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了,还望陛下明察。” ......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7)
获释后孟尝君一行立即驾车向齐国方向逃去,大约半夜时分赶到了函谷关。按照秦国的制度,每天早晨鸡叫后,关口才能开门放人。这时秦昭王已经反悔,派出追兵在后面赶来。孟尝君一行进退不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危急关头随行门客中擅长模仿鸡叫的门客站了出来,学公鸡打鸣,果然经他这么一叫,周围的鸡群也都跟着叫起来。守关的人以为开门的时间......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7)
周桓王八年(前712),郑庄公召集兵马,在荥阳的演兵场进行操练。他让人做了一面很大的旗子,上面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意思是说他是奉了周朝天子的命令去讨伐有罪的许国。这面大旗光旗杆就有三丈三尺高,他把旗帜插在一辆战车上当做旗车。 他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命令:要是谁能拿得动这面大旗,谁就担任先锋,而且把这辆战车也赏给他。......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0)
韩非在外储说中将《主道》、《扬权》中许多简练的、哲理性的语言用浅显的例子或更具体的论述加以阐发。如将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比作车轴和四面的车辐,车轴是中心,其权势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臣下也从四面八方包围君主,并随时猜测君主的意图。一旦君主显露出好恶,臣下就会迎合君主的心理,顺着君主的意图讲话,君主就会受其迷惑;君主如果把自己......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2)
《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意思是说:人有了祸殃,心里就会畏惧害怕;心里畏惧害怕,行为就会端正......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
《韩非子·扬权》篇在论证“君道”时指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所以万物不等于道;阴阳是物的特性,体现为德,所以阴阳并不等于德;轻重通过秤锤来表现,所以秤锤本身并不等于轻重;绳是木匠取直用的工具,所以出于绳之外,人于绳之内并不是绳本身;和是气候干燥或潮湿影响乐器音调时调整乐器的手段,所以和本身不等于干燥或潮湿;君是超越于群......
-
〓 李学勤: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 期, 1983年底发掘出土的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简, 经过较长时间的整理研究,全部整理报告已以《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为题,最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整理小组本来希望尽快发表这批十分珍贵的文物材料,但竹简的地下保存状况不像性质类似的云梦睡虎地11号墓秦简那样完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