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洞晓与践行“包容”理念的睿智大师
——缅怀吴承明先生
中国社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吴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犹在耳边眼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我国重返“科学的春天”。在百废俱兴、欣欣向荣的社会科学舞台上,经济史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者的重视与关注。作为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用什么样的方法指导经济史的研究与写作?不同研究背景、理论背景与学业基础的学......
-
〓 201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
201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成果丰硕,现择要分类综述于下。一、政治中央政治。杜文玉、谢西川《唐代起居制度初探》(《江汉论坛》6期)论述了唐代的各类起居制度,特别指出起居制度被著于礼书及令、敕,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被长期地执行而不偏废。谢元鲁《唐代诸王和公主出阁制度考辨》(《......
-
〓 回归本然:朱绍侯先生对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中国古代史教程》为中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朱绍侯先生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致力于把中国古代史研究新成果、思想、方法融汇于中国古代史教材编纂和教学实践之中,在成功主编了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之后,以耄耋之年又主编了《中国古代史教程》,实现其史学思想向“本然”的回归,是当代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中国史......
-
〓 定量描述下的学术史——以浙江学术史为例
【内容摘要】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不仅表现为代表一定时代学术发展水平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学术思想,也表现为具体的(如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区域等等)学者人数、学术著作种数.学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潮流,它虽不可能是全民的,但也绝不是列举式的定性描述方式所提到的寥寥几位精英。因而学术史研究不仅需要......
-
〓 从世界史到全球史——各国学者聚首北京研讨世界历史研究与教学
2011年7月8—10日,由世界史学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中心协办的“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本届大会是在我国举办的规模空前的一次全球世界史研究者盛会,主题是“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心—边缘视角中的世界史”,主旨在于从大历史、世界体......
-
〓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内容摘要】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影响、历史上的海上贸易口岸及海关、南海文物及文化遗产、南海主权及海权意识、南海区域的中外关系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关键词】中外......
-
〓 述往知来:历史与现实交汇下的中国经济史研究
述往知来:历史与现实交汇下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年会纪要杨国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于2012年9月14日—20日在武汉大学和三峡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
-
〓 “终身板凳安清冷,半句文章莫放空”: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瑚
在6月10日通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名单中,近代史研究所李瑚研究员荣列其中。得知这一消息,他平静地说:“设置荣誉学部委员称号,是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尊重社会科学家劳动的重大举措,对社会、对学术界都是十分有益的事。我已耄耋之年,获此殊荣,对此将终生难忘。”熟知他的为人与学问的同辈晚学,由衷钦佩他在中国近代史,特......
-
〓 访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教授:历史学家必须冷静、客观
【作者简介】陈晓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教师。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法国著名汉学家,1944年生于法国东部城市格莱,1988——1991年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研究主任,1991年至今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执掌中国现代史教席。在40余年的汉学研究生涯中,魏丕信著作甚丰,......
-
〓 首届国际经济史论坛综述
中国经济史学会和香港科技大学于2011年8月29-30日在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2011年国际经济史论坛”,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葡萄牙、乌拉圭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董志凯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中清出席并主持会议。论坛的主题是探讨......
-
〓 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连连作为强调社会事实和集体意识的涂尔干的学生,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是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之中讨论个体记忆如何在集体互动中得以塑造,集体如何通过决定其成员记忆的方式来获得并保有记忆。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路径既被阿斯曼继承又被其发展,作为历史学家,阿斯曼不满足于哈布瓦赫以交往记忆为特点的集体记忆理论,提出了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
-
〓 近百年来社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内容摘要】从学术史的视角对社仓研究的成果进行评述尚付阙如。本文拟对近百年来社仓研究成果予以评述,意在总结学界已经取得的学术进展,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冀对推进社仓研究有所助益。【关键词】社仓;研究;回顾;思考【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十八世纪社仓积贮政略研究”(L10DZS010)【作者简介】穆崟臣(197......
-
〓 点一点西方学术的家底
这间书房原本是车库,给拿来放书了——全部是西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好好端详。正对着车库的这间书房,有空调有地暖,恒温恒湿。Loeb丛书就整齐地摆在远处过道的书架上。陈恒,1968年生,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古代希腊史、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996年至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
-
〓 史无定法 识人唯长
——吴承明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在去年那个闷热难熬的八月,几经犹豫后我还是决定应邀撰写关于不久前辞世的吴承明先生的学问人生。尽管此前也为之写过两文[①],还是担心自己因先生离去的悲痛昏昏沉沉,而且时间很紧恐难完成这篇长文,更怕能力学养不逮无法全面、准确地写好先生一生的坎坷光辉与博大精深。不过,好在最终还是按时交了稿......
-
〓 吴承明先生与中国经济史论坛——缅怀经济史界的智慧之星
经济史界一颗智慧之星陨落了。2011年7月8日,94岁高龄的吴承明先生离开了我们。吴承明先生无疑是当今中国经济史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学者。学贯中西,淹通今古,年高德劭,机敏睿智,在经济史园地耕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他的离去在中国经济史学界所留下的空缺,短时期内是难以填补的。吴承明先生和中国经济史论坛有着特殊......
-
〓 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作者简介】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婉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2010年8月11—14日,“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学科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共有来自日本、加拿大以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
-
〓 “传承与变革——10-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8日27-29日,“传承与变革-10 -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考了会议,共收到专题论文19篇。学者们就宋元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军制、思想文化等社会侧面,及宋元史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等,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场......
-
〓 2012年考古学综述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四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30年前那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中国当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怎么估计也不算过高。一般而言,虽说学术研究并不完全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但是政治开明、思想解放毫无疑问是学术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由于改革和开放,中外学术交流之渠道畅达,海外学术著作的翻译与介绍也日渐增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于国内中古史研究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
〓 沉痛告别吴承明先生(图片)
2011年7月14日,吴承明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举行,吴老的亲属、同事、学生以及京内外内外学者百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灵堂遗像遗体花圈花圈花圈花圈花圈亲属孙子与儿媳本文照片系纪辛先生拍摄和提供...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