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教育切莫重“术”轻“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艺术人才培养重动手实践之“术”、轻思考明理之“学”——老师们希望学生尽快掌握创作技......
-
〓 影视锐评·古装剧:不能只见古装不见古韵
古装剧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电视剧类型。近两年,收视排名靠前的电视剧中,古装剧占据了半壁江山。最近,更是有一大批古装剧上线。然而,在这些作品中,只见古装、不见古人的粗制滥造之作频现。很多作品架空时代背景,故事悬浮于真实历史年代之上,人物行为也不符合正常的心理逻辑,总是给人一种虚假感。 视听表现形式的假最显而易见,主要......
-
〓 光明论坛·温故: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追求进步、勇做模范时引用的古语。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
-
〓 新闻随笔:南京大学首提“去国际排名”意味着什么
在一些高校动辄拿自己的各种排名榜成绩做文章的背景下,南京大学主动淡化国际排名的做法,很难不引人注意。 日前,有媒体注意到,南京大学党委一份文件提出,要精准办学发展目标定位,特别是“全面梳理以学科亮点工程为主的学科评价体系和预算目标设置体系,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
-
〓 现当代作家说《红楼梦》
同是阅读《红楼梦》,不同的作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人将其奉若瑰宝。端木蕻良自言:“在古今中外的一切小说中,我最爱《红楼梦》”。苏童说:“我喜欢并崇拜《红楼梦》”。钱玄同也认为《红楼梦》有“恒久的文学价值”。而有人则持一定的批评态度。胡适认为,《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
-
〓 小剧场戏曲蒸蒸日上
自2000年第一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登台亮相,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实践,如今小剧场戏曲已经渐成规模。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每年都举办“小剧场戏曲节”“小剧场戏曲优秀节目汇演”等展演活动;各类型各级别的戏剧展演、评奖活动中,时时可见以“小剧场戏曲”冠名的剧目榜上有名,也吸引了更多的剧种、戏曲从业人员、戏曲推广平台纷纷加......
-
〓 蒋绍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背后的故事
今年是商务印书馆成立125周年。这是应该隆重庆祝的。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出版社,是工具书王国和语言学著作的出版重镇。就我个人来说,从走上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学术道路那天起,就离不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言学著作。我的老师,中国语言学的几位大师的几部重要语言学著作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先生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
-
〓 文化评析:年轻人何以爱上听戏
据光明网报道,近日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表明,截至2021年11月,抖音覆盖98.83%的国家非遗戏剧项目,累计播放视频1292万个、600亿次,获赞22亿次,其中年轻人成听戏主力,90后、00后占观众总数的52%。抖音成为网友观看非遗戏剧、学习戏剧知识的重要平台。 一度,传统戏剧传承艰难,大量地......
-
〓 中国好手艺:年画的“味道”
开栏的话 一双手里的功夫,可以达到怎样的登峰造极?一样精妙绝伦的好物,究竟凝结着多少智慧与心血? 对于中国手艺人来说,拥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儿,往往意味着无止境的专注、努力和耐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手艺人默默坚守与奉献的宝贵精神,更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国好手......
-
〓 莫让“填鸭式阅读”毁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正如培根所说:“书籍是时代的浪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近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但笔者注意到,当下在对孩子进行阅读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填鸭式阅读”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数量、轻质量,过于在......
-
〓 8000年前的海岸故乡——宁波井头山遗址发现记
8000多年前,背靠林木苍翠、野兽成群的四明山余脉,数十位先民在井头山脚下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他们在湿润的晨雾中醒来,沐浴着暖热的阳光,脚踩海水拍打的湿地滩涂,面朝一片风平浪静、鱼贝繁盛的古海湾,捕鱼狩猎,繁衍生息,过着清苦却恬静的日子,一直到海平面上升……令人思索的发现背景我虽然从小在杭州湾边吃着各类小海鲜长大,但在......
-
〓 当代书法作品中的“古今字”现象
古今字。清代学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说:“古字多假借,后人始增偏旁。”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着谓之古今字。”古字和今字在字形结构上都有造字的相承关系。当代书法创作中常见的用古字现象,已成为时尚。有些古字可用,有些则风马牛不相及了。古今字从形体结......
-
〓 那个背双肩包的三联前辈走了——悼念沈昌文先生
2021年1月13日下午,也就是沈昌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的前一天,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给我发来微信:“八宝山您不去了是吗?看申请名单没有您,问一声。”我随即回微信道:“去呀!给谁申请?没人通知我呀?”郑勇解释说:“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八宝山殡仪馆对遗体告别采取管控措施,有总共50人入内的限制,凡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活动的人员须......
-
〓 文化评析:让读书回归纯粹地阅读
近期,中科院博士论文中的致谢信所描述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励志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关于“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讨论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在一片对“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肯定声中,我们依旧能听到一些不同的话语。这些话语往往质疑读书和命运改变之间的关联,认为改变命运的途径并非只有读书一条路。有的观点甚至否定读书可以改......
-
〓 点点滴滴忆故人
老伍走了。望着微信上传来的消息,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位浑身上下弥漫着弥勒佛喜感的魁梧大叔的身影。老伍,名叫伍永光,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图书编辑部的资深编辑,2020年9月刚过85岁,因病于24日去世。老伍早在1995年就退休了,那时的世知社还在外交部街甲31号办公,现在的许多年轻世知人对他一无所知,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世......
-
〓 沈昌文与互联网+及婚礼与酒的故事
虽然知道沈昌文先生近段时间身体一直不好,但得到他梦中仙逝的消息,还是突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一沈昌文的名字永远与《读书》、“三联”联系在一起。从1979年创刊到90年代中期,“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确实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风向标。在当代中国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史上,在当代中国精神发育和公共空间......
-
〓 文化评析:《水浒传》海外翻拍能否跨越文化之河
《水浒传》要被翻拍了。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流媒体平台奈飞(Netflix)宣布投资拍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电影版《水浒传》将由日本导演执导,编剧同样非中国人。消息一出,在舆论场激起不小的水花。不少人联想到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其所体现出的西方文本对于中国传统的巨大误解和影片本身的失利,至今仍......
-
〓 千年木塔不能仅寄望于“县级保护”
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高层木塔,全国孤例。然而,近千年来,历经风雨、地震、战争、不当维修,这座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扭曲变形”已至少70年。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应县木塔属于稀世珍宝,是世界......
-
〓 新闻随笔:中传教改,找到了混文凭者的痛点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传媒大学启动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其中备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学制改革,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自2021年起采用4年学制,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二是设置基本文献阅读制度,3次检测考试均不能通过者,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读者,在浏......
-
〓 以中华文化内涵塑造“数字人”形象
在央视栏目《2023中国诗词大会》现场,“苏东坡数字人”亮相,以“历史情景再现”的形式为选手出题,并与现场的主持人和选手进行实时互动。“苏东坡数字人”的出场,再度让“数字人”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随着虚拟现实、边缘计算、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比二次元虚拟偶像更接近真人形象的3D超写实“数字人”逐渐增多,一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