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可公度性
自从晚清东西文化和传统大规模接触之后,中国的思想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探寻两者中的差异性与普遍性,其中也有外国朋友加入到这一行列,如罗素。他虽然称不上是中国学问和问题的专家,但作为旁观者,他在《中国问题》中对中国文化中的普遍价值的认识,也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诱人之处和魅力。 儒家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用孟......
-
〓 日、韩、新、马近期汉学会议、讲座(二十五)
2016•11——2017•21、【演講】松原正毅:遊牧研究と地域研究時間:2016年11月18日(週五)14:00-17:30主 講 人:松原正毅(国立民族学博物館名誉教授、坂の上の雲ミュージアム館長)地點:明治大学駿河台キャンパスグローバルフロント1階ホール主辦單位:明治大学文学部「近現代ユーラシアにおける遊牧社会......
-
〓 以孝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与命脉,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文明精华。今天,我们追本溯源,以孝敬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一 孝敬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孝最初起源于人类自然的血亲关系。周朝初期,随着个体家庭出现,周公把父子兄弟之间至爱、至诚的情感作为孝敬的依据,把孝敬美德称为上天规定的做人......
-
〓 徐志啸:《九歌》创作时间考
历来学者对《九歌》作于何时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不一时”说与“一时”说两大类。所谓“不一时”说,即《九歌》十一篇,分别作于不同的时间,并非同一时间的产物。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论》认为:“《九歌》不知作于何时,其为数十一篇,或亦未必同时所作也。”在持“不一时”说者看来,《九歌》作于何时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值......
-
〓 上世纪初中国文化建设风景及对今日的启示——文化的“三圈层”与其建设的“三阶段”
文化建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作适应时代的更新与再造,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新民族文化精神。1840年鸦片后西势东来,中国由此被逼上现代化轨道。“文化”现代化也提上议事日程。“文化”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其实,对“文化”宜作纵与横两方面分析。“纵”的方面看,中国文化(也包括世界文化),经过从“自然文化”、“农业文化”向“工业文......
-
〓 论版本研究对古籍数字化的学术支撑
古籍数字化就是基于保护和利用古籍的目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古籍文献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及加工,是当前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一项重大工作,它不仅可以方便学者检索、使用古籍,而且对于......
-
〓 建构新道家的“自然世界”
《老子言道图》 资料图片一我们常常以人类为核心、立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看待这个世界,把人类之外的存在称为环境,于是有所谓外太空环境、太空环境、自然环境等说法。我所谓的自然世界是就整个宇宙而言的,宇宙就其本质意义上就是自然世界,乃是自然的存在。自然世界的观念是从宇宙的视角对宇宙的认知与理解,是从自然的视角对自然的认知与......
-
〓 明清时期《水浒传》禁毁情况考论
【内容提要】《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曾受到过统治阶层一再地贬斥和禁毁,这对于小说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明代崇祯以后直到清末,《水浒传》一直处于被禁的状态之中。《水浒传》的“诲盗”作用和功能,是《水浒传》遭到禁毁的重要原因。朝廷的禁毁政策虽然一直沿续,但禁毁严厉程度和效果却在不同的时间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巨大差异。就时......
-
〓 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
摘要:在创作方法上,《三国演义》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也不属于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这种创作方法,来源于古代章回小说的生成环境,也植根于以“奇”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因此,应当以传奇眼光看《三国》人物,以浪漫情调观《三国》情节。关键词:《三国演义》;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
-
〓 国学争鸣: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国文学
方铭教授在对话中的一些观点,在笔者看来,似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首先是对中国文学概念的认识。方铭教授在对话中说:“按照20世纪以来我们所引进的西方文学学科观念,‘六经’除《诗经》以外都不属于文学,全部战国诸子也不属于文学,最多只能算有所谓的‘文学因素’。”“这种现象,不但限制了学者的研究范围,更重要的是破......
-
〓 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
摘要: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具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农耕型与游牧型。而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则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食物结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植食结构和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结构——及其生产方式。归根结底,则源于植物与动物的不同特性。抓住了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差异,便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根本;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便抓住了文......
-
〓 书谱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锺、张云殁,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锺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
-
〓 意识哲学,还是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的重新认识
【内容摘要】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
-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
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的舆地学。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变易,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往往仅被视作为历史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随着西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传入,逐渐冲破了舆地学的藩篱,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地理现象,并探索这......
-
〓 张海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根据
编者按4月8日,由本报与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都学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 “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相关研究机构的中外90余位学者就“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进行专题研讨。专家们认为:四川蚕桑种植历史悠久,织锦工艺独具特色,有多条商贸通道辐射丝路沿线......
-
〓 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的“多面性”解析
曹操高陵出土石牌等 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发掘以来,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众说纷纭,时至今日关注此事的学人仍有一些不解之惑,并主要集中于2号墓表现出的“多面性”或者说是“两面(重)性”的问题,如墓葬规模是帝陵或是王陵?埋葬礼俗是厚葬或是薄葬?墓葬特征体现出的是汉家礼俗或是魏晋文化?本文围绕这些问题略作解析。 安阳西高穴发现......
-
〓 笔法记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明年春,来于石鼓......
-
〓 贵生意识与平安智慧
平安和顺地度过一生,这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与愿望。生活中艰难险阻不可避免,在遇到险境时如何自处,进而自救?在风平浪静时如何预备,防患未然?中国古人在与各种灾祸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智慧。回顾这些体悟与教诲,对于我们每个人大有裨益。“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的生命价值几何?人又该如何对待自己......
-
〓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文化中的儒学与社会学
【摘要】社会学不是历史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的科学,而是社会阐释性和自身建构性的“社会的元学”,科学哲学的元学内容提供了社会学自身性质的启示,意识形态是社会共生的观念的社会形态或社会范式,社会变革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革命的本义就是反决定论的,意识形态的设计是因果律的误用。儒学通过个人、学术思想、社会制度的整合而造就了中国封......
-
〓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1.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