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儒家义利观:义以为上
重“德”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由此,中华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觉。这在集中讨论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儒家义利之辨中得到鲜明体现。义利之辨是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近代以来受误解最多的问题之一。时至今日,不仅对其完整内涵的阐释不充分,而且将其基本精神归结为义利对立、认为儒家义利之辨提倡“以......
-
〓 黄香生平疑点考
内容摘要:从黄香的上疏言事中得知,黄香出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史事证明黄香的卒年不是延平元年,而是延光元年;黄香救灾有功,反而被免职,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与官场腐败共同作祟的结果;黄香逝世后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就是今云梦县义堂镇黄孝村一带。关键词:黄香;生年;卒年;天人感应;源口作者简介:彭斌武(1939—),湖......
-
〓 宋至明初的战争与北方人地关系变迁
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既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也会给农业生产和人地关系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宋至明初这300年间,对于中国淮河以北地区来说,战争的破坏作用格外突出,是导致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军事史》统计,仅1101年到1400年就发生了600多次战争,其中金、元、明改朝换代的大战乱......
-
〓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内容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两种......
-
〓 国学博士论坛: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蒙学教材与文学教育》。 博士导师:曲阜师范大学 单承彬 通讯评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于建福 北京大学教授 张广保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
-
〓 企业儒学的探索
《孔子圣迹图·杏坛礼乐》 资料图片企业儒学,是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它将儒家的治国理念转化为现代企业的治理哲学,以儒学之道驾驭现代管理科学之术,不但解决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而且为儒学在当代的复兴开拓了新的途径。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尊敬儒家先师孔子,承担儒家历史使命,践行儒家管理理念,秉承儒......
-
〓 成果选粹:敦煌吐蕃期洞窟与唐蕃文化交流
敦煌历史发展到中唐阶段,即吐蕃统治时期的786年—848年,进入了一个较前朝完全不同的环境与时代,吐蕃的进入与统治,在敦煌产生了极大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在河西瓜沙等统治区施行了包括易服辫发、黥面文身、清查户口、推行部落制、杀阎朝以儆叛心等一系列高压政策,打破了敦煌几百年来......
-
〓 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
【内容摘要】 孔子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需要继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如何继承的问题上,首先应该确立历史地看待问题的理念,注重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和儒家的当代意义。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环境中阐扬孔子的意义,应该把握三个不同层面:孔子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意......
-
〓 在历史小碎片中发现大历史——兼评《明清歇家研究》的学术贡献
编者按:近些年来,有关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与运作及其权力结构、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等问题都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不同视角,学界也提出了乡绅社会说、宗族社会说以及乡村自治论等不同研究路径。本文作者以《明清歇家研究》为切入点,指出《明清歇家研究》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首次对明清时期歇家类这个上承府县、下接乡村的社会群体进行了系......
-
〓 学界发布《近年儒学研究十大热点报告》
9月27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王学典发布《近年儒学研究十大热点报告》,会场并不时传来阵阵掌声。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正大规模地朝着本土化转向。从官方到民间,儒学以各种形式“热”遍中国大地。国际儒学研究亦呈现出诸多新气象,“儒耶对话”、“儒学......
-
〓 《元史》中的服饰史料
《元史》是关于元朝的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意欲借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笔者认为,相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主体自我价值的特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
-
〓 漫话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回顾历史,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2500年前孔子提出并躬身施行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先进理念。然而对“类”的理解,却被长期限制在不同阶层、不同出身、不同才质等方面,而对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则一直未能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接受教育并由此获得发展的权利。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大缺憾。 但......
-
〓 李觏:“康国济民”的草根大儒
李觏塑像 李觏(1009—1059,觏,音gòu),北宋江西建昌军长山人,自幼虽家境贫寒,但敏而好学,涉猎广泛,长怀“康国济民”之志。科举失意后,遂放弃仕进,“市里无人识古音,抱琴归去隐山林”,一意“闭门求取圣贤心”,倾力兴学授业,名噪东南。李觏以教育立身,以著文立世,道德学问为士人楷模,终成“一代名儒,后学之师......
-
〓 史海钩沉:《辽史》“故事”中的诸制流变
检读二十四史,常见历代关涉当朝“制度”的各类“故事”,因而,“故事”与“制度”的关系问题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记载辽朝史事的《辽史》中也有与辽朝各项制度相关的“故事”。笔者不揣浅陋,仅就《辽史》“故事”中反映的辽朝诸制形成及其流变,略作探考,冀望方家教正。前朝“故事”:中原汉制之援引辽朝诸制有不少是承唐仿宋的,譬如......
-
〓 宣州杏花村与杜牧诗文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
人们常称晚唐诗人杜牧为“小杜”,用以区别称为“老杜”的盛唐诗人杜甫。杜牧之比杜甫,诗作固然稍逊,但更多了一些经邦治国的才具。杜牧是万年县(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0三),卒于唐宣宗六年(公元八五二),是“三通”之一的《通典》作者杜佑的孙子,有《樊川文集》传世。他曾两次上书给朝廷执政,对消弭外患......
-
〓 古代诗歌教育史纲要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完成识字写字的......
-
〓 张载如何“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是张载使命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在表达其学术使命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是使命意识的哲学内涵,“为生民立命”是使命意识的政治内涵,“为万世开太平”是使命意识的社会内涵的话,那么,“为往圣继绝学”则是张载使命意识的文化、学术内涵。要理解“为往圣继绝学”的意蕴,首先要了解“往圣”与“绝学”两个词的......
-
〓 穿越“孟母教子”的故事丛林
母亲与哲学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在哲学与政治的比较中,却是另外一番境况:政治是外在的,哲学是内在的;政治是现实的,哲学是想象的;政治是欲望的,哲学是心灵的……更形象地说,政治无异于我们的父亲,哲学无异于我们的母亲。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看,政治多为史学素材,史学注重客观;哲学多为经学内容,经学倾向阐释。所以,经学时代,曾国藩提......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