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战时期的“杜甫热”
一部文学史,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部当代心灵史,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代人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取向。翻阅抗战时期报刊我们可以发现,杜甫和杜诗是当时大家讨论的文化热点。正如老舍1939年1月8日《抗战以来的中国文艺——在内江沱江中学的讲话》所说:“我到了四川,家在河北,我们用什么来传达感情?自然就会想起‘烽火连三月,家......
-
〓 相马有疾
马有疾者,精神倦怠,头低耳耷,毛焦肷吊,料草迟细,有疾之相。骅骝有疾说须知,形状离常脉部殊。唇昏舌昧无光彩,皮毛焦骚瘦羸输。头低耳耷精神慢,四肢倦怠步行迟。面浮鼻肿双睛闭,腹细腰弓喘息微。食少饮多俱是患,便阴恶冷亦为亏。...
-
〓 肖伊绯:胡适的“世界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世界哲学统系图《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世界哲学观”与“双线模式”之创立 胡适的“世界哲学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撰述中已经表露无遗。在开篇导言中,专列“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一条,他写道: 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
-
〓 董仲舒背离民本思想了吗?——由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题引发的思考
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题是关于董仲舒思想的一道选择题。原题如下: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坛:中西中古赋税基本理论管窥
资料图片一定的赋税行为是在某种思想指导之下的,这种思想经过实践、修正和调适,便逐渐外化为理论,成为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基本依据,西方学者称之为赋税理论。这种理论有层次之分,其中,经过累世传承而贯穿整个社会,并反映这个社会赋税制度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的那个层次,被称之为赋税基本理论。在欧洲中古社会,纳税人与教会学者对赋税问题进......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黄香生平疑点考
内容摘要:从黄香的上疏言事中得知,黄香出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史事证明黄香的卒年不是延平元年,而是延光元年;黄香救灾有功,反而被免职,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与官场腐败共同作祟的结果;黄香逝世后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就是今云梦县义堂镇黄孝村一带。关键词:黄香;生年;卒年;天人感应;源口作者简介:彭斌武(1939—),湖......
-
〓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内容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两种......
-
〓 国学博士论坛: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蒙学教材与文学教育》。 博士导师:曲阜师范大学 单承彬 通讯评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于建福 北京大学教授 张广保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
-
〓 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
【内容摘要】 孔子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需要继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如何继承的问题上,首先应该确立历史地看待问题的理念,注重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和儒家的当代意义。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环境中阐扬孔子的意义,应该把握三个不同层面:孔子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意......
-
〓 《元史》中的服饰史料
《元史》是关于元朝的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意欲借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笔者认为,相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主体自我价值的特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
-
〓 史海钩沉:《辽史》“故事”中的诸制流变
检读二十四史,常见历代关涉当朝“制度”的各类“故事”,因而,“故事”与“制度”的关系问题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记载辽朝史事的《辽史》中也有与辽朝各项制度相关的“故事”。笔者不揣浅陋,仅就《辽史》“故事”中反映的辽朝诸制形成及其流变,略作探考,冀望方家教正。前朝“故事”:中原汉制之援引辽朝诸制有不少是承唐仿宋的,譬如......
-
〓 宣州杏花村与杜牧诗文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
人们常称晚唐诗人杜牧为“小杜”,用以区别称为“老杜”的盛唐诗人杜甫。杜牧之比杜甫,诗作固然稍逊,但更多了一些经邦治国的才具。杜牧是万年县(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0三),卒于唐宣宗六年(公元八五二),是“三通”之一的《通典》作者杜佑的孙子,有《樊川文集》传世。他曾两次上书给朝廷执政,对消弭外患......
-
〓 古代诗歌教育史纲要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完成识字写字的......
-
〓 张载如何“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是张载使命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在表达其学术使命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是使命意识的哲学内涵,“为生民立命”是使命意识的政治内涵,“为万世开太平”是使命意识的社会内涵的话,那么,“为往圣继绝学”则是张载使命意识的文化、学术内涵。要理解“为往圣继绝学”的意蕴,首先要了解“往圣”与“绝学”两个词的......
-
〓 穿越“孟母教子”的故事丛林
母亲与哲学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在哲学与政治的比较中,却是另外一番境况:政治是外在的,哲学是内在的;政治是现实的,哲学是想象的;政治是欲望的,哲学是心灵的……更形象地说,政治无异于我们的父亲,哲学无异于我们的母亲。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看,政治多为史学素材,史学注重客观;哲学多为经学内容,经学倾向阐释。所以,经学时代,曾国藩提......
-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谈“王安石变法”
编者按王安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治理地方和变法改革的举措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关于“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已,在王安石逝世9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宋史专家姜锡东著文,分析当时究竟“该......
-
〓 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
内容提要:唐修《晋书》采用《世说》入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其褒贬毁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
-
〓 知天命,立人极——试述孔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由
自由作为人生存的动机或目的,在人们的意识中或隐或显地存在着,驱动或吸引着人类的前进,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自由为何?“自由”的词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由”一词实际源自隋文帝的家庭暴力。隋文帝杨坚有个妃子叫独孤伽罗,他是个“妻管严”。一次,杨坚趁着独孤后生病的时候,悄悄和一位叫尉迟贞的美女发生了关系。独孤后得知他偷腥后,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