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中需正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必然面临着一个同中国本土文化相遇和融合的问题,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联系,构成了其中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传统在事实上早已发生了融合,但迄今尚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上的中国化进程......
-
〓 杨庆中:“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一 “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究竟何所指,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有一个简明的解释:“‘和’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谓相等或全无区别。”可知“和”是指多样性,“同”是指单一性。“和而不同”是指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也就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这是中国古人在反思宇宙......
-
〓 试帖诗之得与失
试帖诗是中国科举时代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高宗永隆年间,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试帖诗和八股文一样,都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以试帖诗来考核、选拔人才,检验不出人才的真正能力,选拔不出真正经世济民的人才。一从文体上看,试帖诗源于唐代律诗,但唐代选择作诗的题目非常宽泛,对诗的内容也没有过......
-
〓 黄老思潮的基本纲领
黄老思潮大约起源于战国中期。当时北方齐国稷下学宫的影响很大,儒、法、墨、道等各家都在稷下学宫交流思想,因此,黄老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儒,法,墨等各家思想。黄老并不是一家之学,讲述黄老思想,可以从“黄”“老”二字分析开来说,以“黄”“老”来命名,一方面高远了来历,一方面深远了旨趣。黄帝是中国上古第一帝,代表着权威,也......
-
〓 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而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
-
〓 国学博士论坛:由“亲亲相隐”到“齐之以礼”
李军政,男,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孔子思想的渊源及其他》。博士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白 奚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郭齐勇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范忠信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思想是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然而迄......
-
〓 构建中国大遗址“国家公园”体系
我国的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保护理念和工作实践上成果丰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大遗址保护体系。 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和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
-
〓 春秋执政卿: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
导言 一 对于春秋执政卿,罕有研究者将其与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相联结。这是为什么呢? 春秋时期执政卿的主业为朝政而非著书立说,虽然他们是延续500年的时代精英,但其思想仅仅散见于执政实践之中,缺乏系统性的论述。这使得历来的研究者对之缺乏关注,更难将其与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联结起来,看作一个总体。 不知从何......
-
〓 国学漫谈:别把阳明心学理解偏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之中,作为一种思想形态的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后一个环节。它以儒家学说为根荄,整合了包括佛教、道家(道教)在内的不同思想形态的合理内涵以及宋代以来理学思想之精义,完成了以“良知”为根本理念的思想体系架构,体现出极为宏阔的理论涵容度与相当精致的思想结构。它要求把人人本具的“良知”落实于个体......
-
〓 经子关系辨正
中国传统学问体系“以治道为中心”而类分经史子集四部,然四部知识的性质不是相对而不相关的,乃是相类而相通的。如《汉书·艺文志》把史书附属于《春秋》类,模糊了经与史的界线,引出了隋唐以降的“六经皆史”说。比较而言,经子关系没有像经史关系那样受到重视。刘歆《七略》提出“诸子者六经之支与流裔”的命题,但长期以来,人们甚......
-
〓 把中国“中国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之路
十八大之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同中国社会一样,所发生的一个最为重大的变化,就是“西方化”进程渐趋终止,延续了近30年之久的“西方化”发展取向得到坚决扼制。如同人们所观察和感受到的,近若干年来,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的确正在发生深刻变迁,整个中国社会的语境正在被重构,整个中国本身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
-
〓 辞达而已矣——论汉语汉字与英文字母词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书面通语已然走过了近两千年的途程。当今,出现了新的一景:使用英语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是简单地肯定,喝彩叫好,还是简单地否定,指摘排斥,皆不适宜。最好的办法,是大家进行深度思考,献计献策,然后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一 汉语书面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
-
〓 再论哲学之极——牟宗三论儒学之为“道德的宗教”
内容摘要:哲学应担负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这两种使命为哲学之两“极”。然而,传统儒学推开了“终极关怀”这一“极”。面对西学的大规模东渐,这一问题成为现代儒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方面,牟宗三对“终极关怀”这一“极”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一,无论就宗教之“理”来看,还是就宗教之责任来看,儒学就是宗教。其二,由于......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智慧与世界难题
世界之大,问题很多,难题也很多。人类不断地用智慧解决这些难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解决这类问题的智慧,称为科学。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类处理这类问题的智慧,称为人文,或叫文化。以文化人,用文明转化人们的思想,化解人际矛盾,使之达到和谐。 西方人从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现象体会出......
-
〓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在《国语·越语》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智慧、谋略的政治家,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急流勇退。然而范蠡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更加睿智,而且看破了财产和生死,变成了看破红尘近乎神的形象。本文得出《国语》和《史记》中范蠡形象不同,是由两部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 黄朴民:王莽的历史悲剧
“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卑谦未篡时”,早年即已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王莽施尽浑身解数,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夺取刘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事与愿违,在绿林、赤眉大暴动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身败名裂,酿成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悲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
-
〓 品智生活·艺术:风雅百代遗韵无穷——中国古诗智趣谈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也是月下花径多情少女的忧伤……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
-
〓 元典方策馆藏《围棋》杂志目录
年份期数19644、6、1019651-4、7、10-1219831-2、6-9、11-1219841-12(全)19851-12(全)19861-12(全)19881-5、7-1219891-5、7-1219901-12(全)19911-12(全)19921-12(全)19938...
-
〓 中法哲学家眼中的“天人合一”
访谈嘉宾: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白乐桑(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法国地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Joel Bellassen)先生曾于1974年到197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留学,他与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蒂欧(Badiou)于1978年在巴黎合作出版了《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
-
〓 日本近期汉学会议信息(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東アジアをむすぶ漢籍文化--敦煌から正倉院、そして金沢文庫へ」国際シンポジウム-1時間:2012年11月2至3日(週五至週六)地點: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講堂(千葉県佐倉市城内町117番地)主辦單位: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內容簡介:議程11月2日10:30【基調報告:東アジアをむすぶ漢籍文化】司会:静永健敦煌と繋がる日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