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一当今不少人都在预言说,二十一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乃至是“东亚”的世纪,并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汉字圈文化,将成为下一世纪的文化主流等等。对于这些预言的准确性(或者说科学性)究竟如何,我不想妄加评议,因为这是需要由下一世纪的事实去证实的。但我深信,这些预言的出现则绝非偶然,更不是少数东方知识分子的自大......
-
〓 黄朴民:兵学思想史研究中的“瓶颈”及其突破
与儒学、道家、佛学乃至于墨家、法家等诸子学术的研究相比,有关兵学的研究,显然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成果为数不多姑且不论,即使是有限的研究成果中,质量上乘、体系严整、见解独到之作亦属凤毛麟角。更多的是词条的扩大与组合,可又没有词条来得科学与准确,犹如“什锦拼盘”,看不出兵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与规律,见不到兵学家、兵学......
-
〓 朱玉麒:边塞纪功碑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燕然勒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纪念刻石的记载。历经近2000年,我们终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纪功碑这种方式,不只限于对战役的纪念,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总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后代,来彰显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
-
〓 庞朴:平天下与全球化
编者按:2007年初,为编辑《年度国学2006》一书,国学版电话约请庞朴先生撰写“感言”,2月3日晚,庞先生通过电子邮箱寄来文章,并附短信:小稿已勉力草成,奉上,请审定。八年过去了,这篇文章仍在网上流行。现予发表,以纪念今年1月9日逝世的庞朴先生—— 时下很流行的“全球化”一词,如果要译成中国传统用语,最恰当的候......
-
〓 《三国》刘蜀后期人物三论
长期以来,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除曹操之外,人们主要致力于对刘蜀集团人物的研究;而在刘蜀集团人物中,研究最多的则是诸葛亮、关羽、刘备、张飞等创业和立国阶段的人物。这与《演义》的整体构思相合,因而是合理的。不过,对刘蜀后期人物关注过少,毕竟还是一个缺点。本文特拈出其中几个重要人物,略加论析。一、阿斗——庸主的典......
-
〓 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三教图》。图中描绘了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为明代画家丁云鹏的想象之作。该图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所秉持的吸收和转化态度。 资料图片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转型。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一)
2014·12——2015·1、禹王と日本人:「治水神」がつなぐ东アジア时间:2014年12月作者:王敏着出版单位:东京:NHK出版内容简介:序章「治水神」の渡来第1章禹王はいかにして日本の神となったか第2章なぜ、京都御所の袄絵に禹王が描かれたのか第3章なぜ、九尾狐は禹王にとりついたか第4章どのように禹王は现代に生きて......
-
〓 立足“返本开新”关注生活世界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近年来,社会各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与此相联系,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当代新儒学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如何充分发挥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如何认识把握当代新儒学的得失、推动其进一步发展?这是关系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
〓 试述傅山的矛盾
近段时间,笔者阅读了有关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学家傅山(1607—1685)的一些诗文资料和人们对其的研究文章后,深感傅山的处世是很朴实的,他的性格很直率,没有丝毫做作,更没有掩盖内心深处的矛盾。他的诗文和他的书法审美观,无不流露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内心深处的矛盾。下面围绕:“偷生如逆旅”与“不......
-
〓 古籍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与学养
【内容提要】古籍数字化的本质是技术,该技术不仅不能将古籍完全数字化,且因图书资料之易得和知识检索之轻松而对学者具有不可抗拒的异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与学养的矛盾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的涵泳和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技术与学养的矛盾。【关 键 词】古籍数字化;技术;异化;学养;涵泳;体一、古籍数字化的本质是技术古籍数字化并......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八)
2016·3——2016·81、『海上花列伝』语汇例釈时间:2016年5月作者:宫田一郎 编出版单位:东京:汲古书院内容简介:はしがき/目次/凡例本文(『海上花列伝』语汇例釈)/语汇索引(本书所掲见出语一覧)参考·文献一覧/あとがき(瀬戸口律子)【引例作品一覧】海上花列伝/禅真逸史/初刻伯案惊奇/二刻伯案惊奇/二刻醒生......
-
〓 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残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德国国家图书馆藏《毛诗·小雅》(《采薇》与《出车》)残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特别是儒学在西域段的传播,是与汉民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分不开的。《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其明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
-
〓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
内容提要: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并初步发展。从中西交流和互动的视角看,此时的中国哲学史大致存在四种研究模式: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西方化研究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以梁启超、张岱年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以李石岑、范寿康为代表的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而这种研究模式的多元化情境在其后......
-
〓 读史札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范仲淹的人生追求说起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终生忧道而不忧贫。即便在当穷学生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求发家致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他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一天,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他抽了一支签,祷告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他又祷告说:“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
-
〓 从魏晋六朝文化背景论书法品评产生的必然
【内容提要】魏晋六朝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松弛,导致了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主体价值得到肯定。魏晋六朝“人生的主题”成为文艺的时尚,人物品藻为文艺批评提供了参照。魏晋六朝文学艺术追求“形式美”,使个性得到展示,书法品评方为可能并具有意义。魏晋六朝文艺繁荣,文艺批评也随之活跃。【关键词】六朝文化;书法批评一我们基本上可以肯......
-
〓 史海钩沉:也谈刘孝绰与《文选》的编撰
关于《文选》的编撰问题,向来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首先,从最简单最直观的相关记载来看这一问题,除萧统外,历史上能搜罗到的关于《文选》的编撰者的说法,直接的只有两处:其一,《文镜秘府论》载,“至如梁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其二,宋代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录《文选》并注曰,“与何逊、刘孝绰等......
-
〓 中华智慧的“古为今用”
加彩文官俑 金代秦始皇陵铜车马资料图片 中华民族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将思考结晶运用于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铸就了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这种文明饱含着智慧,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展现。 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华民族认识自己、认识自然的能力密切相关,更与中华民族不断提炼的价......
-
〓 《十三经注疏汇校》第一项成果告成学界名家注目《尚书注疏汇校》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经学史上汉唐经学成就的代表,与《二十四史》构成传统典籍的骨干。两年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组织人力物力,要对《十三经注疏》唐宋元明清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并吸收历代校勘成果,形成完整记载异文材料为主体的《十三经注疏汇校》。这一工作将为深入研究、释读儒家经典提供重要的文字参考,也为进一......
-
〓 从四川大学看近代大学的国家主义取向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王朝崩塌和民族国家进程开启的历史语境下,从“天下”到“国家”的历史转型中,如何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如何实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彰显主权与列强抗衡?从张之洞到严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转向了教育。通过教育实现救亡图存,通过教育建构民族国家,通过教育实......
-
〓 法家源流考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对先秦法家的内涵、流派及流变进行了梳理。提出先秦法家在法理上分为“理法”、“礼法”和“利法”三大法系,在流派上分为“道法家”、“儒法家”和“霸法家”三大流派;从历史演变上将先秦法家的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时用期”四个时期,从空间流布上讲法家的学术走向分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