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纪念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 成就辉煌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青灯黄卷,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
〓 古代“伪托之书”的价值
史学家顾颉刚说:“许多伪材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到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 “伪托之书”,是古代文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辑撰写的书籍,其绝大部分属史书,因而伪书大多是伪史。伪史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嫉彼群......
-
〓 《隋书·经籍志》所见文献析出现象
作为文献著录和考证的一个常用术语,文献析出亦即从母文献中分析出子文献,二者单独别行并流传于世。这种文献学现象在训诂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洪范》之于《尚书》,《中庸》之于《礼记》,都是早期文献析出继而被单独作注的典型案例。两汉以来学术弥繁,文献析出于是更多,《隋志》往往著录之,其形态不拘一格,原因亦不尽相同,姚振宗《隋书经......
-
〓 读史札记: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启示
在近代西方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制度之前,科举制是世界公认的先进选才制度。科举制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刻,人们往往把唐以后的古代社会称为“科举社会”,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至今仍值得深入总结和借鉴。 其一,科举选才......
-
〓 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今人谈论儒学,往往喜用“内圣外王”一语,认为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但需要说明的是,“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这样,内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 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语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便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内圣......
-
〓 谈谈汉语方言大型辞书的编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突飞猛进,方言调查研究最直接、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方言词典的编纂出版。这一时期,各种类型的方言词典层出不穷,其中多数是中小型的单一方言词典,也有过几套大型的多卷本方言大词典,如李荣教授主编的40多卷分地版《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及综合版6卷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教授和日本学者宫......
-
〓 黄天骥:说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诗,从表面看,并不难懂。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容易,人们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它写出军营里的乐观精神;有人则从最后一句,说它表现出将士们悲凉的心境。是喜,还是悲?人们感觉的滋味很不一样。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那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
〓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记载与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最早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斗柄、太阳、月亮、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月令、十二音律等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
-
〓 欧阳修、陆游的植物学专著
中国古代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发展到两宋时期,逐渐从原来的知识门类中分离形成“鸟兽草木”之学。这与知识的分化与书籍的增多有关,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花卉谱录为代表的植物学专著大量涌现。梳理宋代的“草木”专书,至少可以得到41种这一领域的专著,并能从中发现欧阳修、陆游等士人在促进“草木”之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追求博物......
-
〓 简化字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质疑汉字简化之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厰空空”,割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只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其法定地位。经过历史沉淀、专家整理的简化字,不但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提升了文字沟通效率,而且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简体字是古代文字......
-
〓 新兴程度副词“十足”试析
关于现代汉语的“十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形容词。1.成色纯,~的黄金。2.十分充足,~的理由。神气~,干劲~。”例如:(1)在演对手戏时,二人游刃有余,“笑果”都很十足。这里的“十足”是形容词,因为它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但是,我们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十足”充当状语的用例。......
-
〓 《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
-
〓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传承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在天地时空中重建教育时空 ......
-
〓 “倚杖听江声”——杖与苏轼的身心依托
“杖”在苏轼作品中出现70余处,如“倚杖听江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多写其拄杖而行,并集于贬谪黄州后。但前人对此探究较少,下面则对苏轼拄杖背后的深意予以揭示。 “杖”的图案最早现于甲骨文。《说文》曰:“杖,持也”,段玉裁注:“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即由表动作的“持”可引申为名词的手杖。杖的最初作用乃助力行走,......
-
〓 经典镜像中的知音——王阳明眼中的陶渊明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与同代知音相比,异代知音更有一种多层面镜像投射的意味:历经千载,偶像已在诸多次被奉为经典的历程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理想化重塑;而眼下的心灵契合,又是一次以自我认识为中心的镜像投射。也就是说,当跨越时空的两个心灵发生契合,并非是相对于二者的平等真实的心灵契合,而是以引为知音之一端为中......
-
〓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的边塞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仅在统兵治边上才能卓著,而且在诗词文赋方面才华奇绝。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戎马倥偬之余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等边塞诗词,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
-
〓 琵琶文武曲 珍珠落玉盘——漫谈琵琶艺术中和之美
琵琶始于先秦,时称“弦鼗”;成于汉魏,曲项琵琶;盛于唐宋,琵琶大兴。及清以降,琵琶流派纷呈,各有研究,按乐曲结构和演奏风格,把琵琶艺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文曲,其特征是写意抒情,表现阴柔美;一类是武曲,其特征是叙事写实,表现阳刚美;还有一类,古人称之为“大曲”,而今人以为称“文武曲”为宜,其特征是既有阴柔之幽境,又有阳刚......
-
〓 《庄子·秋水》“小大之辩”的三重意蕴
按照通行编撰体例,虽然“秋水”常被列为《庄子》“外篇”中,但历代笺注大家和诸多学者并没有因其非“内篇”而忽视其理论价值,恰恰相反,他们一致强调“秋水”在《庄子》中的重要性,如王夫之认为“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庄子解》)学者陈引驰认为,“《秋水》或许可谓是《逍遥游》 和《齐物论》之间的一个连锁、一座桥梁。......
-
〓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写在新冠疫情全球加速蔓延之际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命题,是考虑到以下几重因素:1、“中华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这里没使用“中国文化”,也没使用在党的文献中最流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为什么?“中华优秀传......
-
〓 当代中国经学重建应如何着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将经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010年召开了第一次经学会议,主题是“经学:知识与价值”。这次会议主要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人大国学院的经学研究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周予同先生有一个说法:“经学的时代结束了,经学史的时代刚刚开始。”虽然说是经学史研究,但周先生还有其弟子朱维铮先生,对于经学基本是否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