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的创新性诠释
冯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领域都造诣极深。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界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两本著作,对发轫于商周之际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作了多方面的创新性诠释,为中国哲......
-
〓 王鍾陵:庄子学派“无为”观之发展
冯友兰说:“道家所说的‘无为’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一看法,不仅极为简单化,而且还相当不准确。然而,由于《新编》一书的影响,持此种观念者甚多。《庄子》一书由于篇幅大,有关“无为”观的内容相当丰富,但论者们却所知甚少;而庄子学派“无为”观的发展过程,更是历来不为人知。缘于此,故拙文特予申论。一《逍遥......
-
〓 《文选》祖饯诗的体式流变及诗史意义
萧统将《文选》诗歌作品分为二十三类,其分类及选篇规则,不仅具有诗歌类型、题材的研究价值,也有体裁、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在《选》诗诸多类别中,“祖饯诗”尤为值得关注。饯别主题是历代文士不断吟咏的永恒话题,然而其体式特点及表现手法等不尽相同,需要详加辨析与考察。《文选》共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七位诗人的八首经典......
-
〓 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文学争鸣】 开栏的话争鸣,素来是学术的正途。先秦经子中多有关于论辩的记载。《孟子》《庄子》中,孟轲与齐宣、梁惠之事、庄周与惠施的交谊和论辩都给人印象深刻。两汉的黄老与儒家、今文与古文之争,亦煊赫一时。及至后代,则争鸣日盛。这是典籍记载中的争鸣。后代研究中亦多有争鸣。即如《毛传》《郑笺》,亦有分歧;而《论语》《老》《庄......
-
〓 南北文化融合与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性德是清初三大词人之一,但以其凄婉的词风和真挚的情感在一般读者层面更受关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性德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评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考虑到纳兰性德的家庭、所受教育、平时交游以及生平履历,王国维的话在微观上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但从宏......
-
〓 以为民极:中华经学的责任担当
《周礼》本名《周官》,原有六篇,西汉武帝时期由河间献王从民间征得。这个民间本抄写于秦统一文字之前,与当时通行的“今文”有别,《周礼》因此被视为“古文”。《周礼》现存前五官都有一段序言性质的文字:“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段文字被宋儒称为《周礼》“二十字总纲”。在这二十字中,“以为民极”......
-
〓 李白笔下的处世与自处
众多的作家,虽有才情,但由于创作题材单一,因而成就终究有限。与此相反,历史上伟大的作家,不仅才情过人,而且创作题材宽广,从多方面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因而成就卓著。李白无疑是属于后一种的。从李白留下来的作品看,他创作的题材是宽广的。他既写个人的志向、抱负、游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也写国家的动乱,人民的悲苦;既把笔触伸向社会现......
-
〓 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
关于江南的意象,古代诗词中俯拾皆是。这些意象的产生,半是源于江南人对故乡的回望,半是来自异乡人的反观。在这中间,运河作为出入江南的重要通道,成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对象,因而有着“唐诗之河”“宋词之河”等美誉。这些运河诗词中所蕴含的“下江南”意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母题。一“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
〓 淮盐与江淮盐商的文学及学术活动
以唐代地理言之,江淮盐商指生活在扬州广陵郡和楚州淮阴郡的盐商。两郡东临大海,生产俗称“淮盐”的海盐。唐代名臣李吉甫曾任淮南节度使,驻扬州。宋代姜夔《扬州慢》有“淮左名都”句,“淮左”指淮南,与“江左”指江南同义。“名都”指扬州。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刘晏以淮盐为“漕佣”(《旧唐书·食货志》),为后世重点征榷淮......
-
〓 慎终追远的当代语境与转化
曾子的名言“慎终追远”,现在可以在许多殡仪馆和墓园中看到。但随着这句名言的过度流行,它就像很多口水化的成语一样,其真实含义反而越来越遭到遮蔽。 严格说来,“慎终”和“追远”是两个概念,慎终是针对丧礼而言的,强调的是对死者尊严的维护;“追远”是针对祭礼而言的,强调的是对远祖的纪念与缅怀。《礼记·昏义》有言:“夫礼,......
-
〓 对学术热点的“冷思考”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一年一度的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早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在辞旧迎新之际,系统回顾与总结一年来国内学界重点关注的现实焦点问题、深层理论问题,对于我们整体把握学术动态、及时追踪理论前沿、深切感受时代脉搏,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意义。历年评选出的十大学术热点,则清晰记录了中国学术成长的轨......
-
〓 一阕冰雪诗 千秋家国心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春雪》描绘的这幅清新隽永的早春雪景图,传达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盼雪喜雪的悠远情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冰雪不是寒冷的代名词,而是藏在文人心底里的一种特别的温度,是镌刻在诗词中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见冰肠热的忧民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 拜之以礼
春节历史悠长,名称众多,汉时称“正日”,唐宋时称“元日”,明清称“元旦”,民间俗称新年。作为岁首,春节期间,拜年、祭祖、逛庙会、接财神、过人日,习俗活动缤纷多姿。其中,拜年是庆贺新年、礼敬尊长的重要节日礼仪。 南朝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人们在正月初一要相互拜贺,“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
-
〓 虎跃开新——虎画·画虎
当身边的年味越来越浓,我们都在为辞旧岁、祈平安、迎新年忙碌时,壬寅虎年到来了。虎,在传统吉祥文化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对应着十二地支中的寅,虎年即寅年。古人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虽为百兽之尊,但在国人心目中一直是化身正义的神兽,是国泰民安的保护神,是祥瑞长寿的象征。虎的形象是中国传统文......
-
〓 寒山:触目皆在的痕迹——日本接受唐诗的一种别调
日本禅学研究大家柳田圣山说:“寒山的笑象征着禅的世界。”夏目漱石说:“有人被蜂蜇,是寒山还是拾得?”这匪夷所思的一问,却是深受日人喜爱的俳句,寒山在日本的独特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近世以来的日本,寒山触目皆在,宗教、哲学、诗歌、绘画、小说、戏剧等都有其存在的痕迹。寒山实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检视其传播......
-
〓 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家风”扮演着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新时代培育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建设,树立现代家庭文明新风尚,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传承。优良家风的突出特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
-
〓 广东戏在东南亚的“在地化”
【中华文明海外传播专题】 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中,尤以粤籍的华侨华人为最多。与流行于广东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地区相一致的粤剧、潮剧、外江戏(广东汉剧)成为东南亚粤籍华人中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华族戏剧剧种,与源自福建的“福建戏”相区别,被东南亚华人华侨称为“广东戏”或“广府戏”。......
-
〓 中国地理与民族格局中的“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沟通西北与西南民族的重要通道。此外,藏彝走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主要......
-
〓 丝路农业交流与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
在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均来自域外;在主要油料作物中,芝麻、油菜籽、花生、向日葵等也来自域外;以香辣闻名的川湘菜系所用的辣椒等来自美洲。这些域外作物的传入大多经由丝绸之路,对中华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丝路农业交流发展阶段与主要内容近代以前,丝路中外农业交流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远......
-
〓 也说“父子相隐”
若论起20余年来《论语》研究的热点,“父子相隐”无疑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自2002年《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刘清平质疑儒家“亲亲相隐”合理性(合法性)的文章以后,这场争论便一发不可收,并逐渐聚焦于对“父子相隐”合理性的辩论,而郭齐勇、邓晓芒、梁涛、廖名春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使这场争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至今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